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獻給所有有夢想卻沒資本的年輕人的人生指南和職場圣經;解碼喬布斯、周鴻祎等大佬的成功哲學,為你開辟逆襲之路。當你的才華配不上野心時,請靜下心來,讓信仰給你勇往直前的力量。成功就是死磕自己,凡是夢想,就一定要頑強地把它變成現實,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 【編輯推薦】在這個拼爹的時代,一無所有的我們,是否不配有夢想?面對現實的不如意,你是否經常陷入焦慮、迷茫、不安?與其抱怨人生殘酷,不如用拼搏去刷新自己的命運,你要相信,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如果你出身不夠好,但想要改變命運,你應該看看這本書;如果你顏值不高、學歷不高,對未來充滿迷茫,你應該看看這本書;如果你不夠聰明、不懂世故,但想出人頭地,你應該看看這本書;如果……這是一本寫給未來無著但依然執著的年輕人的書,也是一本給人力量、促人行動的書。它告訴你,只要有了堅定的信念和堅實的行動,所有的不足都不是致命的,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只是想讓你用一生去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一無所有,就是拼的理由!
成為自燃型的人
優秀的人是這樣的人:即使沒有人給他分配任務,沒有人監督他、強迫他,他也能自動自發地完成任務,不僅能完成分內之事,而且會主動考慮一些雖屬職責范圍之外但非常必要的事。
日本的“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有一個著名的“燃性”理論,他把員工分為三類:自燃性的人、可燃性的人、不燃性的人。所謂的“燃性”,是指對事物的熱情。自燃性的人,是指主動采取行動,并能將其能量和熱情傳染給周圍人的人;可燃性的人,是指受到自燃性的人的帶動,逐漸活躍起來的人;不燃性的人,是指即使受到影響也不為所動,反而打擊周圍人的熱情或意愿的人。
郭俊達大學學的是電子技術專業,他畢業后在一家儀表廠做銷售。工作很輕松,業余時間要么打游戲,要么睡覺,總之無聊透頂。百無聊賴中,在好友的慫恿之下就來聽我的培訓課,權當是散心。
那節課我演講的主題是“成為自燃型的人”。我講到一個人一定要積極主動,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至于為什么要成為自燃型的人,我說道,也許你的公司規模并不大,環境并不好,但這不能成為你沉淪的理由,這是因為:
第一,機遇總是垂青那些勤奮進取的人。如果你是公司領導,你愿意把一份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交給那些消極怠工的員工,還是那些工作積極的員工呢?毫無疑問,你當然會把任務交給后者,也許他們并不聰明,但他們非常有責任感,他們有大局意識,并且為了確保任務的完成,他們愿意付出額外的努力。當然,對那些懶散的員工來說,這樣的工作,他們避之唯恐不及,但你要知道,他們同樣錯過了升職加薪的機會。
第二,自動自發的人有持續學習的能力。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非常快,持續學習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勤奮的人更愿意花時間在工作上,他會想著如何改進產品,如何提升服務,如何強化管理,如何優化流程……主動思考的過程就是不斷成長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只有在上司給他下達命令之后,他才有所行動,只有在別人的監督之下,他才被動學習,那么,他是不可能有大的進步的。
第三,積極主動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自燃型的人。他們的積極主動不光體現在職場上,而且體現在生活中,也就是說,積極主動已經內化成了他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他們遇事不喜歡拖延和敷衍,而是主動出擊、腳踏實地。他們的能量和熱情往往能夠帶動周圍的人,他們認真、負責的態度容易贏得周圍人的信任。這樣的人何愁不成功呢?如果一個人習慣拖延和敷衍,總覺得什么都無所謂,他們不僅在生活中邋里邋遢,而且在工作上得過且過,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機遇,他們也抓不住。他們這種消極的態度將會彌漫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危害他們的一生。還記得那些平時不認真寫字的孩子嗎?自從他們識字起,長輩就教育他們要一筆一畫把字寫好,他們總是不以為然,認為以后寫字的機會有很多,自己總有一天會把字寫好的。結果可想而知,寫了十幾年的字,他們的字體依然像最開始學字時一樣潦草。人的行為就和寫字一樣,能寫出漂亮的字,是因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更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
