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國學經典,輕輕松松學會寫詩。 ★ 吟詩作對,風雅生活入門必備!★ 唐詩、宋詞、元曲,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經典詩詞分析解讀! ★ 不懂平仄沒關系、不會押韻也沒關系,★ 手把手帶你學習詩詞寫作,你也能成為風雅吟誦的風流詩人!! ★ 國學專家,遼寧省唐代文學研究會秘書長、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畢寶魁作品,旨在打造適合大眾閱讀的國學作品。 ★ 超值贈送 精美書簽
認識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思想感情和認識構成詩詞作品的靈魂,對其認知
和感受則必須將其放置在它所依托的歷史環境中,這樣才可以把握和理解。對于背
景資料一無所知的認知是很困難的。
所謂大背景便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即在某一歷史時期,
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所擁有的相同或近似的思想傾向的社會生活基礎。如盛唐時代的
意氣風發,中唐時期的務實求真,晚唐的憂患頹喪等都有很深的時代烙印。再如北
宋的新舊黨爭,南宋的和戰之爭,都反映到許多詩詞作品中來。只有大體了解這些
時代特點,才可能讀懂這些時代所產生的文學作品。
如果不了解南宋建炎三年金兵追趕隆祐太后到造口壁下的這段國恥的歷史,便
很難讀懂辛棄疾“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菩薩蠻》)的辛酸和憤慨,
如果不清楚開元天寶之際重武輕文,唐玄宗溺愛斗雞小兒使之飛揚跋扈的情況,便
難以理解李白“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
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的犀利深刻。
所謂小背景指的是作家生活的具體年代以及具體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遭際。如不
知道陳子昂隨同武攸宜征討契丹時的特殊遭際,便難以理解《登幽州臺歌》的痛心
疾首的憂患與悲憤;不知道李商隱由于政治上的磨難而導致愛情生活的艱辛,便難
以理解那些痛徹心扉而又纏綿悱惻的無題詩;不知道李清照前后期生活的巨大落差,
便難以真正理解《聲聲慢》詞的近似絕望的幽怨。如果知道李清照早年與丈夫趙明
誠每當黃昏便同在書齋校閱圖書時互相嬉戲的歡樂情景,再去理解“守著窗兒,獨
自怎生得黑”的意蘊,當會別有滋味。因此,對于詩人生平了解的程度越深越細,
對于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指的正是
這個道理。古典詩詞,有其特殊的語言規范和音韻格式,這是必須要掌握的。包括格律體
式和語言習慣等方面。格律體式的知識掌握越多越熟練,對于詩詞的品味就會越精
確越到位。當我們掌握了五律的要求和知識后,再欣賞王維的《山居秋暝》,便會領
會其形式的精彩及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關于格律體式方面的知識,我們在后面還
要專門闡述。下面重點談語言表達技巧問題。
詩詞語言與其他文學不同,因其受字數和形式的限制,故極其凝練概括,在極
小的篇幅中有很大的感情容量,因此有很大的靈活性和不穩定性。有時為了修辭或
平仄格律的需要,還經常出現互文、倒裝等情況,乍一讀來,覺得語法不對,不太
明白,須仔細琢磨分析方可讀懂。在某種意義上說,不能用常規的語法知識來衡量
詩詞作品,而要用變通的靈活的思維來理解。
如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聯,實際的語序應當是“浣女歸竹喧,
漁舟下蓮動”,因為洗衣服的女人歸來,才會在竹林外傳來說說笑笑的聲音,因為打
魚的小船順流而下才會使河面上的蓮花搖曳紛披。但仔細琢磨,王維詩句的本意又
不僅如此,其意蘊比現實生活中的因果關系要復雜得多。可以理解王維是先聞其聲
再分辨其聲音的來歷和原因,先見其形再體悟其蓮動的起因,符合認知的過程。因
此,其中既有平仄的因素,也有內容的因素。
再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一語,便是典型的互文見義,如果按照
通常理解,則為“秦朝時的月亮照耀漢朝時的邊關”,仿佛墜入五里霧中,不得其解,
如果知道詩詞的互文法,則好明白,即秦漢時期便修筑了邊關,秦漢時的明月已開
始照耀關塞,形象地說明秦漢以來便有邊塞戰爭的問題。
再如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中“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羅髻”
三句,兩處是倒裝,“遙岑遠目”是遠目遙岑,即眺望遠處的山嶺。“獻愁供恨,玉
簪羅髻”還是倒裝,即玉簪羅髻,獻愁供恨,那些尖山、團山仿佛都在向我述說著
