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路上,我們時常會因屢屢失敗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因種種冷遇感到人間充滿冷漠,因各種壓力覺得不堪重負……遺憾,失去,怨恨,苦難等,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人生陰霾。這時,你是否考慮過是什么讓你身陷困境?為什么失敗的總是你?你怎么做才能擺脫目前的這種狀況?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你總是一根筋,不懂變通。
本書根據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深入分析了不會變通對我們的人生所帶來的種種危害,以及在遇到困難時及時變通的重要性,并結合一些實例,告訴讀者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如何用變通來化解危機,扭轉不利的局面,成為真正的人生贏家。
我們常常會置身于這樣的境況:屢屢失敗讓我們找不到人生的出路,種種冷遇讓我們感到人間充滿冷漠,各種壓力讓我們不堪重負……遺憾、失去、怨恨、苦難等,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人生陰霾。我們為什么總是身陷困境?怎么做才能柳暗花明?為什么輸的總是自己?告訴你,輸是因為你不知道變通。人活在世上,不僅要在做事上學會變通,而且還要在思想上學會變通。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將兩只猴子放在高高的玻璃墻的一邊,在玻璃墻的另一邊,放了很多香蕉。
第一只猴子來到玻璃墻腳就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可是它爬到一大半時,就由于體力不支而跌落下來。它不氣餒,一次次跌下來,又一次次迅速地調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就這樣上蹦下跳忙了半天,也沒有翻過大而光滑的玻璃墻,只能可憐巴巴地看著香蕉。
第二只猴子卻不一樣,它觀察了一會兒,然后繞過玻璃墻,開始享受美食。
兩只猴子的不同做法,看似是智商問題,其實說明了一個道理:不會變通,你就輸定了。只有改變行為方式,才能實現目標。可見,行為的變通是多么重要。那么,思想的變通又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么呢?
一天,有一個美麗的少婦投河自盡,被艄公救起。
艄公問:“你年紀輕輕,為何尋短見?”
“我結婚才兩年,丈夫就遺棄了我,接著孩子又病死了。您說我活著還有什么樂趣?”
艄公聽了,沉吟片刻說:“兩年前,你是怎樣過日子的?”
少婦說:“那時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呀……”
“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
“沒有。”
“那么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兩年前去。現在你又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了。請上岸去吧……”
少婦聽了大悟:“現在,不就是兩年前的自己嗎?”于是她揉了揉眼睛,便離岸走了。從此,她沒有再尋短見。
無論是猴子還是少婦,看似都面臨絕境,猴子換一條路線就能吃到美食,少婦換一種念頭就會開心,關鍵都在于懂得及時地變通。很多時候,我們會遭遇事業失敗,會面臨人際危機,會產生糟糕情緒,此時,只要及時變通,你的面前就會是一片充滿陽光的開闊地。在為人處世中哪些方面需要我們去變通,應該怎么“變”才“通”,本書將告訴你答案。
陳南,心理學咨詢師,熱衷于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與探索,在情緒管理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一直致力于心理、情緒管理、勵志類圖書的寫作。其文筆細膩,觀點獨到,語言精煉,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第一章要想獲得成功,千萬不能死腦筋
學會變通:有一種犯錯叫堅持自己
一個人最危險的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不會變通;一個人最糟糕的是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一個人只有不斷變通,才能化解危機!
在某個小村落,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雨,洪水淹沒了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禱,眼看洪水已經沒過他跪著的膝蓋了。一個救生員駕著舢板來到教堂,跟神父說:“神父,趕快上來吧!不然你會淹死的!”神父說:“不!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你先去救別人好了。”
過了不久,洪水已經沒過神父的胸口了,他只好勉強站在祭壇上。這時,又有一個警察開著快艇過來,跟神父說:“神父,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
又過了一會兒,洪水已經把整個教堂淹沒了,神父只好緊緊抓住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機緩緩地飛過來,飛行員丟下了繩梯大叫:“神父,快上來!這是最后的機會了,我們可不愿意見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還是意志堅定地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上帝會與我共存的!”
