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 地球都面臨著經濟發展、新興生活形態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在這種趨勢下,木構建筑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新型木構建筑已不僅僅局限于對傳統材料和技術的認同,而是在訴求環保、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關注人性和生活品質,關注地域文化傳統的傳承。所謂老樹開新花,在先進技術和科學理念的支持下,木構建筑正步入*新創作天地。
隨著對木材物理性能認識的深入,以及新型木構件技術的發展,當代木構建筑已遠遠脫離傳統木建筑形象,突破傳統的純木框架或梁柱體系,取而代之的是以鮮明的結構特征、嚴謹的結構邏輯和豐富多樣的結構形式,在建筑結構和空間上尋求應用創新和變化。以木材作為建筑結構,空間形式更為靈活、節點處理手法更為多樣化,結構關系表達也更為清晰。
本書以清晰的圖片和準確的文字說明,介紹了幾十個新式木建筑案例,分別從木材在建筑立面和屋*上應用、木材在建筑結構和空間上的應用、木材在建筑室內的應用以及實驗類小型木建筑、創意木結構裝置等幾個不同的側面,對木材在建筑上的表現力進行剖析和解讀,力求引發大家對創新性應用建筑木材的關注和重視,對設計師今后的設計實踐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本書案例大多為中小型建筑,對尚處于學習階段的設計專業學生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這是一本高碼洋精裝建筑畫冊。內容集合39個世界新近完成的創新木結構建筑。分為木材在建筑外立面或屋*的應用、木材在建筑結構和空間上應用的案例、木材在建筑室內應用的案例、實驗類小型木建筑的案例、創意木結構裝置五章。新型木構建筑已不僅僅局限于對傳統材料和技術的認同,而是在訴求環保、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關注人性和生活品質,關注地域文化傳統的傳承。所謂老樹開新花,在先進技術和科學理念的支持下,木構建筑正步入*新創作天地。
*書圍繞一個不變的中心“新”字,配合精美的圖片、細節分析圖,拆析這些木建筑的創新應用點。對木材在建筑上的表現力進行剖析和解讀,力求引發大家對創新性應用建筑木材的關注和重視,對設計師今后的設計實踐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本書案例大多為中小型建筑,對尚處于學習階段的設計專業學生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樹木和洞穴,在遠古時代就是人類遮風避雨、躲避禍患的天然之選。而樹木繁衍成長、生生不息的生物屬性,又使其在人類的建造史上書寫下濃濃一筆。千百年來,從被動地利用樹枝庇護身體,到主動地選材構木建造家園,人們對木材的認識和利用經歷了不斷探索的過程,木構建筑也由獨成體系到與其他材料結合使用而不斷地推陳出新。在新型材料技術和先進建造手段的支持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保生態意識的加強,當代木構建筑已沖破傳統框架,走向更廣闊的創新領域,創意性木構建筑不斷涌現。
1.古韻悠悠:木建筑歷史回顧
數千年以來,木材一直是人類信賴且持續利用的建筑材料。樹木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不僅可以吸收空氣中大量存在的二氧化碳,將其轉化為人類和其他動物賴以生存的氧氣,而且帶來四季變換更迭的美景。木材具有一定的強度和耐久性,方便獲取,也容易用簡單的工具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狀和結構,是人類構筑家園的首選材料。人類用樹木來建造遮蔽物的歷史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用樹枝來建造房屋始于公元前9000 多年,建造原木房屋最早的歷史是中歐在公元前900 年時的農舍;而木框架則始于公元前6500 年。木材伴隨人類的建造活動和生活習慣的歷史相當久遠,世界各地在不同自然條件下發展出來的木構建筑形式也豐富多彩,各成體系。
2.角色演變:木構在近現代時期的邊緣化與當代復興
