《波西米亞樓》是作家嚴歌苓的散文集,收錄了目前為止她發(fā)表寫作的所有散文以及演講稿。一共有四個部分組成:波西米亞樓、非洲札記、苓瓏心語、創(chuàng)作談。
波西米亞樓的部分主要是講述了嚴歌苓在海外生活多年,從留學到結婚中間發(fā)生的種種故事;非洲札記主要描寫的是嚴歌苓跟隨外交官丈夫出使非洲,在非洲的所見所聞;苓瓏心語則是嚴歌苓在創(chuàng)作她的小說時發(fā)生的一些故事;而最后一部分創(chuàng)作談是她在各個大學頒獎禮所作演講的文字整理。
總的來說,《波西米亞樓》是嚴歌苓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時間跨度很大,內容范圍涵蓋也很廣,非常真實展現了嚴歌苓生活的經歷以及方方面面。
《波西米亞樓》是嚴歌苓為數不多非虛構類的文學創(chuàng)作,很充分為讀者展現了“藝術源于生活”的真諦。看過這本書之后,你就會知道為什么嚴歌苓那么會寫小說,題材那么廣,情感那么豐沛。她所有的故事都來源于生活,她自己獨特的經歷造就了她寬廣的素材庫。比如她跟她的丈夫的相戀經歷,讓她創(chuàng)作出了《無出路咖啡館》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她奇特的經歷會讓大家知道原來真的會有FBI介入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單單是小說里寫出來的。還有她父母的愛情故事也活脫脫就是《一個女人的史詩》的創(chuàng)作原型。嚴歌苓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力都得源于對日常生活的日積月累。
這一次《波西米亞樓》里還新添了嚴歌苓的兩篇新作《面具》《給父親的信》,完整集齊了她所有的散文力作。
我以為中國文壇要非常認真地對待嚴歌苓的寫作,這是漢語寫作難得的精彩。她的小說藝術實在爐火純青,那種內在節(jié)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豐厚,她筆下的二戰(zhàn),寫出戰(zhàn)爭暴力對人的傷害,生命經歷的磨礪被她寫得如此深切而又純凈。
--北京大學文學系教授陳曉明
嚴歌苓的作品是近年來藝術性非常講究的作品,她敘述的魅力在于“瞬間的容量和濃度”,小說有一種擴張力,充滿了嗅覺、聽覺、視覺和高度的敏感。
--著名評論家雷達
與我們的一些作家經驗式的寫作不同,嚴歌苓的語言里有一種“脫口秀”,是對語言的天生的靈氣。
--著名作家梁曉聲
嚴歌苓為人物設計了基調,后來他們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志,走了自己的路,這種未知是閱讀中最有魅力的。
--著名評論家賀紹俊
嚴歌苓的文字美得像詩,在她筆下,無論是食物或水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了生命。她生動的描述和精彩的故事是非常美妙的組合。
--BoeyPingPing
借著平易但有力的文章,嚴歌苓描繪了令人震驚的暴行與感官欲望。
--《舊金山紀事報》
她的小說是含情脈脈的,又是筆墨張揚的。她的小說中潛在或是隱形的一個關于自由的概念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個人自由。
--陳凱歌
嚴歌苓
1958年生于上海。作家。好萊塢編劇協會會員。
曾為部隊文工團舞蹈演員、戰(zhàn)地記者。
1988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藝術碩士及寫作MFA學位。
現旅居柏林。
代表作品:
長篇小說
《老師好美》
《媽閣是座城》
《補玉山居》
《陸犯焉識》
《金陵十三釵》
《赴宴者》
《寄居者》
《小姨多鶴》
《第九個寡婦》
《雌性的草地》
《一個女人的史詩》
《無出路咖啡館》
《心理醫(yī)生在嗎》
《扶桑》
《霜降》
中短篇小說自選集
《少女小漁》
《天浴》
《穗子》
《白蛇》
波西米亞樓
波西米亞樓
芝加哥的警與匪
丹尼斯醫(yī)生
蛋鋪里的安娜
書禍.
