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jié)構(gòu),創(chuàng)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新體裁。《史記》具有鮮明的獨立精神,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司馬遷秉筆直書,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既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面目,又為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立傳,將醫(yī)生、學者、商賈、游俠、農(nóng)民領袖等人物的傳記,與帝王將相并于一書。同時,《平準書》、《貨殖列傳》等篇章集中體現(xiàn)了司馬遷進步的經(jīng)濟思想,從而使《史記》成為集政治、經(jīng)濟、民族、文化、藝術于一體的百科全書式史書。
適讀人群 :9-12歲
1.近百個《史記》故事,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人生悲喜在這里展開。
2.200余幅精美插圖,從出土器物,到飽經(jīng)滄桑的歷史遺跡,展開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
3.獨具特色的裝幀設計,每一個頁面都會有驚喜,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有不同,閱讀更精彩。
4.老少皆宜,為不同的人群,帶來多維的閱讀體驗,享受多姿多彩的閱讀旅程。
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卷。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全面地敘述了中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廣博、結(jié)構(gòu)周密、貫通古今的歷史著作。《史記》一書的作者司馬遷,字子長,他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jié)構(gòu),創(chuàng)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司馬遷秉筆直書,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本著還原歷史真實面目的精神,不僅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腐朽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又為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立傳,將醫(yī)生、學者、商賈、游俠、農(nóng)民領袖等人物的傳記,與帝王將相并于一書,頌揚了普通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狹義等優(yōu)秀品質(zhì),反映了不同階級的真實歷史動態(tài)。
《史記》還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將歷史與文學融為一體,運用洗練的筆法、嫻熟的敘事技巧、精妙的結(jié)構(gòu)安排,富有故事性與戲劇性的情節(jié)安排,塑造出大量性格鮮明的王侯將相、士人食客、刺客、游俠、名醫(yī)、商賈、俳優(yōu)等藝術形象,行文流暢,語言富于變化,其寫作藝術給后世文學以豐富的借鑒源泉及深遠的影響。
《史記故事》一書精選了《史記》中被后世廣為流傳、人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篇章,白話翻譯力求保持原書風格,遣詞行文注重吸取原書縱橫捭闔的自如文風,同時兼顧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讓讀者輕松讀史,讀史有智慧。書中插配了百余幅與內(nèi)容息息相關的精美插圖,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面認識、全面閱讀《史記》的閱讀平臺,令人如同置身于一個全新的世界,感受不同的閱讀體驗。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王正剛,男,1978年2月生,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2007年畢業(yè)于廣西師范大學美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美學原理,現(xiàn)就職于廣東揭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在公開出版的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編譯《弟子規(guī)》、《孟子》、《史記故事》等。
本·紀
五帝本紀第一
周本紀第四
秦始皇本紀第六
項羽本紀第七
高祖本紀第八
世家
齊太公世家第二
晉世家第九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陳涉世家第十八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列·傳
管晏列傳第二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伍子胥列傳第六
商君列傳第八
蘇秦列傳第九