洪水滾滾而來,固執的神父終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見到上帝后很生氣地質問:“主啊,我終生奉獻自己,戰戰兢兢地侍奉您,為什么您不肯救我!”上帝說:“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來救你,你不要,我以為你擔心舢板危險;第二次,我又派一艘快艇去,你還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國賓的禮儀待你,再派一架直升機來救你,結果你還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為你想回到我的身邊來好好陪我。”
其實,生命中太多的障礙,皆是過度的固執造成的;人生的很多失敗就是因為不會變通。有一種錯誤叫固執。思維定式一旦形成,有時是很悲哀的。這就是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觀念的原因之一。
有只烏鴉,口渴極了,可是附近沒有水,只有一個被小孩丟棄的長頸小瓶,里面盛有半瓶雨水。烏鴉伸過嘴去,可是瓶口很小,瓶頸很長,它喝不到。于是烏鴉想了一個辦法,把一顆顆小石子投進瓶里去,這樣,瓶里的水升高了,烏鴉很輕松地喝到了水。
這件事,后來被寓言大師伊索寫成了寓言,傳遍了全世界,烏鴉也因此出了名,自然揚揚得意。
這只烏鴉是個有名的旅游愛好者。有一次,它飛到一個村莊去看熱鬧,這里發生了旱災,溪水完全干枯了,田里裂了縫。它渴極了,可是四處找不到水喝。忽然,它在村子后面發現了一口井,低頭往里面一看,井口小,井很深,但井底有水,模模糊糊地映照出它站在井沿上的身影。
它試著飛下去,可幾次都碰到井壁上,眼冒金星,只好又回到井臺上來。
忽然,它想到自己曾經“投石入瓶喝水”的光榮事跡,不禁高興地叫道:“呱呱!我怎么把這經驗忘了?”
于是它用嘴銜來一顆顆石子,都投到了水井里,誰知投了半天,井水仍然沒有上來,樹上的喜鵲說:“喳喳!烏鴉先生,您別忙了,這是水井,不是您原先的那個長頸瓶子,怎么還是用那個老辦法呢?喳喳!”
“你懂什么?哇哇!”烏鴉不屑地斜了喜鵲一眼,“我的方法是經過專家鑒定的,上過寓言作家的書本,到哪里都可以用,放之四海而皆準,怎么會‘老’呢?哇哇!”
烏鴉繼續向井里投石子……
其結果,大家可想而知。
有些人不懂得變通,對于約定俗成的規則,通常都是嚴格遵循而不敢打破。事物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一成不變地憑老經驗辦事,不注意隨機應變,就免不了會吃大虧。所以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適應環境變化以及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否則,對于新生事物覺察不到,最終會被環境所淘汰。
學會改變,千萬別做“一根筋”
眾所周知,最聰明的活法就是不迷信以往的經驗、傳統和權威,也從不迷信于自己。用開放的胸懷接納事物,用多變的思維解決問題!
斯里是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平時工作沉穩扎實,努力上進。
這一天,他鼓起勇氣走進上司的辦公室,說:“對不起,我想該給我漲工資了。”
“不,不能給你漲,絕對不會。”上司微笑著回答,并指著玻璃板下的一張印刷卡片不慌不忙地道,“很不湊巧,根據本公司職務工資制度,你的工資已是你這一檔中最高的了。”
聽到這里,斯里頓時泄了氣:“哎,我忘記我的工資級別了!”
他退了出來,幾個鉛印字打印出的制度使他放棄了他本應得到的東西,他想:“我怎么能推翻那張壓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那是制度,是權威。”
其實,斯里的上司也許只是希望他表現出充分的自信,并用這份自信和出色的工作業績來說服他。但斯里卻以他“一根筋”的想法,放棄了自己應得的權利,并同時放棄了自己贏得權利時應該展現出的智慧與才能。
如果你是個有遠見的人,如果你立志于成為一名杰出的人,你就應該努力克服上述障礙,從現在開始培養創新意識。
李·艾柯卡1979年到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任CEO時,接手的是一個債臺高筑的爛攤子。萬般無奈之下,艾柯卡只好求助于政府,希望能夠得到美國政府的擔保,以便從銀行獲得10億美元貸款,用于克萊斯勒公司發展新型轎車。
這一消息在整個美國激起了軒然大波,惹出了一片斥責之聲。原來,美國企業界有一種潛意識:認為依靠外部力量,尤其是依靠政府的幫助來發展經濟的做法,是不合乎自由競爭原則的。
面對企業界、輿論界、美國政府和國會的一片斥責反對聲,艾柯卡并沒有氣餒,他堅信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沒有什么規則是不能被打破的。他不急不躁,冷靜地分析了目前的形勢,采取了“分兵合進、各個擊破”的戰術,耐心地去掃除公共關系上的重重障礙。
首先,他援引了美國人所共知的史實,有根有據地向企業界說明:過去,洛克希德公司、全美五大鋼鐵公司和華盛頓地鐵公司都曾先后取得過政府擔保的銀行貸款,總額高達4097億美元之巨。而克萊斯勒公司請政府出面擔保僅10億美元貸款,卻遭到非議,原因何在?
