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楊曉影編*的這本《歌盡桃花扇底風:*美的 古典散文》擷取能入詩入畫的古文名篇,與讀者諸君 一同鑒賞、分析,并沉醉其中。
在這次古典散文的閱讀之旅中,我們可以體味先 秦之時,圣人筆下氣勢磅礴的長篇大論,如生于連綿 深邃的山嶺上的一朵鳶尾;漢代遷客騷人登樓作賦, 如一朵典雅的散發著濃郁香氣的郁金香,高貴華美; 魏晉南北朝文人如雨后的春筍的創作;唐宋文人一池 春水、一剪斜風、一樹碧柳、一片落紅的詩情;明清 之際散文的高潔、素雅,慢慢散出清香的風韻。
讓我們一起還原美的時代,傾訴美的故事。
楊曉影,一個純粹清靜的女子,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一路走,一路尋覓,雪月風花,千山暮靄,一草一木,皆有故事,幸然她懂得透過純凈的雙眼與靈動的筆尖,記錄這滾滾紅塵中細碎的感動。喜歡在有落地窗的圖書館,在別人的筆中領略這個世界的慷慨與吝嗇,也喜歡讓別人在自己的文字中體悟塵世的干凈與喧囂。這條文字修行路上,只有開始,無從結束。 *有《*美莫過繾綣詩》《許你一首清*的詩:一生*愛的100首唐詩》《許你一首昳麗的詞:一生*愛的100首宋詞》。
第一簾 染指花期,不見伊人憑欄
自薦做你的如意郎君
劉義慶《溫嶠娶婦》
在舊時光里,懷念你
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節選)
亭亭如蓋相思樹
歸有光《項脊軒志》(節選)
紅塵如夢,以永別落款
歸有光《寒花葬志》
歌盡桃花扇底風
侯方域《李姬傳》(節選)
第二簾 相攜相伴,走過紅塵阡陌
逝水東去,朗采豐姿永存
顏延之《祭屈原文》
你可否還聽得見這繚繞的琴聲
劉義慶《張季鷹吊顧彥先》
在荒涼世間,相依為命
李密《陳情表》(節選)
湖上踐行,酒酣意濃
蘇源明《秋夜小洞庭離宴序》(節選)
是夢,是醒,是真,是假
韓愈《祭十二郎文》(節選)
因你離去,淚灌東海
陸游《祭朱元晦侍講文》
第三簾 情濃意醉,寄你青山和綠水
山水之美,是上天最大的恩賜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三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酈道元《三峽》
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
吳均《與宋元思書》
放恣山水,尋覓世間之美
元結《右溪記》
沉醉山水,是一種福分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節選)
此地空余黃鶴樓
閻伯理《黃鶴樓記》
西湖之美,淡妝濃抹總相宜
袁宏道《西湖》(一)(節選)
落雪封湖,游人是癡
張岱《湖心亭看雪》
東方瑰麗榮華的色彩
姚鼐《登泰山記》(節選)
第四簾 西風拂去幾度滄桑
史家絕唱,無韻離騷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節選)
蘭亭盛宴
王羲之《蘭亭集》序
誰在閣樓之上,淺吟低唱
王勃《滕王閣序》(節選)
寒夜獨坐,靜默多思
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節選)
醉翁只為山水而醉
歐陽修《醉翁亭記》
我欲醉良月清風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旅行,是一場華麗的冒險
徐宏祖《游黃山日記》(后)(節選)
第五簾 春秋浮華,人生如寄
帝王的寂寞
曹丕《與吳質書》(節選)
以酒為名的癡者
劉伶《酒德頌》
流云向晚,歸去來兮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斷壁頹垣處的棲身之所
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節選)
佳節游訪,夜半自笑
蘇軾《書上元夜游》
為了忘卻的紀念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節選)
往事隨風,風流不再
宋犖《游姑蘇臺記》(節選)
第六簾 心海深處,蓮花清潔如許
于江底,尋內心的清明
司馬遷《屈原列傳》(節選)
以淡泊為名的自畫像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落英繽紛,恰似心底的一首詩
陶淵明《桃花源記》
鏡花水月的夢境
王績《醉鄉記》(節選)
陋室不陋,馨香滿屋
劉禹錫《陋室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陽樓記》(節選)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周敦頤《愛蓮說》
夏日,繁花絢爛梅花落
鐘惺《夏梅說》
美麗的遺憾
李漁《芙蕖》(節選)
第七簾 在路上,一如既往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左丘明《國語·勾踐滅吳》(節選)
戒掉仰頭走路的癮
莊子《秋水》(節選)
王屋下的傳說
列子《愚公移山》(節選)
沒有到達不了的遠方
荀子《勸學篇》(節選)
學海無涯苦作舟
韓愈《師說》(節選)
一筆秋毫,獨領風騷
曾鞏《墨池記》(節選)
穿越幽深的黑暗,去觸碰夢想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節選)
用困頓去見證乍然而來的喜悅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第八簾 疆域萬里,家國何處不入夢
單薄一身,抵擋萬千兵卒
左丘明《左傳·燭之武退秦師》(節選)
都是比美惹的禍
劉向《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節選)
仁慈而苛刻的愛
