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隨筆》是一本文學隨筆集。
葛浩文的眼光不僅局限于海峽兩岸的近現代中國作家的作品,還延伸至英國作家、捷克作家的作品。
劉紹銘序:Howard原來是浩文
葛浩文自序
論翻譯
1 文學與翻譯家
2 好一個“就事論事”——讀《尹縣長》書評有感
3 從翻譯看臺灣小說——兼及海峽兩岸的文學作家
4 外文英譯作品之末路?
5 寫作生涯
6 此POW非彼POW
7 作者與譯者:一種互惠但并不輕松、有時又脆弱的關系
序跋與書評
1 說些老實話——《79年短篇小說選》讀后感
2 看古知今——評介孫陵的《覺醒的人》
3 《蕭紅評傳》中文版序
4 《商市街》后記:蕭紅的商市街
5 《生死場》及《呼蘭河傳》英文版序
6 《干校六記》英文版前言
7 正義和公道的尋求——柏楊詩歌、柏楊小說英譯版總序
8 評《夢回呼蘭河》
9 由傳記小說家到傳記小說主
10 黑暗之午——記英國作家古斯勒
11 捷克小說七部曲——寫寫兩位流亡小說家
12 另一歐洲的作家
(一)魔王與天使的決賽
(二)特洛伊木馬的裂痕
(三)焚化爐與博羅奧斯基的集中營小說
(四)英雄行徑的來源
(五)指桑罵槐:評昆德拉的小說《餞行》
(六)現買與幻想的交織
(七)美夢中的噩夢:評短篇小說集《鴉片及其他》
(八)捷克的“試驗”:評瓦古里克的《天竺鼠》
(九)鐵幕降落:評安德塞朱斯基的《灰燼與鉆石》
13 評《共和國的戲劇》
14 評《敘述中國:賈平凹的小說世界》
散文
1 街坊公園
2 我所愛的當代中國文學
3 悼司馬長風先生
4 中山北路與我
5 司馬桑敦二三事
6 一本失落的書
7 哭芥昱先生
8 喜、怒、哀、樂
9 “黑”蓮花的故事
10 悼孫陵——《文壇交游錄》末一章
11 稿費·倉鼠·狗
12 小說“大”論
13 信徒不必當和尚——記蕭軍先生
14 三十年風雨情
15 追憶柳無忌教授
附錄:訪談
1 在哈爾濱座談會上的發言
2 葛浩文的漢譯之旅
3 我譯故我在
4 我與中國文學翻譯:葛浩文對話浩文葛
5 對話葛浩文:翻譯要先把母語搞好
編者的話
3 從翻譯看臺灣小說 ——兼及海峽兩岸的文學作家 提起葛浩文這個名字,一般的反應或解釋大概是:“哦,就是陳若曦的《尹縣長》的英譯者。”當然,從某些角度看來,我確實以此為榮,認為這份工作實在有點意義。但我應當趁這機會再度強調:我是《尹縣長》英譯者之一,大部分的功勞應算為知名翻譯家殷張蘭熙女士的。
問題是:這句話聽了已經數十或數百次之后,到了現在每每當它傳到我耳邊時,在心里便長了個尾巴:“哦,他是陳若曦的《尹縣長》的英譯者而已!”說老實話,我對這一點也不服氣。我本來是搞30年代文學的研究;現在研究主要對象仍然是中國30年代的文學;我相信,將來還是30年代的文學,不過,請讀者注意;我指的是“主要對象”而未說“唯一對象”。
一個作研究的人,如果把研究的范圍定得太小,他的研究工作太“專”,不但他的讀者會逐漸體會到他作品的單面化,連他本人遲早也會感覺到自己做法的偏狹性。特別是搞歷史的人——不管是經濟史、古代史、文學史或其他——非得看看研究范圍之外的其他時期、社會、國家的作品不可,以便使他研究的結果得到應有的地位。就拿我個人的情況來作例子: 我這幾年來所研究的題目是中國現代小說,以30年代著名的東北作家為主,但是我明明知道,光看蕭紅或蕭軍或端木蕻良或其他東北作家的小說,用一種或幾種文學批評方式來分析他們的作品,說明他們的成就是不夠的,所達到的結論一定缺少廣泛的應用性。因此,研究的雖然是中國文學,但我也必須看看外國作品——歐美的、俄國的、日本的,甚至于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的;總之,凡是有文學的國家,多多少少我都得看一些;研究的雖然是現代文學,但古代文學,中西都在內,也得看;研究的雖然是小說,但詩歌、戲劇、散文等等,都得大量地閱讀。這也還不夠,也要加上文學以外的作品——歷史、哲學、心理學等作品都要看一些,我這才能夠深刻地了解30年代東北作家的小說有何意義,才能辨認其功與過。
寫到這兒,就必須提醒自己:我這里寫的主題不是研究方法或研究態度,也不是文學史或文學理論,更不是葛浩文自傳。但因為題目早定為“從翻譯看臺灣小說”,而讀者都知道我是《尹縣長》的“英譯者”,我還是“言歸正傳”,對主題有個交代。
1974年,也就是陳若曦寫《尹縣長》的那年,我正好在日本寫論文的時候,有機會到臺灣來一趟。作一些與論文有關的訪問,很榮幸地認識了殷張蘭熙女士,獲得了她主編的《中國筆會》季刊的幾期,由此才真正詳讀了臺灣現代文學作品。殷太太看我興趣很濃厚,毫不考慮能力的問題,便當場問我愿不愿意給季刊翻譯一兩篇作品。因為當時興致勃勃,信心遠遠超過本事和經驗,我立刻就答應了。這就算為我與臺灣文學最早的接觸,而雖然至今尚未作任何像樣的臺灣文學研究,但到現在為止已翻譯了二十多篇臺灣小說和散文,更有意義的是我這六七年中,不間斷地閱讀臺灣文學,特別是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