在現代主義時期,人們對鋼鐵、混凝土等代表新時代精神的建筑材料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盡情挖掘新材料給現代建筑形式帶來的各種可能性,一座座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然而,在現代建筑大量建造滿足了人們使用要求的同時,卻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無窮的災難, 能源消耗劇烈、環境嚴重惡化、生態失去平衡……各種問題接踵而至。面對建筑對環境帶來的重創和危機,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建造行為。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后,人們開始崇尚綠色、生態的建筑理念。在這種環保、可持續發展以及回歸自然和生態的訴求中,木材作為唯一既可回收利用又可資源再生的無污染、低能耗建筑材料再次被人們重視,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們投入到木構建筑的研究和實踐中,木構建筑再次復興。而當代材料科學和木材加工技術的發展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又給木構建筑帶來全新建造理念,也大大提高了木構的結構性能,拓展了木構的應用范圍。木構建筑重新走向建筑設計的最前沿。
3.認識木材:新環境觀念下的材料特性
木材作為建筑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天然優勢。從表面特征來說,木材來自于有機生命體,對人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其溫潤光澤的視覺特征、柔軟舒適的觸覺質感以及自然芬芳的嗅覺氣味,都給人以舒適宜人的心理感受。從材質構造來說,木材是多孔結構的多向異性材料,其熱容量適當、能夠吸濕放濕,具有調節室內小氣候的作用;木材能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光反射率小,可以改善周圍的光環境;木材還具有隔音、吸聲功能,可以調節和改善室內聲環境。甚至,木材紋理沿徑向的變化節律暗合人體生物鐘漲落節律,而木材色調、紋理、年輪間隔等構造呈現與人的生理指標相吻合的某種譜率分布形式,因而具有生命調節功能。因此,利用木材作為建筑的室內裝飾,可以提供具有較高舒適度的空間環境,而用作建筑外表面,又可以反映與環境的和諧,成為人和自然之間的紐帶。
4.木構創新:新技術手段下的結構表現
在新技術手段下,新型木構建筑在結構潛力挖掘和創新上,一方面包含了對木結構自身力學性質合理性的重視,一方面也包含了對其所表現出來的美學特性的重視。新穎的木構結構在解決空間支撐的同時,也產生了戲劇性的造型形式,創造了豐富的室內空間效果。帶有木材質感的外露結構構件往往使結構本身也成為自然的室內裝飾,或特殊的室外形象。
5. 木構實踐:國內外發展比較
木構一直是人們青睞的建筑空間形式,即便在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化材料盛行的時期,木材也因寄托了人們對自然回歸、人文關懷的向往而受到建筑師們的偏愛。芬蘭建筑大師阿爾瓦·阿爾托繼承了當地的木構傳統,在建筑內外設計中都巧妙地利用木材來創造獨特的空間。在維堡圖書館中,阿爾托設計了帶有木制檁條的波浪形天花板,來解決大廳內的回聲問題;在維堡市政廳設計中,又以扇形木制骨架做棚頂;雙年展的芬蘭館中更是在建筑、結構和外墻裝飾上都完全采用木材,創造了帶有斯堪的納維亞傳統風格的建筑。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賴特也喜愛利用天然木材,他認為,木材是最有人情味的材料,木材因天然生長而形成美麗的紋理,這種紋理正是木材最美妙的性質。為了讓木材紋理真實呈現出來,賴特甚至放棄在木柱上刷油漆。正是這種保持材料本性的建造方法,使得賴特設計的西塔里埃森好像從沙漠中生長出來一樣,恰好印證了他所倡導的“建筑就像植物從大地生長出來一樣”的觀點。懷有木構情結的建筑大師還有很多,如日本的隈研吾、坂茂等,都在木構建筑實踐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李麗,大連民族大學副教授,一級注冊建筑師,天津大學建筑系工學學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系工學碩士,2010年12月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在職博士。主持完成省、市級科研項目多項,并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期刊、會議論文多篇,出版專業譯著3部,另有2部學術專著(合著)在出版中。