且將新火試新茶
母親與小魚
失落的版圖
FBI監(jiān)視下的婚姻
還鄉(xiāng)
自盡而未盡者
也獻一枚花環(huán)
非洲札記
行路難
地上宮闕
古染坊
可利亞
快樂時光
尼日利亞
戒葷
女傭
信則靈
玻璃車站魚吧
綠菜與紅魚
非洲老饕
躺著的阿布賈
消食長跑
非洲的花草
跳蚤市場
面具
給父親的信
苓瓏心語
女郎與海
雙語人的苦惱
“我愛你,再見了”
性化學雜想
我寫《老人魚》
讀書與美麗
男女超人與“忘年戀”
“掙”來的愛情
《老家舊事》與我
“癮”君子秘經
打坐雜說
十年一覺美國夢
創(chuàng)作談
創(chuàng)作談
中國文學的游牧民族
性與文學
從魔幻說起
寫在電視連續(xù)劇《海那邊》之后
弱者的宣言
雌性之地
主流與邊緣
我為什么寫《人寰》
錯位歸屬
南京雜感
從“Rape”一詞開始的聯想
靜與空
有關陳沖以及《陳沖前傳》
譚恩美的中國情結
鄔君梅與《枕邊書》
波西米亞樓
“波西米亞”在英文中也是個形容詞。比如我的一個畫家朋友向我推薦一處住所時用種贊許的口氣說:“那幢樓你我這類人會喜歡的--特'波西米亞'!”他指的“這類人”,意思是掙扎中的藝術家。我被這位畫家?guī)У搅诉@座“波西米亞”公寓里,發(fā)現它的確和意大利歌劇《波西米亞人》的布景有一絲相仿。樓是普通的四十年代公寓樓,但內部裝潢卻很奇特:粗糲的原木門窗,墻壁的磚石壘砌全然裸露,壁爐也是精心設計出的笨拙,兩張蕩椅被粗大的鐵鏈吊在橫椽上。所有的家具都顯出質樸和灰暗的調子,樓中的氣氛因此也就是沉重而憂郁,透著一層無可言狀的懷舊情緒。我立馬喜愛上了這座公寓樓。它似乎是逃遁現代物質文明的一個避難所,也有一層對強大無情的美國主流社會叛逆以及自我流放的意思。
房東太太接待了我。我與她達成了房租上的協議:一月六百美元,包括家具、電視。六百美元的房租對六年前還是窮學生的我,無疑是個沉重的數字,亦可見這里每一點貌似的樸素與陳舊都相當昂貴。它使我明白由無產階級到資產階級再到無產階級這樣一種非尋常的意識形態(tài)的進化:從物質貧乏到物質富有是人自身的一次解放,而從物質豐富再返回所謂的簡陋則是人的又一次解放。第二次解放大部分取決于人的自由選擇,亦在于人的人生態(tài)度、審美觀。房東太太六十歲左右,常把“庸俗”掛在嘴上,有次問她的“庸俗”定義何在,她說:“假花固然是一種庸俗。但對我來說,庸俗是一個人開輛豪華奔馳車,但連買本書的錢也花不痛快。”
公寓樓里果然沒有開奔馳的階級代表。十二家房客有一位畫家、三個作家(包括我自己)、一個影評者、一個教授,剩下的,都是職業(yè)面貌模糊的人們。比如,珍妮在一個非營利組織做半工,那個組織為貧困戶提供低價住房,但珍妮也同時做好幾份雜事,編寫教會印刷物之類,因此她對一生只學一門本事,以那專一的本事謀求一生糧草的人十分不屑。
珍妮的本名當然不叫珍妮。正如樓中一位心理學教授為他所有就診者保密,我也不能透露珍妮的真實姓名。據房東太太說,珍妮是在兩年前的一個半夜投奔上門的。房東太太很樂意把自己的“波西米亞”樓當作女性心靈創(chuàng)傷的野戰(zhàn)醫(yī)院,凡有珍妮這樣的突然投奔者,她一向不打聽她的原因。在房東太太看來,原因無非那幾樁:受了丈夫或男友的暴揍,或者陷入不可自拔的情感災難,甚至有更難以啟齒的精神創(chuàng)傷--家庭倫常所致的傷害。就像三樓的吉亞,一位絕頂美麗的黑姑娘,樓中相傳她是受到公公的性騷擾而出逃的,而這位公公屬于芝加哥最富有的黑人家族之一。究竟吉亞是什么身世,那位矮小的猶太心理學教授一定是清楚的,僅是同一幢樓的住戶,就有三個是教授的固定就診者,吉亞家就占兩名:吉亞和她十歲的兒子。我后來寫作的長篇小說《人寰》,那間心理診室,其實就是照搬了教授的那間神秘、古怪,壁爐里總有溫吞火苗的大房間。房客中僅有教授不宿在此地,他另有豪宅,只是因為喜愛這樓的“波西米亞”風味而租下最大一套房做診室。
