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發脾氣到還嘴的應對方法,家長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作者融合了發展的觀念和切實有效的教育技巧,使家長可以應對各種挑戰。例如亂扔東西的學齡前兒童,不愿做作業的二年級小學生,學說臟話的叛逆期青少年。這本書會教家長判斷問題的癥結所在,行為發生的根源,為什么這些情況實則是很正常的,如何預防問題升級并慢慢培養自制力。該書實用、深入、涵蓋面廣,是每個家長的必讀書。
掌握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 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 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高級育嬰師,國際兒童發展師。
目 錄
前 言
第一部分 管教的內涵
1.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
接納孩子的行為 4
尋找行為源頭 11
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 15
行為即是交流 172.解決問題之道
貼心陪伴 21
以身作則 23
設置底線 24
明確要求 25
目 錄
前 言
第一部分 管教的內涵
1.破解孩子的行為密碼
接納孩子的行為 4
尋找行為源頭 11
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 15
行為即是交流 172.解決問題之道
貼心陪伴 21
以身作則 23
設置底線 24
明確要求 25
言出必行 25
轉移目標 27
充當教練 28
堅持訓練 29
視而不見 30
淡然處之 31
緊急呼叫 32
揚長避短 33
獎賞分明 35
懲罰得當 36
隔離思過 38
知錯要改 39
第二部分 常見問題解決辦法
3.孩子無理取鬧怎么辦?
脾氣跟年齡密切相關 44
防患于未然 45
言出必行 25
轉移目標 27
充當教練 28
堅持訓練 29
視而不見 30
淡然處之 31
緊急呼叫 32
揚長避短 33
獎賞分明 35
懲罰得當 36
隔離思過 38
知錯要改 39
第二部分 常見問題解決辦法
3.孩子無理取鬧怎么辦?
脾氣跟年齡密切相關 44
防患于未然 45
對癥下藥 49
百貨店里實景訓練 52
淡然處之 53
歇斯底里對治 54
重塑親子關系 564 .作業問題怎么辦
了解學習風格 59
激發孩子興趣 62
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63
正面激勵孩子 70
懲罰的作用 71
避免事與愿違 72
聰明更需要努力 755.就餐問題
處理就餐時發生的問題 77
培養用餐習慣,加強指導 79
對癥下藥 49
百貨店里實景訓練 52
淡然處之 53
歇斯底里對治 54
重塑親子關系 564 .作業問題怎么辦
了解學習風格 59
激發孩子興趣 62
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63
正面激勵孩子 70
懲罰的作用 71
避免事與愿違 72
聰明更需要努力 755.就餐問題
處理就餐時發生的問題 77
培養用餐習慣,加強指導 79
制定規則,強化和懲罰并用 82
嘗試新食物 84
在餐館就餐使用的策略 886.睡覺問題
睡眠至關重要 92
睡眠時間使用“萬能法則”94
童年噩夢 997. 態度問題
惹怒你的行為 101
了解行為背后的意圖 105
同和態度有關的行為戰斗 107
第三部分 儲存正能量
8.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注重同齡人的影響
和同齡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116
制定規則,強化和懲罰并用 82
嘗試新食物 84
在餐館就餐使用的策略 886.睡覺問題
睡眠至關重要 92
睡眠時間使用“萬能法則”94
童年噩夢 997. 態度問題
惹怒你的行為 101
了解行為背后的意圖 105
同和態度有關的行為戰斗 107
第三部分 儲存正能量
8.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注重同齡人的影響
和同齡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116
幫孩子選擇伙伴 119
孩子的朋友有不良行為怎么辦 120
孩子難以融入群體怎么辦 122
手足競爭怎么辦 1249.培養孩子的韌性和勇氣
讓孩子體驗失敗 127
勇氣不是要冷酷無情 129
信心與贊美 130
解決問題的榜樣 132
儲存韌性迎接挑戰 133
第四部分 識別危險信號
10.處理各種壓力狀況
識別壓力癥狀 138
維持常態 140
分居或離婚 142
幫孩子選擇伙伴 119
孩子的朋友有不良行為怎么辦 120
孩子難以融入群體怎么辦 122
