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細介紹了五十部文化、哲學及文學名著的精華。包含《論語》《罪與罰》《夜與霧》《百年孤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可以通過電影、電視劇或是名人的推薦, 踏進古典的絢麗世界。在新的閱讀紀元, 此書是不可或缺的經典讀物導讀。
適讀人群 :普通大眾
1.經典的魅力從未消減,它是構成精神內核的力量,是夯實合理性的基石。
2.經典并不是難啃的骨頭,讀經典自有其巧妙之法,本書帶你開啟寶藏之門。
3.這里,圣賢和名著觸手可及,隨圣賢一起閱讀經典名作。
經典勸讀
古往今來,經典一直獲得人類超越時代的恒久鐘愛。換個角度說,歷經時間長河的大浪淘沙,飽受沖刷與砥礪后而持久不衰,受到人類一代代鐘愛的圖書,即所謂經典。
本書所言及的經典,泛指思想﹑哲學、文學、經濟學等各個領域能夠稱之為人類遺產的那些著作,并非單指古典著作。能夠化為我們的思想與精神支柱的那些書籍,亦可稱之為我們自己的經典。
回顧以往,人們總是在奉勸別人多閱讀經典。誠然,經典里面也包含了一些艱澀難懂的或者枯燥乏味的內容。我們閱讀的經典,畢竟不全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有種錯位感純屬自然。所以,有不少人對經典雖然知其盛名,卻對它“敬而遠之”,不肯開卷展閱。
在我看來,其實經典就好比糙米或魷魚干兒,意思是越咀嚼越有味兒。而且,首先必須得有一副給力的下顎,否則嚼不出味兒來。如果覺得用牙咀嚼麻煩,那就難免在追求軟食品(讀物)方面越走越遠。這樣一來,咀嚼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弱,下巴頦也會因此而萎縮。情形嚴重時,最終勢必只能閱讀極為粗淺的文章,就像只能咽斷奶食品一樣。
多閱讀經典,必然使得我們咀嚼理解文章的能力得到錘煉。換言之,可以獲得一副“用以咀嚼的下巴頦”。有了這樣一副給力的“閱讀下巴”,哪怕文章多少有些艱深難解或者枯燥干巴,我們都可以讀下去。一個人只要在他一生中的某個時期對自己的閱讀咀嚼能力進行過有效的鍛煉,那么他一輩子都不會“精神營養”失調。一旦對某一經典有所了解,那么當再次重讀或者第三次展閱的時候,讀者的閱讀性價比將變得非常高。因為對自己閱讀的經典比較熟悉,所以越讀越輕松,讀者通過閱讀吸收的營養會一次比一次多。
對經典的每一次重讀,都能夠有新的發現。這就是閱讀經典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原因所在。所以,只有那些值得反復閱讀的書,稱之為經典才名副其實。
閱讀經典,同樣存在一個技巧問題,而且這種技巧跟學習古文的竅門是兩碼事。一旦你掌握了這種閱讀技巧,不但經典會越讀越有意韻,而且還可以將不同時代領域各異的書本作為經典來展開閱讀。
本書所言及的“經典閱讀能力”,指的是將天下名著文本作為自己的經典閱讀對象,并將這種閱讀運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思考的一種能力,并非單指學習掌握古文句法或文法層面的古文閱讀能力。
所謂“經典閱讀能力”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將某某經典化”的能力,另外還指擁有與經典相關的豐富知識。對經典擁有某種程度的知識,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經典方面的素養好”,是人修養好的必須條件。如果讀者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經典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那么世界觀將會得到較大的拓展。
