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楊然從18歲大學期間開始自助旅行,大三在哥廷根大學交流學習一年,德國許多座城市都留有她的足跡。21歲開始進入航空公司工作,利用業余時間踏遍歐洲、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不辭職也能去旅行。在路上,她遭遇各種困難,與流浪漢在一個候車室過夜,無數次走錯路,忍受饑餓、丟錢、被騙,甚至在安達曼海上漂流命懸一線;然而她也在巴黎巧遇賣掉家產獨自來旅行的美國老人,在羅馬和伙伴走街串巷找尋美的意外,在拉薩茶館里和藏族老人喝茶閑談,這些終生難忘的經歷讓她真切地聽到來自內心真實的聲音,找到旅行和生活的真正意義。旅途中,她寫下了20萬字的旅行筆記,成為騰訊畫報特約旅行達人。
★附14張精美彩插,32張復古大片
★別具一格的亞歐游記,25歲旅行上癮癥女孩歷經7年,走過14個國家,尋覓32段感動心靈的自由之旅,成為騰訊畫報特約旅行達人。
★沒有終點的瘋狂流浪,無數次走錯路、忍受饑餓、丟錢、被騙,甚至在安達曼海上漂流命懸一線。
★每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每一個瞬間的浪漫永恒,每一段感動的溫柔時光,在巴黎巧遇賣掉家產獨自來旅行的美國老人,在羅馬和伙伴走街串巷找尋zui美的意外,在拉薩茶館里和藏族老人喝茶閑談,尋找生活的真正意義。
、作者楊然在旅行中寫下20萬字,成為騰訊畫報特約旅行達人。
2、作者歷經7年,行走過亞洲以及歐洲的14個國家、32座城市,給所有想出發的背包客、旅行者一個有價值的旅行指南。
3、作者多篇游記曾在豆瓣專欄發表,上豆瓣專欄首頁推薦,點擊瀏覽量破萬。
4、給困于現實中的上學、上班族一個有用的指導,不辭職、不休學也能實現旅行的夢想。
楊然,90后,南京大學德語系畢業,大三曾在哥廷根大學交流學習一年。讀過幾本書,行過一些路,遇見過很多人。
人來瘋,超級話嘮,熱情奔放的敏感星人,旅行上癮癥患者。從兩歲第*次跟隨父母長途旅行開始,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旅行,利用課余、業余時間,踏遍全國乃至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視“追求自由”為人生的終級要義,期望人生既能于紅塵打滾,也能灑脫流浪。堅信旅行的真諦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更好的生活是為了去更遠的地方旅行。她旅行方式不拘一格,從未有模式或標準,帶著好奇心出發,去認識陌生的世界,也重新認識習以為常的生活,于旅途中撥開被瑣碎生活掩蓋的真相。
她用旅行,完成與生活的共鳴。
序
行走在歷史之上[意大利]
失了靈魂[意大利·威尼斯]
zui偉大的永恒是zui美麗的意外[意大利·羅馬]
時間浪費在中世紀[意大利·阿瑪爾菲海岸]
漫步翡冷翠[意大利·佛羅倫薩]
一段靜止的時光[荷蘭·阿姆斯特丹]
理想的生活[荷蘭·庫肯霍夫]
靈魂安放的地方[挪威]
一座城市的弗拉門戈[西班牙·巴塞羅那]
與海有緣[地中海/挪威海]
人生就是不斷地相遇和別離[德國·柏林]
在烈火中重生[德國·德累斯頓]
布拉格的傳說[捷克·布拉格]
吸血鬼之城[匈牙利·布達佩斯]
愛上維也納[奧地利·維也納]
陽光總在風雨后[瑞士]
一封寫不完的情書[法國·巴黎]
夏天綠了布羅肯[德國·戈斯拉爾]
偷窺弗蘭肯[德國·班貝格/紐倫堡]
有心之城[德國·慕尼黑]
走向未知世界[德國·漢堡]
德意志是個悶騷的民族[德國·科隆]
小細節之美[日本·東京]
抬頭向上,一步千年[日本·京都]
坐火車去傳說中的富士山下[日本·箱根]
夢里不知身是客[日本·奈良]
失落文明的背后[柬埔寨·暹粒]
在難忘與驚喜之間[泰國]
泰北的市井生活[泰國·清邁]
安達曼劫后余生[泰國·甲米]
拉薩不負時光[中國·拉薩]
塞北也有桃花源[中國·呼倫貝爾]
后記
困在生活中久了,就時常會有這樣的沖動—不管不顧地放下一切走出去,再也不管生活中的那些瑣碎、零散的事情。生活仿佛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總要面對周而復始的一切,在現實的重壓下仿佛要窒息了。于是我就想去流浪,從生活里掙脫出來,去擁抱每一天都充滿新鮮感的生活。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去過的地方漸漸多了起來,慢慢發現,無論是年少時環游世界的夢想,還是成長后渴望去流浪的沖動,或者是拼了命要去實現的人生價值,都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躲避孤獨,這是人們不可回避的愿望。