手足競爭怎么辦 1249.培養孩子的韌性和勇氣
讓孩子體驗失敗 127
勇氣不是要冷酷無情 129
信心與贊美 130
解決問題的榜樣 132
儲存韌性迎接挑戰 133
第四部分 識別危險信號
10.處理各種壓力狀況
識別壓力癥狀 138
維持常態 140
分居或離婚 142
無法在孩子身邊照顧 144
疾病 145
經濟問題 147
搬家或轉學 148
家有新生兒 150
其他壓力 15211.尋求專業幫助
決定找誰尋求幫助 154
如何決定尋求專業幫助 157
需要密切關注的行為 162
其他事項 16312.結 論
無法在孩子身邊照顧 144
疾病 145
經濟問題 147
搬家或轉學 148
家有新生兒 150
其他壓力 15211.尋求專業幫助
決定找誰尋求幫助 154
如何決定尋求專業幫助 157
需要密切關注的行為 162
其他事項 16312.結 論
2.解決問題之道
電視上很多真人秀節目中,經驗豐富的保姆會告訴你怎么樣“正確”地養育孩子。大家有沒有看過?他們總是會有超級簡單的一招,加上一個討巧的名字,把一個“問題”孩子在半小時的節目中變成乖乖的天使。
你們有沒有回家嘗試一下這個超級簡單的方法,結果只是發現根本不適合自己的孩子?這既不是因為有干擾因素減弱了這個方法的效果,也不是因為我們的孩子跟電視的乖小孩表現不同。很多父母都有這種經歷,看到或聽到一種新的育兒策略以后回家使用,卻發現根本不管用,這種情況反復發生,讓父母不停地產生挫敗感。電視節目、雜志里的文章,甚至育兒書所推銷的內容其實就是我們在這一章要教給大家的其中一個方法,只是換了個說法而已。
本書的不同之處在于我們不是推銷那些教育方法,而是把這些方法呈現給大家,進一步解釋這些方法為什么會有用,然后教大家怎樣在家里運用這些方法。明白了基本原理,你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這些基本原理就是我們所說的通用策略,是最常見、最基本的通用育兒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適用于大部分孩子。當然同一種方法不會對所有的孩子都有用;有些孩子效果會比其他孩子明顯,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每一項策略都有挑戰性,你們要做的就是接受我們的方法,把效果明顯的策略運用到你們的女兒或者兒子身上,其他方法先保留起來。
有些方法或許你們已經試過,覺得對孩子不管用,并且已經放棄了。雖然事實可能如此,希望大家放下固有的想法,再認認真真地讀一遍。明白了每一項策略的工作原理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有時候,你試過的方法可能會在以后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充分了解這些策略后,無論發生什么狀況,你都可以采取相應措施。至于哪些建議會促進你的孩子改善自己的行為,我們沒有完美的方法,也無法百分百保證。
這一章,我們先概括說明最常用、適合大部分孩子的通用策略。接下來在后面的幾章,我們將其深度分析,根據身邊的具體問題討論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
貼心陪伴
陪伴孩子是讓孩子隔離思過的對立面,最基本的含義是指通過花時間陪伴孩子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有些人看到這或許會想:“呵,我們都知道要跟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但良好的親子關系會如何影響孩子的行為呢?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避免矛盾的出現,在處理矛盾沖突的時候也極其重要。
良好的親子關系會讓你占有明顯優勢,可以讓育兒方法更有效、效果更顯著。你的孩子會更樂意聽你的教導,可以毫無顧忌地向你敞開心扉,可以跟父母建立安全牢固的親子關系。隔離思過的懲罰手段要起作用,必須有通過陪伴建立的親子關系為基礎。有意義的陪伴才能成為作為調節手段用。
即使你時間很少,也要充分利用。利用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來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你會吃驚地發現,即使最普通的日常活動,你也可以跟孩子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聊天。
陪孩子的時間越多,孩子跟你分享機會就越多,你就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思想。像大人一樣,孩子也不愿意“被迫”表達自己的想法。相反,他們的內心想法會時不時地流露出來,在這些親密時刻,父母一定要跟孩子在一起。
