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弟子規》《增廣賢文》均為我國傳統文化經典之作,對人們的日常言行都有諸多規勸之語,其中的許多格言、警句、俗語直到現在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很多內容對社會生活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和警示作用。在此我們把這三本經典合在一起講解,旨在加深讀者對它們的了解,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養分。
深入淺出地解讀國學經典,向讀者傳授處世哲學。只有細細品讀,才能領會國學之精華。閱讀本書,可以領悟國學的博大精深,體悟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感悟傳世經典的無窮魅力。
丁艷麗,女,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系,專業圖書策劃編輯,現就職于北京左岸圖書。曾撰寫及主編圖書有《小老板掌控人脈36計》、《家有妙招》、《會說話的智慧》、《領導慧眼識才知人善任的9種智慧》等圖書多部,在各類媒體、雜志上發表詩歌、小說等作品30多篇(首)。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理論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語言質樸,簡潔明了,內容廣泛,涉及學習、處世、生活、工作、成就事業等諸多方面,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有著莫大的幫助。由于篇幅和時間的限制,我們不能對《論語》的全部內容進行解讀,只能選取影響較大、較有現實意義的部分內容進行講解。
第一講學而篇 /
第二講為政篇 /
第三講八佾篇 /
第四講里仁篇 /
第五講公冶長篇 /
第六講雍也篇 /
第七講述而篇 /
第八講泰伯篇 /
第九講子罕篇 /
第十講鄉黨篇 /
第十一講先進篇 /
第十二講顏淵篇 /
第十三講子路篇 /
第十四講憲問篇 /
第十五講衛靈公篇 /
第十六講季氏篇 /
第十七講陽貨篇 /
第十八講微子篇 /
第十九講子張篇 /
第二十講堯曰篇 /
《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出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處事以及學習上應該遵守的規則,是中國傳統國學中教育子弟、修身養性的必備讀物。《弟子規》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句式整齊,韻律優美,意義深遠,其中的言行規范、親仁思想對現代人、對整個社會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一講弟子規,圣人訓 /
第二講父母呼,應勿緩 /
第三講冬則溫,夏則凊 /
第四講事雖小,勿擅為 /
第五講親所好,力為具 /
第六講親有過,諫使更 /
第七講親有疾,藥先嘗 /
第八講兄道友,弟道恭 /
第九講或飲食,或坐走 /
第十講稱尊長,勿呼名 /
第十一講長者立,幼勿坐 /
第十二講事諸父,如事父 /
第十三講朝起早,夜眠遲 /
第十四講冠必正,紐必結 /
第十五講衣貴潔,不貴華 /
第十六講步從容,立端正 /
第十七講緩揭簾,勿有聲 /
第十八講將入門,問孰存 /
第十九講凡出言,信為先 /
第二十講見未真,勿輕言 /
第二十一講見人善,即思齊 /
第二十二講唯德學,唯才藝 /
第二十三講聞過怒,聞譽樂 /
第二十四講無心非,名為錯 /
第二十五講凡是人,皆須愛 /
第二十六講己有能,勿自私 /
第二十七講人有短,切莫揭 /
第二十八講凡取與,貴分曉 /
第二十九講待婢仆,身貴端 /
第三十講同是人,類不齊 /
第三十一講不力行,但學文 /
第三十二講讀書法,有三到 /
第三十三講房室清,墻壁凈 /
第三十四講雖有急,卷束齊 /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其內容非常廣泛,涉及禮儀道德、典章制度、風物典故、天文地理等,但為人處世、人生哲學是其主旨。《增廣賢文》語句簡潔易懂、意蘊深遠,其中關于為人處世的格言非常富于哲理性,對現代人有著巨大的作用。下面我們將選取其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講解。
第一講一字值千金 /
第二講唇亡齒必寒 /
第三講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
第四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
第五講螳螂捕蟬 /
第六講黑發不知勤學早 /
第七講不患老而無成 /
第八講易漲易退山溪水 /
第九講千里送毫毛,禮輕仁義重 /
第十講友如作畫須求淡 /
第十一講酒逢知己飲 /
第十二講養子不教如養驢 /
第十三講言顧行,行顧言 /
第十四講善惡到頭終有報 /
第十五講水至清則無魚 /
第十六講由儉入奢易 /
第十七講不自是而露才 /
第十八講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
第十九講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
第二十講渴時一滴如甘露 /
第二十一講狗不嫌家貧 /
第二十二講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
第二十三講若登高必自卑 /
第二十四講寧向直中取 /
第二十五講路逢險處難回避 /
第二十六講謙恭待人 /
第二十七講但將冷眼觀螃蟹 /
第二十八講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
第二十九講妻賢夫禍少 /
第三十講一日春工十日糧 /
第三十一講客來主不顧,自是無良賓 /
第三十二講名高妒起,寵極謗生 /
第三十三講有言逆于汝心 /
第三十四講勸君莫做守財奴 /
第三十五講仁義值千金 /
第三十六講良田萬頃,日食三餐 /
第三十七講為官須作相 /
第三十八講蓬蒿之下,或有蘭香 /
第三十九講忍一言,息一怒 /
第四十講勿臨渴而掘井 /
第四十一講一毫之惡,勸人莫作 /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理論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語言質樸,簡潔明了,內容廣泛,涉及學習、處世、生活、工作、成就事業等諸多方面,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有著莫大的幫助。由于篇幅和時間的限制,我們不能對《論語》的全部內容進行解讀,只能選取影響較大、較有現實意義的部分內容進行講解。
第一講學而篇
一、學而時習之
子①曰:“學而時習②之,不亦說③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④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乎?”
【注釋】
①子:老師、先生的意思,文中指孔子。
②時習:時常溫習。
③說:音yuè,通“悅”,意思為開心、愉悅。
④樂:與說有所區別。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⑤慍:音yùn,惱怒生氣。
【譯文】
孔子說:“在學習中能夠時常去溫習舊知識,不是應該感到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明白我的意思,不理解我的用心,我卻不生氣,這不正是君子該有的作為嗎?”
【故事鏈接】
孔 子 學 琴
我國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圣賢,他不但學問淵博,而且還非常喜歡彈琴,他就是孔子。當時有一位樂師名叫師襄,在音樂界非常出名,孔子就曾拜他為師學習彈琴。
孔子剛開始學琴的時候速度很慢,別的同學一天可以練好一首,他卻得十多天才能練好一首。不過孔子很用功,為了練習彈琴,他每天天剛亮就起來練習。
一天,師襄聽到孔子在練琴,就站在旁邊聽了一會兒,然后對孔子說:“不錯,可以學習其他的曲譜了。”孔子一聽,搖搖頭說:“這首曲子我僅僅是學會了曲譜,可頭腦里沒有曲子的意境,我還得練習。”
又過了幾天,師襄又一次聽到孔子彈這首曲子,聽完后師襄說:“這次你彈得起伏連綿、抑揚頓挫,看來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仍舊搖搖頭說:“我覺得仍然不行,對于這首曲子的內涵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我仍沒有領會透徹,還得再練習才對。”
于是,孔子仍然一遍遍地練習同一首曲子,直到有一天,他高興地找到師襄,說:“老師,我彈琴的過程中感覺眼前出現了一個人,這個人有著濃濃的眉毛、黑黑的臉龐,正在受諸侯的朝見,我想此人應該就是曲子中的文王了,看來這次我才真正領會了這首曲子的內涵,對嗎?”
師襄聽了,立即離開座席向孔子拜禮,敬佩地對孔子說:“對!對!我聽我的老師說過,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作《文王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