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形象與文化符號傳播》以建構主義理論為視角,在分析了國家形象的基本內涵以及當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符號尤其是文化符號在傳播信息、形成共識、建構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體提出了當前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價值取向、選擇原則和傳播策略。
自序
在建構主義看來,國際體系的基本結構是一種社會結構,而不是一種絕對的物質結構。社會結構即觀念的分配或國際體系文化,確定了施動者即國家行為體的含義及認同,確定了行為體的身份、利益,確定了其所從事的經濟、政治及文化活動的模式。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國家身份、國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話語建構,是本國自我話語描述和他國話語描述相互博弈的結果。事實上,在國際社會中,我們經?吹剑何镔|實力雄厚和國民素質高的國家,其國家形象并不一定好;一個國家的客觀物質狀況或社會體系在某一時期內并沒有改變,其國家形象卻發生了變化。因此,國家形象的優劣并不完全取決于該國的國家現實狀況的好壞和自身努力程度的高低。某種程度上,國家形象是國家間基于社會互動而建構的一種相互身份認同關系,是話語建構的結果。
作為話語建構的重要載體,文化符號是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媒介,其對外傳播的效果直接影響國家形象建構的成效。然而在中國的對外傳播中,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符號誤讀的現象非常普遍,給中國國家形象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文化符號選擇上的失誤、傳播策略上的不當和傳播效果上的不明顯,成為中國文化、中國國家形象走向世界的重要障礙。當今世界,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國家“軟實力”的競爭愈發激烈并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在全球跨文化語境下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過程中,如何正確選擇和使用中國文化符號從而有效促進中國與外界的溝通,進而消除由文化差異和認識局限所帶來的形象偏差,需要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探思。
本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研究視角,在分析了國家形象的基本內涵以及當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符號尤其是文化符號在傳播信息、形成共識、建構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體提出了當前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價值取向、選擇原則和傳播策略,等等。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國家形象理論綜述”,主要分析了國家形象的基本內涵、功能、效應和主要建構途徑;第二章“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困境及其原因分析”,主要探討了中國國家形象的歷史變遷、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現狀和困境以及造成中國國家形象認知差異的諸方面原因;第三章“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國家形象觀”,主要闡釋了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國家身份、國家形象的建構模式、途徑,尤其是在當今類像時代下日趨激烈的信息博弈和符號競爭;第四章“文化符號的運用與中國文化符號誤讀”,主要分析了符號的含義、功能以及文化符號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具體運用,介紹了文化符號造成的種種誤讀中國國家形象的現象;第五章“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對外傳播”,主要探討了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價值取向、選擇原則和傳播策略;第六章“中國黑白藝術:傳播中國和平發展形象的重要文化符號”,主要分析了中國黑白藝術在體現中國“和合”傳統文化精神、建構中國和平發展形象中的價值功能,并以中國黑白藝術為例闡述了中國文化符號的整合傳播策略。
如何消弭中國文化符號造成的誤讀中國國家形象的現象,從而切實、有效發揮中國文化符號在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的積極作用,此為本書論述的重點,也是本書論述的落腳點。本書認為,中國文化符號在對外傳播的價值取向上,應符合當前中國“和平發展、求同存異、負責任大國”國家形象的戰略目標要求;在選擇原則上,既要注重民族性、普適性,還要注重傳統、現代與未來的統一性,積極融入世界話語體系,采用具有最大可通約性的文化符號,跨越文化交流異質性障礙,克服文化交流認知誤差;在對外傳播策略上,要采取整合策略,積極向國際社會制造和供給“共有觀念”,在不斷地創新和超越中實現中國文化符號的現代性重構,進而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增強國外受眾對中國“和平發展、求同存異、負責任大國”國家形象的認同。
蒙象飛,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政治傳播、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黨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參與完成10余項研究課題,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國家形象理論綜述
第一節 國家形象的基本內涵
一、國家形象概念的提出
二、國家形象的內涵分析
第二節 國家形象的功能與效應
一、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利于提升國際話語能力
第二章 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節 中國國家形象的歷史變遷
一、崇拜階段:富饒 勤勞 勇敢
二、貶抑階段:封閉 落后 丑惡
三、貶抑與親善交織階段:紅色 瘋狂 奇跡
第二節 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困境
一、被負面化的當代中國國家形象
二、被正面化的當代中國國家形象
三、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中國國家形象認知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因素:西方中心主義
二、文化因素:文化差異與符號障礙
三、媒介因素:話語霸權與“失語”
第三章 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國家形象觀
第一節 建構主義理論對國家形象建構的啟示
一、共有觀念(知識)
二、國家身份(利益)
三、整體主義(結構)
第二節 國家形象的建構主義理論詮釋
一、建構模式:信息傳播→共有觀念→國家形象
二、主體間性:“自塑”與“他塑”
三、類像時代:信息博弈和符號競爭
第四章 文化符號的運用與中國文化符號誤讀
第一節 符號的一般分析
一、符號的含義、功能
二、符號與國家形象傳播