如果孩子真心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父母一定要認可他們的感受,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如果你——作為理性的成年人——跟孩子解釋某條規章制度的合理性或者某項要求的目的,孩子可能會覺得很不公平。充分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特別重要。這并不是說要你放棄自己的立場,只是告訴孩子你明白他心情煩悶,告訴他孩子有表達情緒的權利,當然要以正確的方式(可以說出來但不能發火)。
但是,即使是親子關系特別棒的家庭,懲戒性的事件也會破壞親子之間的友好溝通。在有矛盾沖突的時候,負面影響很容易就超過正面能量,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除非你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基礎可以依賴。如果孩子信任你,最終他還是會找你尋求幫助,讓你進入他的世界。如果親子關系基礎打得好,青春期就很容易度過。
培養良好親子關系要遵循一條重要的原則:憤怒情緒的累加會給親子關系帶來負面影響,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每天早上都要不計前嫌重新開始。不管前一晚孩子的行為有多少問題,今天全部清除。必須讓孩子明白你是無條件地愛他,即使昨天做得不好,今天依然有理由去努力獲得成功。
以身作則
孩子通過觀察來學習:他們就像老鷹一樣,什么都瞞不過他們犀利的小眼睛。他們的世界以父母為中心,所以經常是我們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教了他們如何為人處世。這就是以身作則的意義所在。身教勝于言傳。有時候,如果知道孩子在看著你,并且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行為典范可以讓孩子避免錯誤的行為方式 ,因為你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他該怎么做。
如果你在十字路停下等信號燈指示過馬路,孩子也會這樣做。你毫無怨言地把一片狼藉的家收拾干凈,孩子遲早也會這么做。晚餐時間你把手機收起來,他們就會明白這是我們家的規矩。你尊重銷售人員或者服務員,常常把請、謝謝掛在嘴邊,孩子也就會明白應該以這種態度對待別人。
有時候,孩子通過模仿會馬上改善自己的行為;有些時候則需要花一定時間慢慢滲透以后才會改變。教育的最好時機是親子關系其樂融融時,家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進行教育,當然也可以把有矛盾沖突的情況演變成教育良機。比如孩子把你激怒以后,把平復情緒的過程表現得明顯一些:深深地吸一口氣,認可自己的情緒,大聲地提醒自己放下心中的怒火;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如何平復自己的情緒后,就能把這經驗內化,等自己面臨同樣的情況時也這樣做。記住,這條策略有正反兩方面作用。不管你的行為是好是壞,孩子都會模仿。不幸的是,孩子對不好的行為印象會更深刻,因為不良行為更引人注目。如果交通堵塞的時候,你罵咧咧地按喇叭,孩子就會認為在駕車遇到麻煩的時候就該這樣處理。如果你對鄰居說長道短,孩子就會認為也該這樣對待他人。
以身作則也可以擴展到對待錯誤方面的態度。如果你想教會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你也要如此示范。犯了錯,不要糾結錯誤本身,以身作則,示范給孩子該如何面對錯誤。知錯認錯,保證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設置底線
作為父母,我們都有自己的行為底線——你的家庭成員必須遵守的行為。這些底線是你價值觀的體現,每個家庭也都不一樣。列入這個名單的行為對于你和你的伴侶都沒有正確錯誤之分。
下面就是底線的含義:是指你絕對不會容忍的某種行為,看到該行為會馬上停下自己的事去制止,非常果斷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這就如同沙灘上的安全警示線,一旦跨過這條線,孩子會馬上反應過來已經走太遠了。底線絕不會改變:只要發生該行為,你會毫不猶豫地采取措施。如果有其他人照顧孩子,務必跟對方提前協調,預先告訴對方你的態度。
一個家庭里需要限制的行為清單要盡量短一些。這些行為發生時,你要站出來制止,如果有太多的限制,你需要站出來的次數也就特別多。用過于嚴厲的手段,教育效果就不會太好。比如說:在很多家庭中,打架是絕對不允許的。每次看到孩子打架,你就需要用懲罰來解決。很多家庭在這種情況下都采取讓孩子禁閉反思的辦法。
明確要求
對孩子的要求要簡單、清楚、確切,通常比我們想到的還要具體化。理解錯誤是孩子陷入麻煩的一個常見原因。
明確告訴孩子你的要求既可以減少誤解和矛盾,也可以避免其他問題的產生。
能夠完全明白父母的意思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這對孩子以后的發展特別重要。
父母該如何有效地提出要求,下面是幾條建議:
確保孩子在認真聽。就是說要關掉電視或者妨礙孩子注意力的東西,不管是什么電子產品都要拿走。
把你的要求一步一步說明白:先做這個,再做那個,然后做這……以此類推。
給孩子一個他期待的結果,使用如果……話/就、要是……的話/就的結構,把行為跟結果聯系起來。比如:“要是你把玩具全都收起來的話,你就可以去公園找朋友們玩了。”
讓孩子重復一遍你的要求,或者重新用自己的話說一遍,確保他們理解了你的意思。
完成任務以后要贊揚,即使是需要你的幫助才能完成的任務。
言出必行
孩子必須了解自己的期望和父母的容忍限度。孩子想要的東西和家長所限制的東西之間的矛盾是引起沖突的觸發點,孩子就是在這兩者之間的斗爭中成長。設定適合孩子的限度以后關鍵是執行,也許你們早就這樣做了。如果你想讓孩子的行為在你設定的范圍內,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那么這條策略會適合你。
首先,確定你已經跟孩子講明白具體規則。參考前面講到明確要求這一條建議,確保孩子已經明白你的意思。第二,以身作則,特別是你的孩子很小、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第三,如果孩子做對了,一定要及時提出表揚給予鼓勵。執行規定要堅持始終如一,這樣孩子就會明白這是固定的要求必須遵守。最后,如果孩子遵守規定且表現很好,要對孩子提出表揚。
限度是規定的延伸,下面是如何徹底貫徹你設定的限度:
堅定禮貌地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已經到達極限。
提醒他們具體該怎么做(如關電視、進屋做作業等等)。
先給孩子一次自覺服從要求的機會。不要給他們太長時間——適合當時孩子在做的事情就夠了。
如果孩子聽從了你的要求,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如果孩子沒有聽話,采取強制措施(有些家長會給孩子警告,這也是可以的)。
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孩子的年齡,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后果。通常,負面的后果比較適合:“既然讓你關電視你不愿意關,那么遙控器就由我來保管,下次看電視的時間由我決定。”
允許孩子犯錯誤——到了你的限度,越過限度,接受懲罰——這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保證你的要求能始終如一地執行到底。如果清楚地跟孩子說明行為規則,又能堅定不移地執行的話,孩子會進步得非常快。
并不是說你第一次告訴孩子該怎么做他就會聽。所有這些都需要花時間反復實踐才行,只要你的孩子明白該要什么、不該要什么的時候,他們自然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轉移目標
轉移孩子目標是指在問題出現之前先將其化解。總的來說就是你發現問題要出現了,把孩子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從而避免該問題的出現。
對很小的孩子來講,這個策略特別重要。如果孩子長大以后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他就會從容面對青春期會出現的問題,比如同齡壓力、學校里拉幫結派甚至打架等現象。
觀察孩子或者一群孩子的動向,你就會知道什么時候該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很多小孩在一起玩玩具時,某一個玩具經常會成為他們的爭奪的焦點,這時候你就要讓已經玩過該玩具的孩子玩別的,這樣就可以確保其他人有機會玩。如果孩子稍微大點,你也許會發現孩子們在院子里玩的捉人游戲已經不那么公平了,因為那個最高最快的孩子已經贏了很多次。這時候,招呼孩子們吃點心或者換個別的游戲玩就可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重要的是新玩具或者游戲要有足夠的魅力,這樣才能把孩子吸引過來,從而避免可能會發生爭執的局面。有心的父母會提前準備好點心或者備用玩具,以便孩子們之間出現矛盾時能夠及時拿出來。
充當教練
在很多情況下,父母像教練那樣對待孩子會取得不可思議的效果,因為這種方法既可以教育孩子,也給孩子樹立行為典范,同時也為孩子良好行為的產生打了良好的基礎。教練會為運動員鼓掌,同時也會指出他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進入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場景之前,教練策略需要跟孩子討論會出現的問題。你需要非常具體地指出孩子在同樣的情況下曾經出現過什么問題。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在人多的時候特別容易興奮過度而行為失控,你需要提前跟他說:“我們要去參加約翰的生日晚會,跟特別興奮的孩子一起時,你有時會到處亂跑沖撞其他孩子。如果你還這么做的話,我就不能繼續留在那里。明白嗎?”