如果在對話時,雙方都具備這類“大致的了解”,那么話題將會很豐富。假如一個人問“不是有一本書叫《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嗎?馬克斯?韋伯寫的”,而對方對此一無所知的話,那么這場對話就無法繼續下去,唯有草草收場。如果對方接過話茬:“哦,就是那本提到什么叫天職(Beruf)的書吧?”或者馬上做出反應,談到“你是指那本談到禁欲主義反過來促使資本主義發展的那本書,對吧?”,那這次談話就會越聊越有意思。對于別人提到的那些話題,未必非要盡知其詳不可。對事物“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對掌握經典閱讀的能力來說非常重要。
倘若一個人對世界上那些被視為基本修養的東西一無所知,那么不僅僅是他修養程度的問題,恐怕就連他的人格本身都要遭到別人的懷疑。如果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相對集中地接觸一些經典,定可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自己終生受用。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大多都必修教養課程。這個時期,最適合培養和鍛煉經典閱讀的能力。盡管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既然跨進了大學門檻,那么從一年級開始專業方面的學問就應該優先。不過我卻堅持認為,對大學生來說,經典閱讀能力的再培養才是最優先的課題。
本書之所以在第三章里介紹必讀經典名著50本(外加50本),旨趣在于目的為了讓青年們更加重視經典閱讀能力的培養。當然,也不是說經典就只限于這100部著作。每一個領域都應該有好幾十部經典。筆者在第三章里推選的就是一批讓人“不知為恥”的書。無須贅言,這批書從內容上講相當意義深遠。向讀者力薦這批經典,只不過是拋磚引玉,希望借以促進經典閱讀能力的提升。
本書中提到的“經典”,特指橫貫古今的世界名著,并非專指古代典籍。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也罷,笛卡爾的《正確思維和發現科學真理的方法論》也罷,都稱得上人類的經典。對生活在當今世界的我們來說,所謂經典,不外乎那些為人類精神奠基的書籍,或者說在文化建設上其瑰寶般的價值無可替代的那些書籍。
如果只是時間上古老久遠的話,經典就顯得不大完整。只有那些在歷史長河中其偉大的價值不僅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而且歷久不衰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籍,才是真正的經典。
甲殼蟲樂隊的樂曲雖然只是半個世紀前的東西,可是它已經成為流行音樂方面的經典。也就是說,甲殼蟲樂隊的音樂屬于流行音樂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它還對后來的流行音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觀察到,哪怕像流行音樂那樣歷史比較短的新生事物,也能夠從中擇選出經典來。此外,爵士音樂里面,我們也可以基于爵士樂迷們的共識,相對合理地挑選出堪稱“現代爵士樂的經典”。
電影方面也是同理。試舉一例,想必大多數人都會認可卓別林的電影和希區柯克 的懸念片屬于經典電影吧。蘇聯影片《戰艦波將金號》(謝爾蓋·愛森斯坦導演)將蒙太奇運用到電影制作中,并使之成為電影制作的基本手法之一,由此可見這部影片屬于功不可沒的經典之作。一部作品,越是被人模仿,越是被人改編,那么這部作品的經典性就越強。
即便是漫畫和動漫這些比較新的種類,也正在不斷地快速積累可以稱之為經典的好作品。總而言之,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經典。這里僅舉體育運動漫畫類為例,便可觀察到,已經出現類似《體育健將金太郎》為首的如《巨人之星》《明日之丈》《足球小將》和《灌籃高手》那樣的一批好作品,在知名度及影響力等方面,已然斬獲了經典作品的地位。判斷是否夠格成為經典的條件,不是看當時是否很有人氣,而是看在該領域它的手法是否有所創新,是否締造出了一種嶄新的價值觀和標準。