房東太太對任何投宿者都不收押金,也不與他們簽租賃契約。她說她的直覺十分敏銳,一旦直覺認同某人,那人絕不會具有拖欠房租、吵鬧、酗酒之類的習慣。房東太太經營這座“波西米亞”樓有十余年了,尚沒有一個房客最終成為她直覺的意外。她說兩年前珍妮在夜晚十一點半打了個電話來,說是一位朋友向她介紹了這個住所,她請求房東太太盡快接收她。珍妮是在當夜十二點半被房東太太的直覺檢驗合格當即接收的。房東太太說,珍妮當時說她只住一到兩個月,很像是暫時避避難的樣子,可她一住就住了兩年多,而那種緊迫的避難感從未消退。房東太太長著淡藍的眼睛、險峻的鼻子、小而敏感的嘴唇,是那類十分寬容又十分嚴格的人,而從嚴從寬的準則全在她的內心。比如她曾趕走一個醫(yī)學院預科生,因為他暗暗揍過她的貓并且常常將粗俗不堪的音樂音量放得很大。但對樓道中時常飄散的一股大麻氣味,她從來不加追究。那股淡淡的毒品氣息給這波西米亞樓添了一絲消極和頹敗之感,使我一搬進來就意識到這樓中的某人正經歷某種不幸或企圖抹拭曾經的某場不幸。也像所有無聊的小說家一樣,我感到一切淺淡的不幸都是美麗的。
珍妮和我的交情開始在我遷居波西米亞樓的第二個月。她不能在自己房里抽煙,因為同租一套公寓的另一房客對香煙過敏。一天她歉意十足地說她在我窗外的陽臺上抽了一支煙,希望我不介意。我說那陽臺本來也半屬公眾:每個從露天樓梯下樓的人都必經此地。房東太太在那里擺了一張粗重的木長椅,也是意在給人歇息或相互交往的。珍妮臉微微一紅,說她撒了謊,其實她在我窗外吸煙已有一個禮拜了。她說:“我一直等你抗議。”我笑道:“我一點都沒有察覺!”她以她灰色的眼睛看我一會兒問道:“你們中國人都這樣隨和嗎?”我調侃一句,說假如我們不學得隨和些,十多億人是無法共同存活的。
第二天,珍妮手里拿著一束花,說是野地里采的。我奇怪地想:美國的一草一木都碰不得,碰一碰就是破壞環(huán)境保護,珍妮怎么采來這滿滿一把野矢車菊?她笑而不答,把花插在我的一個玻璃瓶里。從此后,珍妮和我在其他房客眼中就成了一對形影不離的朋友。她領我到各個實惠的食品店去買食物,也領我逛遍了橡樹公園城的所有二手貨商店。有次我夸贊她的一個發(fā)卡,一周后她買了個一模一樣的給我。這時我已發(fā)現我不能隨便夸贊珍妮的任何東西,她會不聲不響記在心里,再滿世界去為我尋覓。當她把一個我早已忘卻的心愿突然實現--將一種護膚或護發(fā)或女性其他的用品突然呈到我眼前,四十歲的珍妮臉上會綻放出孩子式的爛漫笑容,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殷勤。房東太太有天對我說:“珍妮住在這里兩年多了,從來沒有接近任何一個人,也從來不讓任何人進她的房間。”她老謀深算、意味深長地盯著我微笑。我不懂她是什么意思。
一個星期六的半夜,三樓的吉亞發(fā)出的一聲呼救震撼了整個波西米亞樓。大家知道吉亞新交的牙買加男友又在揍吉亞的兒子了。牙買加人是個影評家,常組織全樓房客去看他中意的電影。誰也無法想象他在一扇門后的粗暴面目。我上到三樓就看見珍妮已站在吉亞門口,臉色由于憤怒而變得慘白。她用拳頭擂著門喊牙買加人的名字:“你給我立刻開門!”這時的珍妮身上出現一種光與力,使我對她天性中的正義感以及我們中國人欣賞的仗義油然生出一股敬畏。她越是威嚴,嗓音便越是低沉,當她對牙買加人的喊話有了威逼成分時,珍妮用一種我從來沒聽過的低沉音色說:“要我破門而入嗎--你這雜種?!”
