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由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所著。孫武是我國古代的一位杰出的軍事家,無論是在中國的軍事史,還是在世界的軍事史上都擁有崇高的地位。《孫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被世人奉為“兵學圣典”。全書共有13篇,分別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軍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下面我們將一一講解。
第一講計篇
【原文】
孫子曰:
兵①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故經③之以五事,校④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⑤,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⑥、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⑦、官道⑧、主用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①兵:兵士、兵器、軍隊、軍事,此指軍事。
②察:觀察、了解、考察,這里指考察。
③經:經度,引申為分析、研究。
④校:作動詞,校量、比較。
⑤道:道理,道路。這里可引申為治國的路線或方針政策。
⑥陰陽:我國古代概括宇宙萬象萬物內在基本矛盾的哲學范疇。這里指天氣晴雨,天象晝夜的變化。
⑦曲制:曲,指古代軍隊編制的單位,曲制即軍隊的編制。
⑧官道:官,指軍隊中的各級指揮員;官道即指對軍隊各級將領的職責劃分和管理形式與制度。
⑨主用:主,主持,這里可解釋為掌管。用,費用,這里指軍隊的物資費用。主用,就是指對軍隊后勤軍需的管理。
練:訓練,這里指軍士訓練有素。
將:這里作時間副詞。
計利以聽:計,計較,這里引申為衡量。計利,就是指權衡利益。聽,聽從。
勢:這里指形勢、情勢。
以佐其外:佐,輔佐,引申為有助于。其,指示代詞,這里指實現戰略或戰役目標的計劃。外,指外部環境或客觀環境。
詭道:詭,欺詐。道,這里作途徑解,引申為方法、計謀。詭道,指欺詐的方法和計謀。
實而備之:實,實力,這里指敵軍充實雄厚。備,準備。
【譯文】
孫子說:戰爭之事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著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考察。
所以要通過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制度。政治,要讓百姓和君主的意愿一致,作戰時他們才會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時,指晝夜、晴雨等環境的變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進退方便等條件。將領,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制度,軍制、軍法、軍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領不能不知。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勝,反之則會作戰失敗。此外,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即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軍紀嚴明?哪一方兵力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通過這些分析比較就能夠判斷誰勝誰負了。
若聽從我的意見,用兵作戰就會取勝,我就留下來;若是不聽從我的意見,打仗就會失敗,我將會離開這里。
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為能夠接受,再從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勢作為輔助條件,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所謂態勢,即憑借有利的情況制定隨機應變的策略。戰爭,是詭詐之術。所以,能戰而示之軟弱;要打,裝作退卻;要攻近處,裝作攻擊遠處;要想遠襲,又裝作近攻。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敵人混亂就要攻取;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敵人兵強卒銳,就避其鋒頭;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擾亂它;敵人謙卑就要使之驕橫;敵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離間他們。總之,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攻擊,在敵人料想不到的時候采取行動。這是指揮家制勝的秘訣,不可預先講明。
未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條件充分;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具備取勝的條件少。條件充分的取勝的可能性就大,準備不充分的就會失敗。何況一點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根據這些來觀察戰爭,勝敗也就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