《獨具慧眼——解決建筑設計中的視覺問題》,獨立譯者,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室內建筑設計基礎教程》,合作翻譯,*一譯者,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設計手繪:體驗與實踐》,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主要設計項目:1 大連錦繡園試點小區(獲建設部建筑設計金獎)
2 大連海達酒店(獲大連市優秀勘察設計獎)
3. 大連綠之都酒店
4. 大連中信海天瀛洲別墅
第一章 木材在建筑外立面或屋頂的應用
達拉納大學圖書館
西班牙Galera 43 公寓改造項目
坎佩爾市議會大樓
塔式別墅
Gammel Hellerup 高中擴建項目
流光之家
自然幾何之家
第二章 木材在建筑結構和空間上應用的案例
2015 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
城市樹屋
越南環狀咖啡屋
潘喬體育場——理療中心和餐廳
越南河內Cheering 餐廳
漁人住宅——與樹共居
潘喬體育場
被動式房屋布魯克
德拉住宅
日本滋賀縣工作室+ 住宅
德國Werkhaus 木建筑
薩爾甘斯某體育中心
日本千葉縣白水幼兒園
日本JR 女川町火車站
第三章 木材在建筑室內應用的案例
木浪——悉尼牙醫診所
意大利山舍咖啡廳
美國Brillhart 住宅
伊麗莎白和赫爾穆特·烏爾基金會
保利·珠寶展廳
“望”壽司餐廳
Jury 咖啡館
第四章 實驗類小型木建筑的案例
Knarvik 社區教堂
微集群小屋
南京萬景園小教堂
挪威滑雪勝地度假小屋
山間V 形小屋
望臺——移動藝術家住宅
第五章 創意木結構裝置
眩暈館——攀巖館休息室
Landesgartenschau 展廳
森林茶室2012
森林茶室2013
長屋——多倫多土著兒童與家庭服務中心
第一章 木材在建筑外立面或屋頂的應用
建筑外觀是向外界傳達信息的直觀符號,反映了建筑的內在精神。外立面和屋頂是建筑表現在外部環境中的主體形象,以木材作為形式語言的建筑,通常可以直觀地表達親近自然、與環境形成良好溝通與對話的建筑精神,也常常反映了對地域性建造傳統的延續。在新的設計理念引領下,以木材的自然特質為基礎,運用現代材料技術和建造技術,可以充分挖掘木材作為造型手段的潛力,將現代藝術和浪漫質樸的鄉土風情有機結合,從而形成獨樹一幟、與環境和諧的建筑外觀表達。
木材質感溫和,具有天然的色彩和紋理,帶著自然的氣息,是人造環境中聯系人與自然的紐帶。木材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適合加工成片形、線形等小型簡單構件,這些簡單的構件形態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拼疊、組合,可以形成自然流暢的優美曲線,或富有秩序的幾何折線,來模擬形體復雜的物體,塑造連貫有序的視覺形象,創造出多樣化的表現形式。
以薄形木片作為元素,在建筑外表面進行拼疊組合,可以形成鱗片式凹凸變化的表面肌理,給人以質樸、穩定的感覺,營造出個性化的界面肌理和空間氛圍,使建筑散發出親近自然的美感。進行拼疊的片形元素可以規格相同,產生規則的肌理質感;也可以隨機變化,形成活潑有趣的界面形態,增加建筑物的親和力。
線形構件是木材最容易加工的形狀。線形構件以直線軌跡并列組合,可以形成規整的平面,表達整齊劃一的秩序感;以弧線軌跡拼接組合,則能夠形成靈動變化的曲面,既可以與特殊的內部空間和結構形式完美契合,滿足使用要求,又產生獨特的建筑形態,創造與眾不同的造型效果。
小型木質構件還可以按照一定的形式進行編織組合,產生虛實相間的網狀界面形態,成為劃分內外空間的特殊組成部分。網狀組合的木質界面,在空間劃分上隔而不斷,視線可以部分穿越,還可以產生神秘而特殊的光影效果。編織節點本身既是結構組成部分,也是形成特殊空間效果、光影效果的重要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