它們的憂愁和怨恨。不了解這些特殊的句法,便會成為理解的障礙。再如杜甫名句“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如果按照正常語法邏輯來閱讀理解,則看不
明白,只有按照詩詞特殊句式才能理解,方能品嘗出其中的韻味。實際是強調長安
物產之美。即,香稻—鸚鵡啄余粒,碧梧—鳳凰棲老枝。那里的香稻是鸚鵡啄食后
剩下的稻粒,那里的梧桐樹是鳳凰曾經棲息過的樹枝。總之,詩詞中經常出現互文、
倒裝、側重的情況,而且跳躍性大,省略成分多,需要多讀熟讀方能解其妙味。
三、要盡量多掌握一些古代文化知識
古代詩詞是古代人對于生活和自己的表現,這樣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便非常重要。
尤其是要盡量多地了解古代文學與古代歷史知識,多了解一些歷史掌故。古代詩詞
作品大部分都用典,不熟悉掌握所用典故的意義也難以準確把握作品的意蘊,會成
為理解上的一大障礙。如李商隱《安定城樓》詩中“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
遠游”兩句詩分別用西漢初年賈誼和東漢末年王粲兩個人懷才不遇的典故來抒發自
己不為時重的感慨。如果了解兩個歷史人物的境遇和李商隱當時的處境,對于理解
全詩有重要作用。而這兩個典故又與李商隱的身世處境有類似的地方,他懷才不遇
和賈誼類似,寄人籬下又和王粲相仿,知道這些因素才能夠真正理解詩句的含義和
美妙之處。
許多典故仿佛是多面體,每個使用該典故的人可以各運用其一面,甚至會出現
同一典故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運用的情況,因此理解典故時,應當仔細琢磨參悟,
要從典故本身的含義和運用典故之人的用意兩個方面來理解體會,方能理解其準確
用意。如賈誼是個著名才子,關心國事,向文帝提出許多建議,不但沒有被采納,
反而遭到讒毀被貶逐長沙。李商隱在運用這一典故時主要側重其關心國事不被采納
信任一點,與貶謫關系不大。因為李商隱也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在甘露之變前后,
他寫了多首揭露宦官等邪惡勢力的詩,但當政者根本不予理睬。他也正是年少之時,
與賈誼上疏時年齡相仿,故發如此深慨。
再如同樣運用項羽當年戰敗時寧可自刎也不肯過烏江逃跑的歷史故事,李清照
和杜牧則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李清照《夏日絕句》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于項羽寧可戰斗到最后自刎而死也決不逃跑之
行為給予高度的歌頌和禮贊。我們必須理解李清照寫作此詩的特殊背景,方可知道
該詩的思想意義。南宋初年,高宗趙構和許多投降派大臣畏敵如虎,金兵打來便一
味逃跑。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帶領文武百官從北向南一路跑開去,最后居然跑到海
上。與項羽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項羽最后只剩下幾十騎兵,依然和敵人進行
殊死的頑強的血腥的戰斗,最后寧可自刎也不逃跑。李清照本詩的重點并不是歌頌
項羽,而是在諷刺到處逃竄的南宋君臣。如果聯系前兩句,其意更明確。杜牧《題
烏江亭》詩則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
未可知。”對于項羽寧可自刎而不逃跑的迂腐行為則表示批評。杜牧是頗有實際才
能的人物,對于軍事很內行,他是從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的高度來評價項羽的。因
出發點不同,故李清照和杜牧對于項羽自刎不逃跑便采取不同的態度,我們沒有必
要評判誰對誰錯。辛棄疾的詞用典多而靈活,如果對其中的典故不了解,幾乎無法
讀懂。可以說,典故的運用是古代詩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理解其意蘊所
必須越過的障礙。
當然,學問再大,也難以將所有的典故都熟爛在胸,一些典故需要看一下注釋
便可解決。但大多數熟悉的典故則應當基本掌握。更主要的是能夠辨別詩詞作品中
哪些地方用了典故,并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查索。唐詩中的典故,在中國社會科學院
文學所范之麟、吳庚舜主編,湖北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全唐詩典故辭典》中基本都
可以找到,該書編排合理,使用方便,學術性也很強,實用價值高。另外,還有其
他此類工具書。
四、要用形象思維進行解讀
詩是文學的最精練的形式,文學的特點便是用形象反映生活,傳達思想感情,
詩詞作品尤其如此。因為是用形象創作的,理解時也必須用形象思維方可。這里有
一個形象認知轉換的過程。首先,詩詞作者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情思和感
情,即情思和感情已經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中。這種融進作者感情的形象在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