總之,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可以獲得更多的機遇,可以磨煉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寬自己的視野。當你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之后,你會成為一個敢于擔當、受人尊敬、值得信賴的人,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你都能受益匪淺。
我的課程觸動了郭俊達,他回去之后開始認真反思。后來還通過電話聯系到我,跟我進行了更深入的溝通。他說:“我認為公司給的銷售提成的比例太低,而且還總是延遲發放,甚至故意克扣,這一度讓我非常氣憤,氣憤之余,就開始消極怠工、得過且過,否則總覺得自己吃了大虧。我現在總算明白了,消極怠工對我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百害而無一利,我以前真是糊涂透頂。”
從那以后,郭俊達在工作上更加勤奮賣力,他開始四面出擊,主動去開發新客戶。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電話聯系和走訪,他跟客戶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互動,這些客戶被他的真誠所打動,開始嘗試訂購他的產品,并且訂購量逐漸加大。在跟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他收集整理了客戶對產品的意見和建議,他開始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根據反饋意見,獨自一人著手研發新產品。幾個月之后,他拿出了自己的產品方案給總經理看,總經理并沒有太當回事。郭俊達只好硬著頭皮,一次又一次地敲開總經理辦公室的門,提醒總經理考慮一下自己的方案。經不住郭俊達的軟磨硬泡,總經理把他的方案轉交給了技術部。技術部的負責人剛開始并沒有重視他的方案,只是在一次偶然的翻閱中,他才發現郭俊達的方案已經幫他們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
在技術部和郭俊達的通力合作下,新產品于數月后成功上市,并且立即獲得市場認可。郭俊達也因此被提拔為銷售部的負責人。在他管理下的銷售部,開始煥發出全新的面貌,公司的客戶越來越多,訂單量也越來越大。如今,郭俊達已經成為公司的副總。
轉變一下心態,你將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郭俊達不曾聽過我的演講,那么他現在依然過著百無聊賴的生活,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工作之余睡睡懶覺、打打游戲。
態度決定一切,誠不我欺。
聚焦才能產生核心競爭力
對企業來說,專注意味著更強的競爭力。
很多企業的經營者總是猶豫不決:究竟是設定多個目標好,還是專注于一個目標好?究竟是多元化經營好,還是單一化經營好?很多人不知道未來的趨勢是什么,對自己能否成功也沒有把握,他們寧愿堅守“不要把所有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里”的信條,僥幸地認為,如果我設置多個目標,總有一個目標能夠成功吧!可是那些輝煌的公司,往往會選定極少的目標,甚至就選擇一個目標去實現。當它們做得足夠大的時候,才開始考慮多元化,更多的則是保持更專注的目標。
還有一些經營者,最開始也是以單一產品進入市場的,但隨著原始積累的完成和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他們會面臨越來越多的誘惑。他們看到其他產品類別或領域利潤奇高,就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和抱負,急切希望實現多元化經營,把公司規模迅速做大。有些人則被最初的勝利沖昏頭腦,變得盲目自大,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認為開拓新領域不過如此。