張儀列傳第十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五帝本紀第一
《五帝本紀》為《史記》的開篇之作,記載了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戰(zhàn)爭、禪讓、治洪水、戰(zhàn)猛獸、開良田、推算歷法、觀測天文、譜制音樂舞蹈等眾多先民生活的情況,可謂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開端。
軒轅黃帝
黃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孫,名叫軒轅,一生下來就很有靈異之氣,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懂禮,長大后誠實勤勞,成年后見聞廣博,明辨是非。軒轅時代,神農(nóng)氏的勢力已經(jīng)開始衰敗,諸侯互相攻戰(zhàn),殘害百姓,而神農(nóng)氏卻沒有能力去征討他們。于是軒轅整治軍隊,去征討那些不來朝拜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難降伏,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順軒轅。于是軒轅便實行德政,整頓軍隊,研究四時節(jié)氣變化,種植五谷,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像熊、羆、貔、貅、、虎等猛獸一樣的勇士,與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zhàn),三戰(zhàn)后征服了炎帝,取得了勝利。而后,蚩尤發(fā)動叛亂,不聽軒轅的命令,于是軒轅征調(diào)諸侯的軍隊,與蚩尤在涿鹿郊野開戰(zhàn),終于擒獲并殺死了他。這樣,眾諸侯都尊奉軒轅為天子,取代了神農(nóng)氏,這就是黃帝。天下哪里有不歸順者,黃帝就前去征討,所向披靡,開山通路,幾乎從來沒有在哪個地方安寧地居住過。
黃帝東到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西到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南到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qū)逐了葷粥部族,與諸侯核驗了符契,在涿鹿山的腳下廣平之地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居所,以兵營圍繞來防衛(wèi)。其所封官職都用云來命名,軍隊號稱云師。同時,又設置了左右大監(jiān),讓他們來監(jiān)察各諸侯國。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觀測太陽的運行,推算歷法,預知節(jié)氣時日。他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guī)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緣由,論說國家存與亡的道理,按照四時節(jié)氣播種百谷草木,馴養(yǎng)鳥獸蟲蛾,測定日月星辰以觀象授時,身心耳目,飽受辛勞。
他做天子,有土這種祥瑞的征兆,因為土為黃色,所以號稱黃帝。
顓頊征四方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十四人。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氏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后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居住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昌仆,生下了高陽,高陽很有賢德。黃帝死后被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帝顓頊。顓頊沉靜穩(wěn)重又有智謀,通情而知事理。他種植各種莊稼,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jié)令以順應自然規(guī)律,依順鬼神,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教化萬民,潔凈身心祭祀鬼神。他北到幽陵,南到交阯,西到流沙,東到蟠木,天下平定,太陽所照之處皆歸順。
賢德帝嚳
顓頊死后,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他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廣施恩澤于眾人而不顧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洞察事理的細微之處;順應上天的意旨,解民之所急,仁德威嚴,溫和守信,修養(yǎng)德業(yè)而使天下歸服;他節(jié)儉地使用大地所產(chǎn)之物,撫愛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季節(jié)節(jié)氣,尊顯鬼神并且慎重地加以侍奉。帝嚳恩德不偏不倚,像雨水澆灌農(nóng)田一樣遍及天下,日之所照,風之所至,沒有人不順從歸服于他。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子,生下放勛;娶娵訾氏的女子,生下?lián)础5蹏克篮螅瑩醇吹畚弧5蹞吹俏缓螅]有什么政績,于是弟弟放勛登位。這就是帝堯。帝堯仁德,聰慧,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能發(fā)揚善德,使各部族和睦融合,各諸侯邦國都能和諧相處。他命令羲氏與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制定歷法,教給民眾從事生產(chǎn)的節(jié)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把春夏秋冬四季調(diào)整準確。整頓百官,各項事業(yè)都興旺發(fā)達。
