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編著的《蒙田隨筆(全譯本上下)》并不停留在前期人文主義文學高唱人的贊歌、頌揚“巨人”無窮力量的層面上,而是把祖母轉向了人自身的局限性,揭示人對于宇宙之渺小,信仰失落時的丑惡,人與人的陌生、隔閡與孤獨。作品中表現的懷疑論思想,顯示了文藝復興后期思想家對人自身認識的深化。《蒙田隨筆(全譯本上下)》各章的篇幅長短不一,文章之間結構隨意自然,內容廣博多姿,是法國近代第一部散文集。蒙田是歐洲近代散文的創始人。
《蒙田隨筆(全譯本上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隨筆經典,四百年來暢銷,被譯成幾乎所有文字!與《培根論人生》、《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本書節選了蒙田《隨筆集》中傳頌了幾個世紀之久的若干篇經典佳作。書中語言平易通暢、不假雕飾、親切生動、富有生活情趣,內容涉及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等諸多方面。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真實地窺見蒙田的思想、風格及他所生活時代的風俗民情。請看蒙田在學者以及后人心中的地位,讓我們一起聆聽蒙田“朋友”般的慧話!
1論殊途同歸 被激怒的人一旦有報復的機會,就會毫不留情地對付激怒他們的人,通常使他們息怒的辦法是百依百順,喚起同情和惻隱之心,但是采取與之完全相反的做法——以勇敢以及堅忍不拔面對,有時候也能夠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
威爾士親王愛德華曾經長時間統治過我們國家的吉因納地區,他的聲望以及財富都顯赫一時。里摩日人以前嚴重地冒犯過他。當他用武力奪取里摩日城的時候,肆意地誅戮城民,一點也不不為人民的哭救還有驚恐無主的婦女兒童的下跪求饒因此而停止屠殺,一直逼到城腹;直到他挺進城里目睹三位法國紳士孤立無援地抵抗他的勝利之師,他才下命令左右罷手。他贊美以及敬重這種高貴的行為,怒火也漸漸平息。他饒恕里摩日全城的居民,正是從赦免這三位紳士開始的。
斯坎德培,也就是埃庇魯斯的君王,曾經追趕一名麾下士兵,準備將其處死。士兵開始表現得十分謙恭,哀求王子饒了他的性命,但還不能夠平息君王怒火的情況下,于是鋌而走險,手里握著寶劍,等待著跟他拼殺。他的主人對屬下的那一種果斷決心立即心生敬意,怒氣沒有了,而且寬恕了他的罪過。沒有見過王子的非凡力量和勇氣的人,也許會把這個例子作另外的解釋。
康拉德三世在圍困拜恩的蓋爾弗公爵的時候,不管對方如何卑躬屈膝,都不同意繼續讓步,只準許和公爵一起被圍困的紳士們的夫人攜帶自己的隨身物品步行出城,以此來保全她們的貞節。
然而那一些具有崇高心靈的夫人,毅然背起丈夫和孩子出了城,而且還連同公爵在內,全部背在肩上出城。她們勇敢的真情行為,使得康拉德皇帝頓生喜色,臉上掛著淚花,他與公爵的不共戴天之仇隨之泯滅,從此以禮相待公爵和他的家族。
兩種方法都非常吸引我,因為我有一個驚人的弱點,就是容易憐憫和寬容。我自己甚至認為,在同情人以及敬重人這兩方面,我經常理所當然地傾向于前者;雖然斯多葛派的禁欲主義者們把那些惻隱之心當做是一種罪過。他們主張救助受苦的人,而不是感動和分擔痛苦。
我現在要說,以下的這些例子好像更有說服力,我們能夠從中看出,當事者的靈魂在面對軟硬兩種不同態度的挑戰,是怎樣不讓分毫于前者,而且為后者所折服的。我們或許能夠這樣認為,由于同情而生憐憫之心,這是那些隨和、寬厚以及柔弱氣質的表現,婦人、孩童以及市井民眾經常被這種情感所左右;但是無視眼淚和乞求,拜服于英勇無畏的神圣形象面前,這是強健的、不屈不撓的、熱愛并崇尚男子氣概的人的所為。但是對于那一些不夠豁達大度的人而言,驚詫以及贊佩也能夠收到相同的效果。而且以底比斯人民為例:他們對重罪法庭指控那一些任期屆滿但是不去職的將領,因此佩羅皮達在指控面前只是一味屈服。
苦苦哀求,多方為自己辯護,到最后總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恰恰與之相反,伊巴密濃達最后居然走上了法庭,堂堂正正地講述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且驕矜而又自負地指責了控告他的人,這讓那些百姓改變原來的看法。他無意控制選舉用的白球黑球,議會散會的時候,處處是對伊巴密濃達勇敢精神的頌揚聲音。