那些世界級的大公司在創業之初,往往只是鎖定一兩個目標。當自身發展得足夠好時,才開始考慮多元化戰略的可能性。盡管資金充裕、人才充足,它們中的大多數企業還是專注于原來的領域,并沒有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單一化戰略讓它們更具競爭力:可口可樂的專注使其一直保持著碳酸飲料界世界第一的地位,麥當勞的專注使其成為餐飲行業的巨無霸企業,豐田的專注使其成為日本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娃哈哈集團是中國飲料行業最具實力的企業,它的掌舵人宗慶后也多次榮登福布斯富豪榜榜首。從2010年開始,娃哈哈開啟了多元化之路。當年,娃哈哈強勢進入嬰幼兒奶粉領域,2012年,涉足零售行業,2013年,進軍白酒行業,除此以外,娃哈哈還曾嘗試經營童裝。盡管娃哈哈有著無可比擬的資金優勢,但因為沒有相應的渠道優勢、人才積累和管理經驗,依然競爭不過那些在細分領域深耕多年的小公司。所謂“隔行如隔山”,盡管娃哈哈體量巨大、資金雄厚,但它的核心競爭力仍然集中在飲料領域——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讓它在某個領域一枝獨秀,但當它試圖把這種優勢、經驗復制到其他領域中時,往往意味著失敗的開始。
娃哈哈走多元化之路,是為了增強抗風險能力,這種決策也許并沒有錯,但它在主業上的疏忽卻給了競爭對手趕超的機會。AD鈣奶、營養快線等主打產品曾為娃哈哈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就了它的領導地位。實施多元化戰略之后,一直渴望在主業之外有所斬獲的娃哈哈,主打產品開始創新乏力。以前,娃哈哈的產品總能引領潮流,現在,娃哈哈只能采取跟進策略。比如,當脈動飲料引爆市場的時候,娃哈哈只能跟進了類似的產品,但再也難續昨日的輝煌……娃哈哈要想恢復昨日的風采,必須守住其主業優勢,確保能持續開發出符合市場需要、引領市場潮流的新產品。即使選擇多元化經營,也應該盡可能縮短戰線,而不是進行撒網式投資。
騰訊擁有龐大的用戶數量,這使得它可以以極低的營銷成本向所有領域進軍,而且可以對用戶進行引流,在新領域迅速積累海量的用戶基數。騰訊是一家具有娛樂基因的公司,這使得它在網絡游戲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戰績。盡管它在網絡搜索和電商領域耕耘多年、投入巨大,也有龐大的會員數量和極低的營銷成本做支撐,卻始終打不開局面。經過不斷嘗試和深入思考,騰訊決定把非核心業務交給專業的合作伙伴去經營——在網絡搜索領域跟搜狗進行了合作,在生活信息領域跟58同城進行了合作,在電商領域跟京東進行了合作——而自己專注于做互聯網的“連接器”。即使騰訊帝國有著巨大的資金優勢和成本優勢,它也不得不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
當格力把目光鎖定在空調上的時候,其他家電企業已經完成或正在開展多元化戰略,家電行業的市場格局也基本固定了。而格力集團只專注于做空調,把空調做成了中國市場份額最大、最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也靠著單一產品跨入了中國白電市場的“千億俱樂部”。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格力在選擇專業化道路之初并不被外界看好,人們認為這一戰略太過保守,在一片紅海的家電市場,單一產品很難脫穎而出。但格力人憑借著自己的踏實和專注,在技術、人才、渠道、營銷等方面,打造出了自己的獨特優勢。格力在空調市場掌握了足夠的話語權,遠比那些盲目進行多元化戰略的企業收效顯著,也將走得更遠。
娃哈哈仍在多元化的路上艱難前行,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騰訊則開始收縮戰線,自己只做核心業務,而把非核心業務交給合作伙伴;即使是必要的戰略性擴張,騰訊也只是進行財務性投資,以控股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優勢和競爭力;董明珠執掌的格力集團,因為專注于單一產品而迅速成為家電行業的巨頭……可見,即使再龐大的企業,如果戰線拉得太長,人財物力就會變得分散,原來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將不復存在,難免腹背受敵,而學會聚焦,往往能出奇制勝。
對于創業團隊和小微企業來說,更要專注于細分領域,而不是四面出擊。只要你足夠專注,在這個領域精耕細作,就能積累自己的核心優勢,從而形成強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