你要跟孩子達成一致意見,他需要控制你所提到的特別具體的那種行為。在進入具體場景之前,有必要再次提醒一下孩子,甚至當中有必要的話還要提醒一兩次。在出現不良行為之前,你要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沖動,并且讓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他可能會控制好自己。
訓練孩子時,認可孩子感受有一條實用技巧,那就是用自己切身體會來對孩子表示認可:“我明白你現在的感受;我小時候也這樣,一點都不喜歡這種感覺。”讓孩子明白你跟他有過同樣的感受特別有用,這是讓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理解孩子的情緒,然后再教他如何克服情緒控制好自己的行為。
記住:孩子問題越難改正,就越需要家長認真計劃教育策略。就像訓練體育運動員一樣,孩子不需要一下全部理解你的意思。你只需要在訓練場合不停地訓練,不停地肯定他們的表現,當然還要像運動員那樣召開賽后會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偉大的教練在失敗中不斷前進,他們會把學到的經驗運用到下一場比賽上。
堅持訓練
這條策略是針對孩子發生行為問題的具體場景。訓練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去雜貨店的路上,飯店里吃飯,或者是發完火平靜下來以后都可以訓練。該策略跟教練方法可以并用。
首先跟孩子說明你注意到他之前的做法有問題,你希望他怎么做,然后給他一些練習時間。訓練的時候,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在她身上,身邊不要有其他孩子,不要有時間限制或其他安排。把整個場景從頭到尾模擬一遍,言簡意賅地跟孩子說明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在模擬過程中,氣氛變得緊張,孩子有出現過激行為的苗頭,父母要及時給予引導和幫助。
訓練的好處在于可以讓你和孩子熟悉每一個場景。一切順利的話,孩子就會有足夠成功的經驗,在“真實”的情境下,他就知道該怎么做了。這些訓練可以讓你在非常平和的狀態下告訴孩子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表現。你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孩子表明你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多么希望他能夠克服自己的負面情緒好好表現。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一些潛在的問題提前訓練。跟孩子一樣,你也會從這些訓練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態度。
使用這個方法時,要注意練習就是純粹為了練習。也就是說,如果沒趕上晚餐,你要去百貨商店買點東西,這個時候不就適合跟孩子練習去商店情景。(詳情見第三章百貨商店實景訓練)。訓練雖然需要大量時間,但這也是對父母和孩子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視而不見
視而不見涉及一點反向心理學的內容。如果原因和結果都會導致某行為反復發生的話,避開其中一方就產生相反的效果。
換句話說,無論是以什么方式,不管是好是壞,都能吸引父母注意力,孩子這個意識強化以后,為了引起父母關注,下次孩子有可能還會這么做。因此,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得到任何關注,他自然就不再去做了。不管怎么說,忽視至少是中立因素;既不會擴大也不會增強,也容易讓你的態度保持一致。
你的孩子有沒有在沒有人的房間里大發脾氣過?沒有吧?這樣,他發火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而已。這就是為什么了解原因結果法則如此重要所在。如果你的關注或者反應會強化孩子的行為,或者你壓根沒注意到孩子的行為,那視而不見就是最好的辦法。
舉例說明:你發現孩子在跟朋友玩,玩得不高興的時候他過來找你發牢騷。你的確可以選擇介入。但是,如果你選擇不參與的話,孩子就必須把注意力回到他朋友那里,然后孩子就可能自己把問題解決繼續玩耍。在這種情況下,你拒絕去強化孩子抱怨的行為,結果就是孩子只好自己去解決問題。如果孩子下次再跟朋友產生分歧時,他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如何解決了。注意一點:不想強化孩子的行為時用的忽視策略跟忽略孩子不一樣。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睜大眼睛(或豎起耳朵)確保孩子之間的爭執不會升級。如果孩子們開始互相嚷嚷,甚至動手,你就必須干預了。