因為旅行是最容易獲取新鮮感的方式,所以我們渴望一直在路上。
如今這年代,多數人都會在簡歷的愛好一欄中寫上“旅行”。從GapYear(間隔年)的概念進入中國,到“說走就走的旅行”,仿佛青春只有一種方式,就是放下一切去旅行。
好像“走出去”與“生活著”,是兩件背道而馳的事情。
但也可能,“看世界”是“踏實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別處,生活也在這里。
就算是生活在當下,心卻始終在路上。因為有一顆出走的心,是比追逐時刻在路上更重要的事。
旅行這件事,對于我來說既是調劑—長久生活后需要一個新的環境,又是生命的必需品—是生活全部的信仰,是生活和工作的全部目的。
于是,旅行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認真生活的全部動力,都來自于不安分的心—走在路上。
流浪的原因是因為不安,而目的則是為了尋找。尋找這個世界上超出想象的景象,也是為了尋找內心里的自我—去了解自己喜歡什么、愛什么,愿意過什么樣的生活。
地球是太豐富而神秘的存在,與之相比,人不過是浩渺世界中微小的一個分子。窮盡一生,我能做的,不過是再多走遠一點兒罷了,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思考自己的日常。只有常常走出去,才能更客觀地發現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隱秘的美。
流浪在這個始終充滿了未知的星球上,每一步都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因為被扔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去認識新的人,去聽新的故事,去發現旅伴舊友更多平日里無法發現的品質,所以你就會不斷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去比對現在的生活,去在現有的生活中尋找一種更舒服的、更讓自己滿意的姿態。
所以我愿意把每一次或長或短的旅行都稱為流浪,全心全意去體會未知,最終找到自己。
旅途是人與世界、與這個地點一期一會的相遇。來的時機、遇到的事、擁有的心情、出行時的心境,都決定了你與這座城市或是眼前這景色的關聯。每個人,在每個時期,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景色,哪怕昨晚的睡眠質量都影響著你與這個地點的化學反應。這就是緣分,是旅途中最精妙的體驗,眼前之景,所遇之事,所有的影響感觸,只屬于你,僅僅是屬于你的生命體驗。
旅行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它從你決定要去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
總有什么機緣巧合決定了你要去這個地方—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也許是一張美麗的照片、一本念念不忘的書稿、一段薄薄的游記、一部符合你想象的電影,或者,只是機票很便宜而已,理由很簡單,又或者只是因為“想去”而已。然后就想著要去,生活便有了目標,攢錢、攢假期。接著你開始看攻略、看路線、訂機票、訂酒店,在每日相似的生活景象中對其他地點充滿想象,仿佛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然后好像你對這里已經了如指掌了,但是當你真正站在那里的時候,你才發現,你對這里一無所知。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你不過是個陌生人,但你總在這城市里看到很多熟悉的地名,事實上它們與你預期的完全不一樣。這種介于陌生與熟悉之間的感覺,是旅途中最難能可貴的體驗。
拿之與人生做比,頗覺相似。
于是旅行對我來說就有了更多新的意義。生活混亂不堪的時候就出門走走,可以遠可以近,遠到天涯海角,近到近郊城市。然后就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與過去割裂,抽離出去,冷靜思考。一個短暫的假期之后回到原本的生活,就能夠淡定地與未來握手言和—我已經準備好更有能量地生活。
你看,這才是旅行的目的—體會生命的多元,了解生活的真相。旅行,從來都不是為了掙脫生活,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旅行,不光是信仰,不光是夢想,更是生活真真切切的一部分。
