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南希·拉帕波特的母親在離婚以及一場艱難的監護權爭奪戰后選擇了自殺,當時,南希年僅四歲。
多年后,南希帶著童年的傷痛成長為一位青少年精神病學家,經過對親朋好友不懈的走訪和調查,南希終于還原了母親同時作為社交名媛與家庭主婦的傳奇一生,走進了母親的內心世界,探究她放棄生命的原因。而在對往事的追尋中,南希也漸漸堅強而寬容起來,解開心結,重新找回了家庭的溫暖。
《出版人周刊》等媒體、十幾位美國權威心理專家以及暢銷書作家Kay Redfield Jamison、LenoreTerr、Pete Earley等聯合推薦
無數讀者“向那些有過心理陰影和遭受過重大痛苦的人高度推薦這本書。”
美國權威心理專家阿爾文·F﹒普森特傾力推薦
一位母愛缺失者的心靈治愈史,一劑心理治愈系良藥
南希·拉帕波特,醫學博士,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在劍橋健康聯盟以學校為基礎的兒童精神病研究項目中擔任主任。著有《行為守則:理解和教會最具挑戰性學生的實用指南》(2012,與杰西卡?米娜翰合著),南希現居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市。
第一章 母親在一九六三年自殺,留下一些物品、信件和關于她的新聞報道。
第二章 追溯母親的年輕時期,童年經歷。
第三章 繼母給了“我”一些母親留下的物品,使南希見到母親的小說手稿。
第四章 母親大學畢業后找到了一份精算師的工作,并與父親相識、相愛。
第五章 南希和姐妹兄弟對母親的記憶,南希開始面對自己的患者。
第六章 南希處理和自己女兒的關系,回憶父母當年的做法。
第七章 南希與丈夫科林的愛情,以及發現并拜訪母親的情人迪克。
第八章 從母親的小說和日記和挖掘父母出現婚姻問題最終離婚的原因。
第九章 父母在法庭上關于六個孩子的監護權之爭。
第十章 南希為因父母離婚而出現心理問題的病人凱蒂治療,母親在監護權爭奪中取得勝利。
第十一章 母親自殺,南希及姐妹兄弟和父親、繼母一起生活。
第十二章 繼母芭芭拉對母親的追憶,混亂的關系。
第十三章 南希的抑郁癥病人勞拉,南希和姐妹以及繼母的關系。
第十四章 精神病人馬修的抗爭,南希的妹妹黛比出現心理問題。
第十五章 母親因心理疾病,亂服藥物而自殺。母親的葬禮。
第十六章 南希與自己的孩子關系融洽,與哥哥和父親一起分享對母親的記憶。心結解開。
第二章
從未有人告訴過我,悲傷能夠使人感覺到恐懼。我并不懼怕,但這種感覺就如同懼怕——同樣在胃中痙攣,同樣令人不安,同樣地噴涌而來。我繼續吞咽著內心的悲傷。
——c.S.劉易斯, 《卿卿如晤》
我的兒子科里五歲時問我,他的外祖母只是骨頭被埋葬在地底下還是連頭一起被埋起來了,而我當時上一年級的女兒麗拉則想知道外祖母被埋葬時是否還穿著衣服。我用帶著些許不敬的方式告訴他們,他們的外祖母是帶著污垢躺在一個盒子里的。我很不情愿說他們的外祖母已經去了天堂或是說一些愛比死亡更為持久之類的話。事實上,我對自己都無法解釋她的死亡,更何況是對我的孩子們呢。
在麗拉十三歲的時候,她問我:“你有可能會自殺嗎?”顯然她非常懼怕我給出肯定的答案。我向她保證我絕不會自殺,而且,我還給了她一個擁抱,告訴她我想一直陪伴著她,看著她長大成人。我不希望在她需要依靠的時候她會猶豫是否靠近我,我不想讓她擔心有一天我會離開她。然而,她直覺上的擔憂并不是毫無根據的,雙親有任何一方自殺的孩子日后選擇自殺的概率是沒有遭受雙親自殺變故的五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