* * *
經典雖然是根據一批非常熟悉該領域的人的共識而認定的,但對每一個人來說,也有屬于他自己個人的經典。哪怕別人不怎么關注,只要對自己有著無可取代的絕對價值,該作品就是“自己的經典”。所以說,廣泛涉獵該領域的歷史,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經典”,是一件賞心悅意的好事情,會有一種“發掘”寶物的喜悅。隨時腦子里想著,不停地問自己什么才是屬于自己的經典,便有了積極探索的味道。
說起經典,有些人總是難免抱有成見,認為是根據一些莫名其妙的專家們的主觀愿望強加于人的某類陳腐不堪的東西。即便是這樣的人,倘若按照“屬于某某人自己的經典”的思路去發掘,想必他的經典閱讀能力會大大地受到刺激。如果遵循喜歡不喜歡的感性標準去選擇,最多也就能選出“我的最愛”,僅此而已。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增添歷史意義及影響力等經典性作為發掘的標準,那么個人認識問題的觀點將會發生改變。
在發掘屬于自己的經典問題上,除了根據個人的好惡這一極為感性的選擇標準之外,事實上還存在著另一種更為成熟的理性標準,即基于廣闊知識面的綜合觀察,判斷到底值不值得尊為“經典”。
本書所力薦的經典閱讀能力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大致了解經典的內容。第二是將優秀作品納入“屬于自己的經典”并大量吸收其中菁華。第三是在創造性活動中引用經典﹑活用經典。
一旦擁有了“經典”的視角,我們的視野必定會變得更加廣闊。我們就可以形成一種主動學習﹑廣泛涉獵的求知習慣。如果只憑個人的好惡,很多作品不了解也并無大礙;但是如果閱讀的對象是經典,就必須擁有廣泛的知識作為基礎。只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世界會變得非常狹小,判斷的標準也容易出現偏頗。只有經典的閱讀,才能開拓我們的世界觀,使我們的判斷標準變得既包容又靈活。
接下來,我將在本書的正文中談及掌握經典和活用經典的訣竅。但愿讀者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經典這兩個字已然銘刻在心。
齋藤孝,日本暢銷書作家。1960年生于日本靜岡縣。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后于同校研究生院碩士及博士課程期間專事教育學研究。現任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著述甚豐,主要以文庫本系列和知識新書系列為多,主要有《“能人”究竟哪里與眾不同?》(筑摩新書),《找回身體感覺》(NHK圖書),《用三色圓珠筆閱讀的日語》(角川書店),《輕松交談的技巧》(PHP新書),《日語朗讀》(草思社)(暢銷260萬冊),《構思高手》(文藝春秋社),《說教高手》(文藝春秋社),《會議革命》(PHP新書),《眼力》(三笠書房),《與人溝通的能力》(巖波新書),《戀愛的能力》(筑摩書房),《身體的智慧》(大和書房),《成為天才的瞬間》(青春文庫),《孤獨的力量》(新潮文庫),《秘而不傳的感人文章技巧》(講談社現代新書)等。
武繼平,1982年復旦大學畢業,中國社科院文學碩士,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學博士。日本公立福岡女子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及中日比較文學研究。出版有《異文化夾縫中的郭沫若》(日文版)、《中國現代文學與九州》(合著日文版)、《創造社作家研究》(合著)等多本學術專著及《日本現代詩歌選》《東方的憂郁》以及《中國當代文學史》(合譯日文版)等近二十本譯著。
第一章 掌握經典閱讀的能力
第一節 現代社會為什么需要具備閱讀經典的能力?