劉向《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節選)
鏡花水月般的藍圖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節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天時不如地利章》
帝國的落幕
賈誼《過秦論》(節選)
在舊時光里,懷念你 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節選)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①靜治 堂,裝卷初就,蕓簽②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 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 五百二卷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蕭繹③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 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 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④,不足以享此尤 物⑤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 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嗚呼!余自少陸機⑥作賦 之二年,至過蘧瑗⑦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 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 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⑧記 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①東萊:今山東省掖縣。
②蕓簽:書簽的雅稱。
③蕭繹:梁元帝。梁元帝承圣三年,西魏攻陷梁 都江陵,梁元帝焚燒大批書籍。
④菲薄:命運不佳。
⑤尤物:珍貴文物。
⑥陸機:晉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⑦蘧(qú)瑗:春秋時衛國大夫。
⑧區區:情意誠摯。
雅/韻/拾/翠 愛情是最經典的傳奇,供一代又一代人反復咂摸 而不會生膩;愛情還是人生的渡口,將一個人從幼稚 渡向成熟。對李清照而言,愛情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 的骨血。一卷《漱玉詞》中十之七八都有情的影子: 從情竇初開的懵懂懷春,到與子偕老的新婚祈愿,從 深閨夢里的刻骨相思,到愛情之癢的愁腸百結。歲月 一寸一縷地爬上她的眼角眉梢,至深至重的愛情與時 光一同生長。
宋朝的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道:“東武趙明 誠德甫,清憲丞相中子也。著《金石錄》三十篇…… 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與之同志,趙沒后,愍悼舊物 之不存,乃作后序……”趙李二人之所以伉儷情深, 相貌才華的互相吸引只是一方面,兩人既是文學知己 又俱是金石癡人。多少流年亂了浮生,志趣相投的愛 情才能歷久彌堅。人們常用“志同道合”來形容事業 ,殊不知用作愛情指標似乎更妙:若靈魂相契,便不 怕人老珠黃的那天。那些在歷史上占得一席的女子, 幾人能有李清照的運氣? “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這是《晉書》中 濟尼對謝道韞的評價,即便大氣清朗如她,也左右不 了自己婚姻。出嫁后回家省親,叔叔謝安問起她的丈 夫,謝道韞把自家叔伯兄弟贊賞一遍,謝家子弟個個 玉樹芝蘭,說到自己的丈夫,只是長嘆一聲“不意天 壤之中,乃有王郎”!她的丈夫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 子,看史書記載似也不像她說得這么差勁,但情感根 基本就欠缺,又沒有意愿培養相近志趣,謝道韞對這 樁婚事的不滿顯而易見。
但命運總是明暗各半,賜予了李清照一時安穩的 愛情,卻把她放在了不可逃、無處逃的亂世,讓她陷 入國破家亡的永恒悲傷中。“靖康之變”后,故土淪 陷,丈夫暴卒,相攜的伉儷生死相隔,她內心所有關 于愛情和幸福的設想頃刻化為齏粉。
小家與大國的雙重打擊,好似下了一場大雪,瞬 間就迎來了生命里最寒冷的冬天。年過半百的李清照 勉強支撐,在顛沛流離中為保存丈夫留下的文物吃盡 苦頭。可即便是這樣,兩個人二十余年的心血,大多 仍是毀于戰禍,只留下在病中置于臥室翻閱把玩的少 量書籍抄本。此外,還有部分漢唐石刻副本、青銅鼎 器等物件,其他俱“散為云煙”。
人世有離合悲歡,文物亦是“有聚必有散”。趙 明誠將文物托付于她,她像愛惜生命一樣想護它們周 全。只是,在那樣動蕩的環境里,這點心愿也注定不 能實現。
《金石錄》是一部關于金石收藏的學術著述,是 夫妻二人半世的心血結晶。對文物共同的興趣,讓這 個收集整理的過程充滿喜悅;又因彼此是心意相通的 伴侶,過程中又漾滿溫馨。李清照寫下這篇《后序》 時,趙明誠去世已有六載,每日守著零落的金石古玩 ,以及兩個人朝夕相對時的回憶,都覺“如見故人” 。只是如今卷上手跡如新,可丈夫墳前的樹木已能雙 手合抱了。這段難得的靈魂有所依賴有所歸屬的舊時 光,而今回憶起來,甜蜜也好,心酸也罷,終究是逝 去了。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