老德尼斯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攻占了雷吉奧姆城,俘虜了那些與城共存亡的一個將領菲通——那是一位特別了不起的正人君子。老德尼斯想狠狠地報復一下以示儆戒,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開始,他對菲通說他于前一天已經將他的兒子還有滿門親族投入水中淹死。菲通對此僅僅回答說,他們的這一天的時間比自己過得快樂得多。接著,他命令人將菲通身上穿的衣服剝去,而且叫劊子手押著他沿著街道示眾,一邊用鞭子無情地殘忍地抽打,一邊用惡言惡語咒罵他。然而菲通一直渾身勇氣,不僅一點也不懼怕,反倒是面色十分鎮靜地大聲說,他是為了光榮并且體面的事業,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國家落人暴君之手而去犧牲的。而且他威脅說,上天的懲罰將可能降到暴君的身上。老德尼斯從自己那些士兵們的目光中所看到的,他們不僅沒有被頑強的敗兵之將所激怒,反而是對他們的統帥以及其勝利的蔑視,他們明顯被菲通的超群的那種人格所打動,甚至到了反戈相向的地步,產生了一種從獄吏手中把菲通搶救出去的可能性。因此他下命令停止酷刑折磨,偷偷地把菲東拋進海里淹死了。
確實,人是一種特別虛浮、矛盾和變化無常的東西。,想要對人作出一種恒定不變以及整齊劃一的評價并不是一件易事。譬如說龐培毅然赦免曾經教他特別憤怒的馬梅爾丹城的所有居民,就是由于有一個叫澤農的市民自己愿意獨自一個人承擔關于公眾的罪過,只求獨自接受懲罰,不懇求其他。龐培十分贊賞澤農的那些崇高德行。關于蘇拉手下敗將佩魯斯城主也使用過一樣的辦法希望解救全城,但是,他或者其他人都沒有獲得任何好處。
有一個人與我在前面舉的例子截然不同,他就是最大膽,對戰敗者十分寬容的亞歷山大。他歷盡千辛萬苦攻克了加沙城,遇到了守城將領名字叫做貝蒂斯。在那時候圍城的過程當中,他就聽說過貝蒂斯的英勇精神。
在這場攻城戰中,他親身證實了這個人具有驍勇善戰的非凡品質。
當他的部隊到處逃散的時候,僅僅剩下他一人,而且武器毀壞、遍體傷口鮮血外涌,他依舊只身奮戰于從那些四面八方圍攻他的馬其頓士兵當中。亞歷山大深感為勝利所付出的沉重代價,除了其他的高昂代價之外,他自己還有兩處受傷。他因此十分憤怒地對自己的敵人說:“貝蒂斯,你一定不得好死,你將要受到為戰俘設置的各種各樣的酷刑。” 面對威脅的時候,貝蒂斯不僅神色鎮定自若,甚至顯示出傲慢無禮的神態,沉默不語。眼看對方高傲而且又頑固的沉默,亞歷山大心里想道:“他曾經屈膝過嗎?他曾經求饒過嗎?我非要打破你的沉默不可,即使掏不出你的話,也至少要使你痛苦呻吟。”因此他的憤恨一下子變成了盛怒,下命令刺穿貝蒂斯的腳踵,并且將他綁在一輛戰車上,使他自己肢體分裂,那樣活活地被拉死了。
或許是因為亞歷山大對勇敢行為已經習以為常,因此就不放在眼里了?所以把它看輕了抑或是他過于看重自己的勇敢,卻無法忍受別人表現出同樣的勇氣,一看到就生嫉妒怨恨之心?或者是由于天生的急躁沖動使他沒有辦法容納對手?確實,假如他能夠緊勒怒火的韁繩,那么應該相信,其實他在奪取以及劫掠底比斯城的時候早就已經這么做了。
在那個時候,亞歷山大親歷了眾多喪失自衛能力的勇士死于刀劍下面。在那場爭奪戰之中,被殺的人有六千之多,而且沒有一個逃跑或求饒,然而沒有任何人逃遁或者是告饒;而且恰恰相反的是,滿街滿巷到處都是迎戰得勝敵人的人們:他們故意挑起格斗,尋覓光榮死去的機會。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遍體鱗傷的戰場敗軍,在奄奄一息之際仍然想著報仇,拿起絕望的武器以敵人的性命來抵償自己的犧牲。當亞歷山大自己面對這一悲壯場景沒有一丁點憐憫之心,一整天的屠殺仍不能夠減弱他自己的心頭之恨。。這次大屠殺延續到城里的居民流盡最后一滴血,到最后僅僅只是剩下的三萬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最后淪為被驅使的奴隸。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