第二節 閱讀經典的十大訣竅
第一大訣竅 閱讀前打好相關知識的基礎
第二大訣竅 鍛煉引用能力
第三大訣竅 追溯閱讀法--從經典的影響力入手
第四大訣竅 片斷閱讀法--不通讀全文
第五大訣竅 "引水式閱讀"--活用自我的經驗
第六大訣竅 "浸泡"式閱讀
第七大訣竅 高潮閱讀法
第八大訣竅 舞臺表演式朗讀
第九大訣竅 平衡閱讀法
第十大訣竅 構筑自己的經典森林
第二章 活生生的經典閱讀能力--四位先賢的閱讀技巧
第一節 支撐實踐的經典閱讀能力
--澀澤榮一的《論語》活用法
第二節 向孔子學怎樣閱讀經典
--以古典為向心力所凝聚的團隊意識
第三節 向歌德學怎樣閱讀經典
--體驗什么叫偉大
第四節 打破固有觀念的桎梏,解放經典
--學習小林秀雄的古文閱讀
第三章 我心儀的五十部經典名著
第一節 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
紫式部《源氏物語》
《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艾米麗·勃朗臺《呼嘯山莊》
歌德《浮士德》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第二節 改變時代、改變社會的力作
笛卡爾《方法論》
伽利略·伽利雷《星際使者》
盧梭《社會契約論》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達爾文《物種起源》
福澤諭吉《勸學篇》
尤克斯奎爾·克里薩特《透過生物看世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
第三節 蔚為壯觀的古典世界
《舊約全書·新約全書》(福音書)
《古事記》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希臘·羅馬神話》
司馬遷《史記》
《萬葉集》
《論語》
柏拉圖《會飲篇》
第四節 賞析作者的感性與人品
福澤諭吉《福翁自傳》
富蘭克林《富蘭克林自傳》
吉田兼好《徒然草》
清少納言《枕草子》
松尾芭蕉《奧之細道》
梵·高《梵·高藝術書簡》
第五節 直視人的愚昧與脆弱
魯迅《阿Q正傳》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
卡夫卡《變形記》
司湯達《紅與黑》
《佛陀語錄》
莎士比亞《麥克白》
第六節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
福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彼得·德魯克《管理:任務﹑責任﹑實踐》
世阿彌《風姿花傳》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憂郁的熱帶》
第七節 生命的覺悟,生存的美學
日本陣亡學生紀念會《且聽大海之聲》
《平家物語》
九鬼周造《"品"的構造》
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痼疾》
新渡戶稻造《武士道》
宮本武藏《五輪書》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夜與霧》
現代社會為什么需要具備經典閱讀的能力?
1、經典的魅力——構成精神內核的力量
“經典的魅力”這個詞,絕對不是一般讀者耳熟能詳的。本書采用它作為書名并且訴諸社會,完全是基于筆者的思考的緣故。因為筆者認為,對當今社會而言,尤其需要靈活運用經典的能力。
由于互聯網的發達,人類的信息環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信息量變得越來越大,現在的工作要求我們必須具備龐大信息量的處理能力。
跟過去相比,就獲取世界上的各種知識和信息而言,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得更加完善了。然而,我既不敢理直氣壯地說我們每個人都變得非常有修養了,也不敢斷言每個人的判斷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養成了一種能夠超越生存焦慮和不安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等等。
任何信息,如果你認為只需上網查就沒有找不到的,那么這明顯屬于一種掉以輕心。而且,這種掉以輕心勢必導致你對自己業已掌握的智慧和能力越來越認識不清或者把握不住。大千世界之中,數不勝數的各種信息匯成一條氣勢磅礴的信息之河,在我們的周圍每時每刻不停地流淌。人們根據各自的需要到這條信息之河里去汲水(獲取信息),用完了或者不用了,就將它們還回河里。盡管這樣的行為方式非常便捷,但是人的精神內核卻很難形成。
說實話,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形成真正的精神內核,必須要有機遇。而且,機遇的重要性,屬于“沒有那次機遇便沒有今天的自己”一類,在我們的日常現實生活中比較容易有真實感。然而,如果是通過閱讀來獲得如此高品位的機遇,那么還要看閱讀者究竟抱持怎樣一種心態。要知道,這畢竟跟對信息的一次性使用不同,讀者在閱讀方面的姿態越端正,越是盡心投入,那么把握這種機遇的品質就會越高。