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堅持走著,才能更加真切地聽到來自內心最真誠的聲音。
你看,世界很大,腳步不夠丈量它的寬度,思想測不到它的深度。然而,只有不停下,才能站在與自由和夢想最近的地方。
我要做的,就是走下去,帶著一顆永不放棄的好奇心,一直流浪下去。
行走在歷史之上
意大利
[圖片1。png]
沒有一個詞語能夠完整地表達意大利,時尚、精致、厚重、壯觀,都只是意大利的一個側面。
有的時候我會特別懷念意大利,會懷念在大雨里踏過佛羅倫薩的街道,濺起的水花打濕我的裙角;會懷念我奔跑在阿瑪爾菲的艷陽里,仿佛要融化成地中海里的一滴水;會懷念從威尼斯到羅馬的路上,陰霾的天空掛著的那道彩虹。
如今,時間拂去記憶的塵沙,回想起意大利竟然全是美妙的記憶,全然不是當時的抱怨滿滿,罷工的不靠譜的國鐵,隨時超速的汽車,那不勒斯滿墻的涂鴉,仿佛全都不見了。只記得斗獸場在夕陽余暉里的剪影輝煌壯麗,只記得在威尼斯送迷路的我們到旅館的德國夫婦,還有那些萍水相逢然后又消失在人群中的朋友們……全是美好的畫面,就仿佛是從伍迪·艾倫的電影里緩緩映出的畫面。
依然記得飛機最后在地中海上空盤旋。我拿著相機猛拍,透過機窗看到的那一片片藍,就像是世界最初的色彩,那一刻的意大利,真正成為我心中一個美麗的夢。就仿佛,顛覆了整個世界,只為看清它的背影。
如果說挪威的震撼是自然的力量,那么意大利的震撼則來源于人類的智慧和無與倫比的人文。
在去意大利之前,我從未了解過這個國家,然而,當站在意大利的土地上,我才深深體會到,意大利人的驕矜是一種來自于骨子里的驕傲。這種驕傲是每一個站在意大利土地上的人發自內心的感嘆,這種感嘆是來自于意大利足以藐視世界的文化和藝術,而這種文化和藝術隱藏在意大利每一幅畫的色彩中、每一尊雕塑的細紋里、每一棟建筑的縫隙里,蘊含了意大利漫長而厚實的歷史。
沒有一個詞語能夠完整地表達意大利,時尚、精致、厚重、壯觀,都只是意大利的一個側面。每一座城市都有著自己的形容詞,威尼斯的悠閑是亞得里亞海在陽光里泛起的點點浪花,羅馬的厚重是強大帝國走向夕陽里緩慢而悲愴的背影,薩萊諾的明媚是地中海在涼涼晚風里帶來的對幸福的向往,那不勒斯的混亂是來自生活里被擠壓出來的熱情,佛羅倫薩的高貴是托斯卡納在雨水里透出的一絲絲傷感,比薩的燦爛是斜塔那百年不變精致的純白色。
每一座城市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
從馬可·波羅前往東方,到14世紀資本主義最初的萌芽在佛羅倫薩出現;從羅馬教廷的黑暗,到文藝復興帶給這個世界的光芒;從凱撒大帝到加富爾的意大利統一再到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這只地中海上的靴子一直都在世界歷史中扮演著舉重若輕的角色。在這個國家里,宗教、歷史、政治交融,就像是整個歐洲歷史的一個小小縮影。走近意大利,才知道自己學過的知識是多么有限,看著絢爛華美的教堂和像寶庫一樣的博物館,人類,在自己豐富而漫長的歷史面前是多么渺小而卑微。
然而,最讓我感動的是現代意大利人對于歷史的保全。無論是羅馬市中心屹立不倒的廢墟,還是百年不變的比薩斜塔,抑或是佛羅倫薩沉默優雅的街燈,我在意大利的每一處,都能輕而易舉地觸摸到過去,也能清晰感受到這座城市成長的脈絡。我曾以為,歷史和現代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城市的不斷擴張,人類歷史的不斷前行定將一點一點地把過去抹殺干凈。走在我們的城市里,每一處都那么相似,就像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千篇一律的產品,城市不再有自己的面貌,也不再有自己的色彩。就像是我們自己,不過是千千萬萬穿梭在城市人群中面目最模糊的那一個,于是,城市失去了歸屬感,也最終失去了自己的價值。
城市就像是一個個的人,是我們最初的母體。我們生于這座城市,我們定然帶著這城市的色彩。正是因為城市歷史的沉淀,才造就了這座城市從建筑到人群的每一分來自自我的標志,然而,因為對城市歷史的抹殺和對于所謂現代化的追求,我們的城市已不再擁有自己的個性。上海、南京、成都,最終將沒有一點兒差別,而從這里走出的每一個人是否都將變得面目模糊?
從文藝復興開始,歐洲終于看到了每一個獨立個體的價值,人文主義終于沖破了宗教黑暗的束縛,帶給了歐羅巴大地希望的火種。從珍重每一座城市的獨特韻味開始,體會每一座城市作為獨立個體的價值,真正尊重在這個城市里行走的每一個人的意義,才是我們探索每座城市獨特品位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