第二節 文化符號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運用
一、文化符號的內涵與界定
二、好萊塢電影與美國國家形象
三、日本動漫與日本國家形象
四、“韓流”與韓國國家形象
第三節 中國文化符號的跨文化傳播與誤讀
一、文化符號造成的中國形象誤讀
二、無法回避的“共同經驗范圍”缺失
三、案例分析
第五章 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對外傳播
第一節 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價值取向
一、建構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
二、建構獨立自主、求同存異的國家形象
三、建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第二節 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選擇原則
一、民族性原則
二、普適性原則
三、古代、現代和未來相統一的原則
四、與核心國家形象定位相一致的原則
第三節 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傳播策略
一、中國文化符號的傳播功能
二、中國文化符號的傳播策略
第六章 中國黑白藝術:傳播中國和平發展形象的重要文化符號
第一節 中國黑白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黑白理念
二、體現中國文化和諧中庸思想內涵
三、彰顯中國氣味、中國做派和中國美感
第二節 中國黑白藝術在中國對外傳播中的符號意義
一、喚醒文化認同意識,強化文化身份認同
二、展示和而不同訴求,傳播中國和諧形象
三、淡化意識形態色彩,減少文化溝通障礙
第三節 建構主義視域下的中國黑白藝術對外傳播策略
一、傳播黑白和諧理念,構建共有知識
二、開展文化外交公關,推廣黑白藝術
三、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輸出文化產品
結 語: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文化符號的傳播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后 記
第一章 國家形象理論綜述
國家形象作為一個國家極為重要的無形資產,是一國“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體現。重視和加強國家形象理論的研究,分析其內涵、功能、效應及建構途徑,對于指導國家形象建構實踐,不斷增強國家形象建構的針對性、有效性,充分發揮國家形象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進而實現國家戰略意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一節 國家形象的基本內涵
何謂國家形象?這是國家形象研究首先要回答和解決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關涉國家形象的基本內涵,而只有對國家形象的基本內涵有了精確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能準確把握國家形象建構的途徑與方式,從而提高國家形象建構的針對性、有效性。
一、國家形象概念的提出
國家形象問題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應該說自國家產生之日起它就伴隨著國家之間的交往實踐活動而產生了。比如中國,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就開始萌生,到了兩漢時期,中國的對外交往擴展到了東亞、東南亞、西亞和歐洲,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的國家形象得以向外界逐漸傳播。唐宋時期,中國國力的空前強大,使中國的國家形象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到了元代,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馬可?波羅通過其所著的《馬可?波羅游記》,介紹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17年游歷的所見所聞,向歐洲傳播了元代的繁榮與強盛,展示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馬可?波羅也由此被視為對塑造古代中國形象貢獻巨大的文化使者。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昂貴的形象建設工程,鄭和歷時28年七次下西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梢,國家形象問題具有悠久的歷史。
與此相對應,關于國家形象問題的研究探討也是源遠流長的。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政治學者在論及擴展和保護帝國自身的雅典城邦國家對“榮譽”和“威望”的追求時提出:“我們沒有什么過分之舉,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追求安全、榮譽與利益。” 在近代,盧梭也認為:“至少在我們的世界中,人們之所以拿起武器,不外乎解決三個問題,即實力、財富或聲望。” 此處國家及個人(國民)對“榮譽”、“聲望”的追求實際上就是對(良好的)國家形象的追求。可見,在國際政治的經典理論著作中,大師們已經注意到了國家聲譽等因素。當然,當時的政治學者受限于諸多因素,并未從理論上對國家形象進行系統地研究,相關的論述也只是散見于各種學術著作之中,闡述的概念也僅限于“榮譽”、“榮耀”、“聲譽”、“聲望”等詞語。
從世界范圍來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形象的研究。國際關系中國家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冷戰初期的美蘇關系。當時,不同于傳統的軍事戰爭,冷戰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國際關系的實物利益層面而上升到精神觀念層面,即由“硬實力”的較量上升擴展到“軟實力”的較量。之后,研究美蘇的相互形象發展成為研究“敵人形象”的廣泛研究。冷戰初期,在為贏得世界人心和思想斗爭的意識形態內容中,有些政治學家對國家“共同體”如何彼此想象對方以及其他國家如何看待本國形象等問題非常感興趣。由此,國際政治突破傳統的權力政治而日益趨向于形象政治(Image Politics)。正是在此情境下,國家形象進入公眾討論和學術研究的視野,國家之間的形象競爭逐漸被主題化,由此,國家形象研究逐漸成了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和外交學中的一大亮點。
據考證,最早提出“國家形象”一詞的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肯尼斯?博爾丁(Kenneth E.Boulding),他在《國家形象和國際體系》一文中,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對國家形象進行了深入研究,強調了價值體系在國家形象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并不是隨便地處理信息,而是要經過價值體系的過濾。正因為國家形象是在帶有意識形態傾向的價值觀念下塑造的,所以同一個國家,在不同媒體的“刻刀”下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國際形象。博爾丁提出了國家形象的三個維度,即地理空間維度、心理態度維度和物理實力維度。地理空間維度,也就是國家的地理形象,是國家形象最直觀的表現方式;心理態度維度,是國家的敵意或者友好;物理實力維度,是國家的強大或者羸弱。國家形象主要是心理態度維度上的國家形象,國家形象關涉的是國家的好壞、“敵意”或“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