門打開了,珍妮身后已站著全樓的房客,全副睡裝。吉亞領著兒子出來,自然而然便一頭栽在珍妮肩上飲泣起來。這樣一個白種女子和黑種女子相依的造型,在美國種族對立的歷史上該有著深遠意義。我為有珍妮這樣的女友而自豪。珍妮對牙買加人說:“你--你是該走的那位,吉亞和兒子留下。”牙買加人拿起自己的帽子灰溜溜地走了。幾天后珍妮鄙薄地對我說:“吉亞是沒救的,又讓牙買加人回來了。”
我和珍妮的友情正常、健康地發(fā)展下去。在眼見她怎樣仲裁吉亞和牙買加人的糾紛之后,我感到自己變得脆弱了,把一些陳年的心靈創(chuàng)傷漸漸向她揭示。她靜靜地聽著,明知我在拿這些隱秘心事與她交換,她卻一字未提自己當初投奔這座波西米亞樓的緣由。她給了我一篇散文,主要是講一個女孩經歷怎樣一場艱難、痛苦的記憶過濾,把那些致病致命的記憶濾去卻又難以濾去。她說那是她二十年前寫的。她的意思是告訴我,我想交換的秘密都在其中了。珍妮知道我每個星期必去我的中國女友家一次。在她家好好吃一頓中國餐再飽飽聊一場中國天。一回珍妮約我去參加露天畫展,我從中國女友家打電話給珍妮說我會晚兩個小時,因為我的中國女友跟我的談話尚未盡興。我回到波西米亞樓時正逢珍妮獨自向外走。我叫她,她像聽不見一樣。我追上去問她怎么了,她眼里似乎有淚,還有一股類似嫉妒的火焰:“你以為別人的時間都不值錢嗎?想改變時間就改變嗎?!”
我被她斥得一頭霧水。她一個人去看露天畫展回來,走到我門口,輕輕叩開我的門,低頭說她不該那樣對我,希望我原諒她。她悲哀的樣子讓我很不安,追著她來到她的居室。我馬上驚呆了:她屋內的地板被一尺深的舊物淹沒,有衣服、書本、紙張、信件、卡片……一股熏人的陳舊氣味讓我險些窒息。難怪珍妮從來不邀請任何人進她的房間。她無力地對我一笑,說:“一部分的我是癱瘓的,沒法從舊事物里擺脫出來。”我似乎一下憶起她二十年前用老式打字機寫下的那篇散文。我近乎懂得了她所受的創(chuàng)傷在何處。
房東太太告訴我:“珍妮愛上你了。”我嚇了一大跳。她說:“你看上去好像很惡心。”我想我當時的面部表情大概是惡心。房東太太又說:
“這事從一開始我就看出來了。后來全樓的人都看出來了。”我說我是愛男人的女人。房東太太說:“那也不妨礙女人愛你。”我覺得這個事實令我吃不消。當晚我做了個可怕的夢:一個女性裸體壓在我身上。它淺粉的白種人肌膚的質感那樣清晰,就像珍妮和我坐在桑拿浴室里我所觀察到的。我在夢里拼命掙扎扭打叫喊唾罵。第二天早上,珍妮和我照面時眼皮一垂,帶些羞澀與慍怒。我心里大驚:我的夢似乎被她知道了!從此后珍妮對我像對所有房客一樣,彬彬有禮,保持距離。
我為這事困惑得耐不住了,便去請教猶太心理教授,他詭秘地笑著,問我:“你確定那只是一個夢嗎?”他馬上說他絕不是在暗示什么。我想我無辜地在珍妮如山的陳舊記憶中又添了一份她想濾去卻無法濾去的創(chuàng)傷。愛的那個永遠像珍妮這樣忍氣吞聲,被愛的那個永遠可以不負責任,坐享情誼。愛和被愛就這樣遙遠、沉默地存在,都很無奈。
我結束學業(yè)后搬出波西米亞樓。一個中國剛來芝加哥的醫(yī)科女學生向我打聽租房行情,我馬上推薦她去找房東太太。我對醫(yī)科女學生說:“那樓特有情調,特波西米亞!”醫(yī)科女學生不以為然。我又進一步蠱惑:“橡樹公園城是有悠久藝術傳統的地方,是海明威的誕生地!”她說:“海明威?”我說:“就是寫《老人與海》的海明威呀!”她說她不認識。她看了房子后打電話給我:“這么貴的房租,里面墻上的磚都露在外面!”我還想就“波西米亞”再講兩句,轉念,算了。如果一個人不懂它的情趣所在,怎么可能去經歷甚至欣賞它中間那感傷的、懷舊的、微妙至極的人情味呢?它將對那個人是個浪費。
而珍妮的耗費和投入在我這里,絕對不是浪費,我透過偏見、遺憾,甚至同情,深深地記住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