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出版社推出的《選擇重于一切 扎克伯格給年輕人的37個人生忠告》以年輕人為讀者對象,書中內容涵蓋勤奮、創新、情商、自制、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結合心理學知識,為年輕的讀者仔細剖析扎克伯格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旨在幫助年輕的讀者對比自身,發現個性中待完善之處和能力上的盲點,由此靠近扎克伯格,趨近卓越的自我,歷練出萬變時代的不變能力。
他成長得太快,常人難以跟上他的腳步,總是有跡可循;就算我們無法評判、復制他,但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雖然所有的成功都是無法復制的個案,只要用心就會發現機會面前人人平等!
哈爾濱出版社推出的《選擇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給年輕人的37個人生忠告》以年輕人為讀者對象,書中內容涵蓋勤奮、創新、情商、自制、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結合心理學知識,為年輕的讀者仔細剖析扎克伯格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旨在幫助年輕的讀者對比自身,發現個性中待完善之處和能力上的盲點,由此靠近扎克伯格,趨近卓越的自我,歷練出萬變時代的不變能力。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知名的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首席執行官和主席,同時也是一名軟件設計師,被人們冠以“蓋茨第二”的美譽。2010年12月,扎克伯格被《時代雜志》評選為“2010年年度風云人物”。
第一章
做的東西可以不值錢,但是它必須“酷”
先做決定,并相信你能
做你感興趣的事,你就能穿越逆境
如果你不害怕,你會做什么?
賺錢不是目的,創造價值才是目的
尋找內心和外界的契合點
成功沒有捷徑,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是一蹴而就
跑多快,變多大,決定了你將有多強
凡是了不起的事情都需要大量的努力
利用好時間,你學到的技能勝于大學課程
進入領域中心,將自己置于一個正確的環境
不要面面俱到,你就能做成任何事
不完美比完美更好
交給直覺來判斷
……
《選擇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給年輕人的37個人生忠告》:
先做決定,并相信你能北京時間2012年2月2目,Facabook正式提交首次公開招股的申請,計劃融資50億美元,這將創造互聯網史上最大的融資紀錄。全世界的聚光燈又一次投射在Faceb00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身上。
69億美元的身價、1800億美元的公司市值、8億以上的用戶,這些天文數字和他1984年出生的年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縱觀人類歷史,能夠和他比肩的,唯有另外一位年紀輕輕就產生巨大影響的偉人——亞歷山大。
這些成就固然會為扎克伯格贏得無數艷羨的目光,但是深深打動人們內心的,卻是數字無法表述的傳奇,這是關于夢想的傳奇。誠如扎克伯格在融資書中所言,Facebook的創建目的并非成為一家公司,它的誕生,是為了實踐一種社會使命:讓世界更加開放,更加緊密相連。這不是心口不一的宣傳,而是扎克伯格內心的真實寫照,在Facebookl~成長路上,扎克伯格始終恪守這一理念,并因此放棄了一個又一個掙錢的機會。但是,越是忠于理念、遠離外界誘惑,命運反而越是垂青于這個年輕人,Facebook有如被附上了神的祝福,迅猛攀升,從哈佛寢室一路走上世界的最高舞臺,直到今天走入你我的視野之中,讓全世界共同見證這一奇跡:憑借看似簡單的堅持,心中的一個夢想,化身為一個實實在在的震驚世界的大公司。
注目于傳奇的締造者,我們沒有看到喬布斯那樣半人半魔半神的形象,卻看到了一個樣貌普通的鄰家青年形象:深棕的鬈發,淺藍的眼睛,腳蹬露趾橡膠涼鞋,身套寬松T恤和牛仔褲。
巨大的反差再次挑戰了人們的想象力,人們無法想象扎克伯格的成功是一種必然,他們寧愿把它簡單地歸結為“偶然”,歸結為“運氣”,一本名為《純屬巧合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業故事,關于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傳說》的關于扎克伯格的傳記和一個以該傳記為依據的電影《社交網絡》將這種心態表露無疑。
傳記也好,劇本也好,其實都是誕生于他人想象中的一些東西。在這些想象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心態孤僻的天才,這位天才做事多出于陰暗目的,他勤奮編程,不過是為了發泄失戀的痛苦,為了泡妞、賺錢、獲得派對邀請函。
傳記取材于扎克伯格的對頭愛德華多·薩瓦林(扎克伯格的哈佛同學),扎克伯格曾自己掏腰包買票,邀請公司里的人觀看這部電影,看完之后他無奈地說:“電影的細節考據做得挺棒,主角身上每件T恤都能在我自己的衣柜里找到。”但是除此以外,他和主角之間的共同點實在不多,“編劇覺得促使我創建Facebook的動力是一些明確的誘因,比如‘前女友’,或者進入某個哈佛高端秘密社團,但實際上,創建Facebook的唯一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件偉大并且值得為之付出的事情”。扎克伯格說:“他們甚至都不愿意去了解一下真實情況。”現實生活中的扎克伯格,早在創立Facebook之前,就認識了女友普里西拉·陳,他們的感情至今已有八年。扎克伯格既沒有遭受過錐心的失戀之痛,也不是性格孤僻的人。相反,他一生都處于充滿溫暖和被支持的社交環境中,無論是家庭還是大學宿舍,或是在他自己的公司。
站在第三者的立場,我們看到的,其實是他人和扎克伯格的心理對比。傳記和電影中流露出來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懷疑,對成功的懷疑,對理想的懷疑。他們寧愿相信,扎克伯格成功純粹是走了狗屎運,而他做事的動機是報復、嫉妒,而不是出于改變世界、助益他人的美好理想。
這種懷疑的心理,想必我們并不陌生,它像瘟疫一樣埋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隨時準備跳出來腐蝕你的壯志。如果你談到實現理想,馬上會有人笑話你:“實際點吧”;如果你暢想偉業,一定會有人來提醒你:“別做白日夢了,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吧”。
是的,如果要和他們保持一致,你就得聽從他們的勸誡,老老實實地蜷縮在那個叫作“現實”的與扎克伯格們暌隔的世界中。這種心理是一堵墻,永恒地擋在匍匐者和大寫的人之間,擋在路人乙和扎克伯格之間,如果不除去這堵墻,夢想于我們將永遠定格為神話而非傳奇。而你打開這《選擇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給年輕人的37個人生忠告》的目的,一定不是為了聽神話故事。
心理學家早就對這種心理進行過細致深入的剖析,心理學家馬斯洛把它命名為約拿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