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分為三步走
職業規劃不能盲從,也不能一味地服從與遵從既定模式。規劃是為了實現,而不是為了規劃而規劃。要變通,注意因事因時因地的變化。職業規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不隨便更改,手段可隨時修正。
有人覺得現在做一次職業規劃就可以了,以后都不用了。大學時候正好有時間去測評網站為自己進行職業測評,做出職業規劃,做一次職業規劃真的就可以了嗎?真的以后就都不用了嗎?當然不是。時代的變遷導致我們自己也在發生變化,正確的職業規劃不是一次就可以了,而是先為自己做近期的職業規劃,然后開始準備遠期的規劃,以便可以隨時進行調整。
由于人的判斷是基于過去的經驗,因此任何計劃都不是第一次就完美的,職業規劃也不是一次成型的,要根據外部的環境和個人的發展不斷進行修正。外部的環境包括行業的趨勢、企業的運營、家庭的變故,等等,個人的發展包括年齡的增長、興趣的轉移、能力的提升、職位的變遷,等等。這些情況都會影響人的決定。
職業規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不能隨便更改,手段可以隨時修正。完整的職業規劃可以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放大痛苦,分析現狀。
讓優勢更加精進,讓劣勢得到改進,讓人生充滿奮進。
那么,具體應該如何做呢?你可以進行一次自我評估和環境評估。自我評估,就是對自己做全面分析,認識自己。只有認識自己,才能對自己的職業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選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生涯路線,才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做出最佳選擇。
環境評估,也就是職業生涯機會的評估,主要是分析內外環境因素對自己發展的影響。每一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離開這個環境,便無法生存與成長。在制訂個人職業規劃時,要分析環境的特點、自己與環境的關系、自己在這個環境中的角色、環境自己的需求及環境對自己的作用等。
為了更好地進行自我分析、規劃人生,我們可以了解一下在職業咨詢中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個人SWOT 分析。
SWOT 分析是一種檢查技能、能力、職業、喜好和職業機會的有用工具。通過它,你會很容易知道自己的個人優點和弱點在哪里,并且會仔細地評估出自己所感興趣的不同職業道路的機會和威脅所在。“S”代表Strengths(優勢),“W”代表Weaknesses(弱勢),“O”代表Opportunities(機會),“T”代表Threats(威脅),其中,S、W 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做個人SWOT 分析需要一些投入,要認真地對待,當然要做好的難度也很大,但是,進行一次詳盡的個人SWOT 分析卻是值得的,因為當做完詳盡的個人SWOT 分析后,你將有一個連貫的、實際可行的個人職業策略供你參考。
第二步,樹立目標,尋找信心。
一個人要談在社會中發展自我,一定要先明白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我是誰?我在社會中能夠爭取到什么位置?我對社會有什么價值?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哪里?很多年輕人以為大學畢業了,就是人才了。抱著畢業證書到處去應聘:給我一個空間施展我的才能,結果一年換了五六個工作單位。難道是這些單位沒有給你空間嗎?不是,而是因為你沒有正確地認識自我。
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進行定位時,需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則,依靠這些原則可以快速正確地縮小自己的定位選擇空間,從而使職業定位開始變得清晰。
畢業生找工作時,有一個簡單的參考思路是“五所”。
1. 擇己所學
大學讀什么專業,畢業后一般去找什么樣的工作,大家應該很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不用過多解釋。
2. 擇己所愛