這里有另外一個不同的例子:如果孩子在說臟話,你的反應可能正好起到強化作用,孩子繼續說臟話的可能性更大。你生氣或者反應強烈都起到助長作用,因為孩子通過說臟話得到了大量的關注。忽視是一種中立的做法,因為它不會助長任何行為。如果沒有人注意孩子說臟話,他很可能就自己就不說了。當然,孩子說臟話跟年齡段也有重要的關系,這一點也要考慮在內。
對孩子的行為采取不理不睬的做法有時候很難,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假裝沒有注意到、什么都不做也是最好的辦法。
淡然處之
孩子的行為不受控制時,最恰當的應對方法是淡然對待,這樣可以避免讓矛盾升級。這不是完全不管,而是在矛盾沖突時,用一種不溫不火、不帶有強烈情感或者過激行為的態度來應對。一般情況下,這時候孩子就想激怒你,淡然的態度可以避免火上澆油。這么做的目的就是可以避免你在不經意間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
常見的做法是家長、孩子吵來吵去。這樣做有什么用?如果你跟孩子吵,你們之間只會爭吵地更加激烈,不會有好的結果,而且你的參與更加助長了他的火氣。基本上,孩子不會乖乖服從,反而會跟我們吵得更兇。
用不溫不火的態度來面對。比如,你孩子對你的一條規定或者要求特別不滿意,“我非常理解你”這句話特別合適這種場景,你就可以這么回答他。這句話把解決這個問題的責任重新回到孩子身上,你不需要負責任,只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就好。
如果孩子因為自己不服氣的事總想跟你爭辯一番,不要反復說不,你可以心平氣和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跟他說:“我已經告訴你了……”每次孩子問你,就這樣簡短平靜地回復他。從行為立場來看,這種做法可以減少孩子爭吵的次數,也不會進一步助長孩子跟家長的爭辯。
孩子:我現在不想上樓洗漱,想看完這個電視劇節目。
你:我理解你的想法。
孩子:這是我最喜歡的節目。
你:我知道這是你最喜歡的節目,但是睡覺時間到了。
孩子:那為什么我不能看完再睡?
你:已經告訴你了,睡覺時間到了。
孩子:但是這個節目真的特別好看!
你:我明白,但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
這種方法要堅持到底,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你不能發火,不能把同樣的話說了五次以后,然后不說了,等第六次再說,這樣做比第一次說的時候更加強化了孩子的行為。另外,這樣還會讓孩子以為如果他堅持要求的話,就會改變你的做法。
緊急呼叫
如果只是偶爾對孩子大呼大叫的話,孩子會立刻明白他們做的事情后果很嚴重,應該馬上停止。
“節約”特別關鍵。很多人對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大呼小叫,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降低了其引起孩子注意力的作用,慢慢地孩子對你的呼叫就熟視無睹了。 如果聽起來都一樣的話,孩子也就無法區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了。等真的到了緊急情況發生的時候,你就找不到更好的方發來表示事情的嚴重性和緊迫性。
父母的教育工具箱里有象征紅色代碼的工具特別重要,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不能無視你的要求。吼叫就是這樣的方法。小孩往馬路上跑的時候,就要對他們大吼一聲。大一點的孩子,可能要說“不要動那個燒熱的爐子”。緊急情況下要運用紅色代碼策略以保證百分百引起孩子注意力。
揚長避短
表揚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表揚也要針對孩子的具體表現仔細斟酌,以便突出孩子表現良好的地方。使用正確的話,贊揚可以是結果,并且是一個特別強大有力的結果。贊揚同時也可以成為良好的開端,為以后優秀的行為做鋪墊。
想辦法捕捉孩子的優秀行為,提出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