堯舜禪讓
天下大治后,堯開始考慮接班人問題。他問屬下們,誰可以繼承他的事業(yè),放齊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明理通事的人,不錯。”堯哼了一聲:“這人兇頑愚笨,難堪大用,還有別的人選嗎?”驩兜說:“共工手下有一批人,他也做出了不少成績。”堯說:“你不知道,共工這人對上帝與君主外表恭敬,實際卻極為輕慢,喜歡夸夸其談,實際行動卻違背正道,不可重用。”堯又問四岳:“哎呀,如今洪水滔天,百姓萬分愁苦,大地一片沼澤,誰能來治理呢?”大家都推薦鯀。堯說:“鯀這個人,曾經(jīng)違背天命,危害同族,怕不能用。”四岳說:“現(xiàn)在緊急關頭就任用他試試吧,不行再撤掉。”堯因此讓鯀來治洪水。鯀前前后后治了九年水卻沒有成功。
堯說:“唉!四岳啊,我治理天下已經(jīng)七十年,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呢?”四岳謙虛地推辭,推薦舜。舜是盲人的兒子。他的生父愚昧,后母奸詐,弟弟傲慢,但舜卻能對父母盡孝,和兄弟友愛,使家庭和睦。堯說:“我親自試試他。”他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以便觀察他的德行。一段時間下來,堯認為舜做得很好,就讓舜任司徒之職,教導百姓遵循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種種倫理道德,效果很好。堯又讓舜參與朝政,朝政因此變得有條不紊。讓舜在國都四門接待賓客,遠來的諸侯都相敬如賓。舜到叢林草澤里遇上暴風雨,卻沒有迷路誤事。經(jīng)過三年的種種考驗,堯認為舜既聰明又品德高潔,就對他說:“三年來,你做事周密,有大功。現(xiàn)在我把帝位讓給你。”舜認為自己德行不夠,不愿接受帝位,推讓再三才答應。正月初一,堯在文祖廟禪讓帝位給舜。
堯說:“我不能使天下人全都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堯的兒子丹朱無德無能,不配傳他帝位,因此禪讓帝位給舜。堯逝世了,舜服喪三年后,想把帝位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南岸。但前來朝見的四方諸侯不找丹朱,都到舜這里來;有紛爭的也不去找丹朱,都來找舜調(diào)解;歌頌功德的不歌頌丹朱,都歌頌舜,這真是天意難違啊。舜就又回到京都,登上天子之位。
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人,一直被堯任用,卻一直沒有相應的官職。于是舜就與四岳商計,他們都說,要想行大德的事,就要疏遠巧言令色的小人,這樣,遠方的外族就自然而然會來歸服。舜說:“有誰能努力奮發(fā),光大堯的事業(yè),我就唯才是舉,授給他官職。禹,你來負責治水大事,一定要努力辦好啊!棄,百姓正在挨餓受饑,你掌管農(nóng)業(yè)教他們播種百谷吧。契,現(xiàn)在百姓不親,綱常有亂,你擔任司徒,小心寬厚地施行五倫教育。皋陶,蠻夷正在侵擾中原,搶劫殺人,無惡不作,你來擔任司法官,執(zhí)法要公正嚴明,才能使人信服。”舜又任命倕為共工,統(tǒng)領各種工匠;任命益為朕虞,管理山川草澤中的草木鳥獸;任命伯夷主管祭祀,任命夔掌管音樂,任命龍做納言,傳達舜的旨命,報告下情。分工完畢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績,經(jīng)過三次考核,按照成績升遷或貶黜。這些人個個功成名就:皋陶掌管刑法,斷案公正;伯夷主持禮儀,上下都謙恭禮讓;倕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開發(fā)利用;棄負責農(nóng)業(yè),百谷豐盛;契掌管教化,百官親善和睦。這樣,各司其職,上下齊心,天下大治。
從黃帝到舜、禹,雖都是同姓卻立了不同的國號,目的是彰顯他們各自光輝的德業(yè)。因此,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號為夏后,用不同的氏來區(qū)別,姓姒氏。契為商的始祖,姓子氏。棄為周的始祖,姓姬氏。
論?贊
太史公說:學者們都稱述五帝,然而五帝的年代已經(jīng)很久遠了。《尚書》只記載著堯以來的史實;而各家敘說黃帝的文字并不規(guī)范,眾多讀書人也很難說得清楚。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有的儒生也不傳習。我曾經(jīng)往西到過空桐,往北路過涿鹿,往東到過大海,往南到過長江、淮水,所到過的地方的老前輩們都往往談到他們各自所聽說的黃帝、堯、舜的事跡,風俗教化都有不同,總而言之,大體與古文經(jīng)籍記載的說法相符合的較為可信。我研讀了《春秋》《國語》,它們對《五帝德》《帝系姓》的闡釋都很明確,只是人們都沒有進行過深入考究,其實那些記述都不是虛妄之說。《尚書》已經(jīng)殘缺很長時間了,但很多散失的記載卻常常可以從其他典籍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學深思,真正理解了它們的意思,那么想要向那些學識淺雹孤陋寡聞的人說明白,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我把這些材料進行評議編次,選擇了那些很正確通暢的言辭記錄下來,寫成這篇本紀,列于全書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