古今中外,東方西方,被人們視為名著的那些大作,都有一種塑造讀者精神內核的力量,也就是生命力。不過,這種生命力就像被包裹在堅硬外殼里的種子。我們必須砸碎這層外殼,用土壤來培植種子的生長。雖然砸碎這層外殼是一件非常辛苦費力的工作,從人生一輩子的長遠目光來看,其性價比應當是相當高的。必須指出,這種作用于人精神方面的力量,即是經典的力量。
2、夯實合理性的基石
當今社會,信息的新陳代謝異常迅速,經典的價值愈發顯得無比重要。
在這樣一個時代里,人們往往被七彩紛呈變幻無常的表面景象搞得眼花繚亂。他們心里變得不踏實,不知禍福何時降臨到自己身上,總是顯得焦慮茫然而浮躁不安。在這種時候,一個人只要閱讀到超越千年時空為人類所喜聞樂見的那些經典名著,就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并獲得足夠的自信。
也許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絕對的真理。話雖這樣說,但認可某種程度的合理性的思維方式卻是必要的。牛頓力學也許會因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失去它獨一無二的絕對性,但其合理性卻依然存在。對非歐幾里得幾何學來說,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是經典。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論語》在論及人性不易和性本善方面,可以說至今仍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我們只需閱讀并占據眾多的經典,就能夠為自己奠定堅實牢靠的“合理的立足之地”。哪怕是一部經典著作,只要我們進行深度閱讀,就能夠從中汲取大量有助于我們生存下去的箴言。這就像用自己的雙手去挖掘深埋在地底的寶藏一樣,你越是勇敢堅強,越是矢志不渝,你挖到的寶藏也就會越豐富多彩。
筆者想通過本書向廣大讀者推薦兩種閱讀方法。一種是對某一部經典著作的深度閱讀,以構建具有讀者個性特征的經典群;另一種則是對經典文本的大量占有,有可能的話盡量將經典閱讀數量提高到50本。之所以向讀者推薦這兩種經典閱讀法,主要是考慮到無論個人本身還是外部世界,都需要保持一種精神上的平衡的緣故。
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信息交流雖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各個民族之間﹑各種宗教之間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并未得到有效緩和。在這種前提下,只有那種能夠兼容多樣化價值觀的人類智慧,才能夠轉化為對他人的寬容大度。
世界的將來,究竟是朝著基于對他人理解的寬容方面發展,還是朝著拒絕溝通和相互排斥的非寬容方向發展?我個人認為,經典閱讀能力就是左右這種方向性的關鍵。
要理解多樣化的價值觀,并在某種程度上認同或接受它們,我們必須擁有智慧。只有當我們掌握了大量的經典,我們的智慧才能得到磨煉和增長。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是僅憑自己的個人好惡或高興與否去判斷,而是通過綜合考慮,結合問題的產生背景及原因,去理解對方觀點的本質是什么。這種深思熟慮的能力就是一種智慧。
閱讀經典,會讓人的思想變得深邃。因為經典里面蘊藏著豐富的思維能力和非凡的想象力。閱讀過程中,只要你仔細咀嚼,認真體會,你還會獲得深刻反思的機會。思想深邃的經典文本會刺激我們的感官,從而讓我們的思考變得更加深邃成熟。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往往大多既無深度也不成熟。雖然這種沒有深度的會話交流和郵件來往,目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但如果這樣的內容占去我們生活的一大半的話,我們就無法培養出深思熟慮的能力。
每一本經典著作都像一位個性鮮明的巨人屹立在那里。
每一本經典都是用自己的腿腳支撐著自己的軀體。
每一本經典都是某一種思考的根據之源。
那種耍小聰明的拾人牙慧永遠屬于二流,絕對不可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經典本來就五彩紛呈,每一部都釋放出強烈的個性色彩。或許是時間長河沖刷的緣故,或許是由于作者的思想過于深邃,依照我們現代人的感受,很容易覺得它們平凡無奇。必須指出,這肯定是一種錯覺!
根據近年的相關研究可知,寺廟中的佛像和壁畫原來都是艷麗奪目的極彩色。用CG(電腦合成)進行色彩復原后,那種景觀非但不單調,甚至可以說那種色彩的光亮和鮮麗竟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極為罕見的,有一種能夠通過人的視覺感官喚醒對極樂世界的渴望與希冀的內在力量。那種極具威懾力的莊嚴極大地刺激著人的感官。
經典閱讀能力跟這種原物復原能力相似。我們閱讀的經典文本,看上去灰塵滿布,但只要我們將它作為現代文本來閱讀,就會重新綻放經典的艷麗光彩。如果我們結合自身的疑問來閱讀經典鴻文,那么我們便會于驟然間縮短與經典的距離。這種坐上時光穿梭機般的興奮感,只有在經典閱讀過程中才能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