職業定位首先要想到自己喜歡哪種職業,或者對哪種職業比較感興趣。研究表明,一個對所從事職業感興趣的人,能夠發揮其才能的 80% 至90%,且能保持長時間高效率、不疲勞;而對所從事職業不感興趣的人,則只能發揮其才能的20% 至30%,且容易精疲力竭。一般來說,只有從事自己喜愛的、感興趣的工作,工作本身才能給你一種滿足感,你的職業生涯才會變得妙趣橫生,因此擇己所愛是大學生做好未來職業定位的首要原則。
3. 擇己所長
在就業競爭中,大學生必須善于從與競爭者的比較中來認清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即競爭的優勢和劣勢,然后在此基礎上按照“擇己所長、揚長避短”的原則進行具體的職業定位。不過,為了真正能擇己所長,大學生應特別注意要盡可能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把未來的職業定位在與自己所學有較密切聯系的行業領域。
4. 擇市所需
任何職業的興起、發展、衰落及消亡均是由社會需要的變化引起的。因此,大學生在進行職業定位時,不僅要了解當前的社會職業需求狀況,還要善于預測職業隨社會需要而變化的未來走向,以便能使自己的職業定位富有一定的遠見。否則,一味死盯在眼前熱門的職業上,可能導致長遠的選擇失誤。
5. 擇己所有
這里的“所有”就是你有什么樣的資源,有什么樣的關系。很多人覺得找工作是靠自己,其實這是個誤區,依靠別人來幫你實現你的夢想,這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一般來講,一個年輕人有三種關系,第一個是家承關系,包括你的家族,就是父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所有的這些親戚。他們在哪些行業、在哪些企業,能幫你介紹也好,能幫你引薦也罷,這是你要想到的一點。第二個關系就是師承關系,師就是老師的師,傳是傳承的傳,所謂的師承關系是你的校友、你的同學、你的老師、你的師兄師姐,在找工作的時候可以看一下,你有沒有這方面的關系可以去利用。第三個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肯定面比較廣,一般大學畢業的時候可能是20 多歲,事實上20 多歲你會認識很多朋友,這個朋友都是你的資源、你的人脈。不管這些朋友關系是從哪里來的,能不能處到能幫你,或者能幫你到什么樣的地步,是不是能直接給你介紹工作,或者給一些關于就業的建議指導,這都是可以去利用的。
第三步,開始行動,及時修正。
人生即使選錯一次,也不至于就此毀了,邊跑邊瞄準邊射擊也是進攻。
正如歌詞里唱的:“沒那么簡單,就能找到聊得來的伴。”別指望一次就找到、找對與你攜手一生的人。工作也是如此,不必指望一次就找對答案,允許人生試錯一回、折騰兩下。清空頭腦中的概念、雜念、妄念,不擬設、不預設、不假設。
用行動征服一雙雙觀望的眼睛,用事實證明一次次大膽的假設。別人說的話你可以聽一聽,關鍵是要自己拼一拼。不去“行一行”,怎知“行不行”?
我們要做的是為自己確定一個不輕易動搖的人生愿景,然后根據愿景,結合實際情況,制訂1 至3 年的短期目標并實現。好比你的愿望是登上天界,為此你必須先一塊一塊壘石頭,造一座通天塔,如果你能造出通天塔,那么登上天界的愿望自然能實現。
彼得·德魯克說:“人們總是高估當下的努力,而低估三年之后的變化。”你要相信,也許用不了太久,回望現在的努力,你的收獲會讓自己都大吃一驚。
學業進修≠職業規劃,專業選擇≠職業規劃,行業分析≠職業規劃。職業規劃必須清晰,方向正確才能一路高歌;職業規劃必須可行,方案有效才能穿山搭橋。
最合理規劃莫過于“5 個業”:專業—職業—企業—行業—創業。結合大學4 年的所學專業,選定一家讓你至少愿意堅持3 年的企業(發展定向:去哪里),謀對一份讓你至少愿意奉獻5 年的職業(角色定位:我是誰),找到一個讓你至少愿意奮斗10 年的行業(主題定性:做什么),如果時機合適了還可以進行創業。
職業規劃不能盲從,也不能一味地服從與遵從既定模式。規劃是為了實現,而不是為了規劃而規劃。規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我們要的最終結果。因此,我們需要變通,注意因事因時因地的變化。規劃也不是屈服,主動權要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如果你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那你的生活將變成一條褲衩。別人放什么屁,你都得接著。誰人背后不說人?誰又不被別人說?活在別人的嘴巴里,就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講操守,但不被道德綁架;懂感恩,但不被情義困絆。做自己,有定見,職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