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其事業的規模與宏偉壯麗,超過同一時代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土族社會向庶民社會轉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貴族社會擁有開放和寬容的性格,不再看重家世閥閱,甚至不分民族血統,只要你有才能就可以被擢用,尤其是唐朝開元盛世時,是大規模地采用高麗、突厥等外族人士,在盛唐的神州浩土之上,無論你來自何方,只要有才華,都有出人頭地之日!站在夜幕下大明宮的廢墟之上,仰望夜空而長嘆,這樣開放而光明的時代是否一去而不復返?當我們沉浸在對唐朝的回憶中時,喧囂逐漸沉寂,華光開始浮現,時鐘開始倒轉,消逝的過去即將開始上演……那些耀眼的金黃和雄壯的背影將再次歸來。
《隋唐五代名門往事》:
楊玄感急于建功立業,聽完這三條計策,覺得前兩條都不能立竿見影,只有第三策方便上手。于是立刻從黎陽出兵攻打東都,一路上,有許多農民踴躍參加起義軍,隊伍擴大到十萬人,接連打了幾個勝仗。
隋煬帝正在帶領大軍猛攻遼陽,得到告急文書,連夜退兵,派大將宇文述等帶領大軍分路攻楊玄感。當時,楊玄感的士卒多為沒受過正規訓練的民夫,手執單刀柳盾,也沒有弓箭鎧甲。楊玄感抵擋不住,想往西退到長安去。宇文述帶兵跟蹤追擊,在閿鄉(今河南靈寶西北文鄉)把楊玄感的人馬追上。楊玄感起兵雖以失敗告終,但終究動搖了隋末漸趨腐敗的統治,并且推助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火焰。
李密從混亂中逃了出來,想偷偷地逃往關中。但是被人告發,被隋軍抓住了。隋將派兵將李密押送到隋煬帝的行營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幾個犯人一商量,把他們隨身帶的錢財都送給押送的隋兵,假意哀求隋兵在李密等犯人死后收埋他們。隋兵見此,以為他們已經絕望,便放松警惕,喝酒作樂。李密他們就趁隋兵酗酒大醉之時脫身逃走。李密仍然不放棄他的志向,想借某個勢力做靠山繼續對抗朝廷,于是先投平原義軍首領郝孝德,郝孝德看他是個文弱書生,頗為輕視,李密沒辦法,只好改姓換名,南走淮南,如此一再逃遁,投東郡義軍首領翟(zhai)讓。
翟讓 翟讓為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前期領袖,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東南)人。曾任東郡法曹,犯法當斬,獄吏黃君漢知道他驍勇,認為他“可救生民之命”,便不顧個人安危,私自釋放他。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與同郡人徐世勣(即李勣)、單雄信起兵于瓦崗(今河南滑縣南),參加起義的有故縣吏邴元真、善于占卜的賈雄、翟讓兄翟弘等人。翟讓以賈雄為軍師,邴元真為書記,徐世勛、單雄信為領兵將校。瓦崗軍初期活動于東郡一帶,后從徐世勣建議,分兵西上,進人大運河所經的鄭、宋(今河南鄭州、商丘一帶)界,阻截往來的公私船舶,資給豐足,歸附者日眾,起義軍很快發展到萬余人。大業十二年(616),李密參加瓦崗軍,他設計襲斬了曾累敗起義軍的張須陀,次年,奪取興洛倉,對瓦崗軍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洛倉張須陀 公元616年,李密加入瓦崗軍。翟讓素無大志,安于劫掠自奉,李密以項羽劉邦故事開導他以奪取天下為志。翟讓出生草莽,性格粗率,一聽李密的建議就予以接納。李密就為他定下了首先攻取隋的大糧倉——洛口倉。取得洛口倉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糧食,而且已逼近東都洛陽。由此,奪取洛口倉必將是李密成就大業的關鍵一步。
天下第一糧倉——隋代洛口倉 洛口糧倉也叫興洛倉,位于今鄭州鞏義河洛鎮七里鋪村以東的黃土嶺上。隋大業二年(606年),在鞏縣東南興建洛口倉,把從江南經大運河運來的糧食囤積于此。當時洛口倉的倉城周圍二十余里,共有3000個地窖,每窖藏糧8000擔,設官兵千人防守糧倉。按此記載計算,洛口倉約可容納糧食2400萬擔,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
滄海桑田,當年的洛口倉已不復存在。但在鞏義七里鋪村的北嶺上,尚存留著長一百多米、寬十余米的隋唐城墻,這可能就是隋唐洛口倉的遺址。
見瓦崗軍逼近興洛倉,隋煬帝馬上派名將張須陀為當地駐軍,鎮壓瓦崗軍。翟讓得知張須陀到來后,開始躊躇猶豫,因為此前他與張須陀曾交戰多次,無一次獲勝。李密見此,就對他說:“須陀勇而無謀,此前多次勝利,此正是驕兵悍將,可一戰擒也。” 這是李密親自指揮的第一戰,翟讓的部隊不到5000人。李密先讓翟讓陳兵正面,然后自己帶領1000伏兵埋伏在旁邊的樹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