接著,艾柯卡又向輿論界大聲疾呼:挽救克萊斯勒公司,便是維護美國的自由企業制度,保護市場競爭。北美只有三家大汽車公司,一旦克萊斯勒公司破產垮臺,整個北美市場就將被通用和福特兩家公司瓜分壟斷,這樣一來,美國所引以為傲的自由競爭精神豈不就蕩然無存了嗎?
對政府,艾柯卡則不卑不亢,提出了言辭溫和而骨子里卻很強硬的警告。他先是熱心地替政府算了一筆賬:若是克萊斯勒公司現在破產,那么,將有60萬工人失業。僅破產的第一年,政府就必須為此支付27億美元的失業保險金和其他社會福利開銷。然后,他彬彬有禮地向當時正為財政出現巨額赤字著急的美國政府發問:“您是愿意白白地支付27億美元呢?還是愿意僅僅出面擔個保,幫助克萊斯勒公司向銀行貸款10億美元呢?”
對國會議員們,艾柯卡的工作更是做得滴水不漏。他為每個國會議員開出一張詳細的清單,上面列有該議員所在選區內所有同克萊斯勒公司有經濟往來的代銷商、供應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如果克萊斯勒公司倒閉將在其選區內產生什么經濟后果的分析報告。這樣做的目的,是在暗示這些國會議員:若是你投票反對政府為克萊斯勒公司擔保貸款,那么,你所在選區內就將有若干與克萊斯勒公司中有業務關系的選民因此而丟掉工作,而這些失業的選民對剝奪他們工作機會的國會議員必然反感,試問,你的議員席位還會穩固嗎?
艾柯卡這種“分兵合進、各個擊破”的戰術,最終收到了奇效:企業界、輿論界的反對派偃旗息鼓;國會那些原先激烈反對政府擔保的聲音也銷聲匿跡。艾柯卡不動聲色地化干戈為玉帛,爭取到了社會上各個方面的支持,終于將他所需要的10億美元貨款順利拿到手了。
靠著這筆來之不易的貸款,克萊斯勒公司一舉開發出了數輛新型轎車。從1982年起,克萊斯勒公司就實現了扭虧為盈,翌年又賺取利潤9億美元,創造了該公司有史以來盈利最高的紀錄。克萊斯勒公司由此走上了再度發展的軌道,艾柯卡也一舉成名,成為美國婦孺皆知的風云人物。
艾柯卡在現有經驗行不通時,果斷地轉換思維方式,另辟蹊徑,挑戰規則,并有計劃、有步驟地鯨吞蠶食反對意見,從而開創了他的事業新局面。
執著未必值得贊賞,變通才是王道
執著或許在某些時候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應,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執著未必是件好事。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么?”
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師作什么?”
師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邪?”
師曰:“坐禪豈得作佛邪?”
后人常以“磨磚成鏡”,來比喻那些執著于無望事情的愚蠢行為。寒山禪師的有首偈中的前四句連用“蒸砂做飯”“臨渴掘井”兩個禪宗話頭和“磨磚成鏡”這一著名的禪門公案,都指出參禪若尋不得正確途徑,即便有執著精神,也必然是南轅北轍、一事無成。
神贊和尚原來在福州大中寺學習,后來外出參訪的時候遇見百丈禪師而開悟,隨后又回到了原來的寺院。他的師父問:“你出去這段時間,取得什么成就沒有?”神贊說“沒有”,還是照著以前的樣子服侍師父,做些雜役。
有一次師父洗澡,神贊給他搓背的時候說:“大好的一座佛殿,可惜其中的佛像不夠神圣。”見到師父回頭看他,神贊又說:“雖然佛像不神圣,可是卻能夠放光!”
又有一天師父正在看佛經,有一只蒼蠅一個勁兒地向紙窗上撞,試圖從那里飛出去。神贊看到這一幕,禁不住作偈一首:“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
他的師父放下手中佛經問道:“你外出參學期間到底遇到了什么高人,為什么你訪學前后的見解差別如此之大?”神贊只好承認:“承蒙百丈和尚指點有所領悟,現在我回來是要報答師父您的恩情。”
神贊見到師父為書籍文字所困,不好意思直接點明,只好借助蒼蠅的困境來指出師父的不足。文字語言都是一時一地的工具,事過境遷再執著于文字,就如同那只迷惑的蒼蠅一樣總是碰壁。
倘若一個人能夠放下心中的那份執著、擺脫心里的固執念頭,人生將會少許多煩惱、多些成功。相反,如果我們過于執著于那些本不該執著的事情,將會迷失更多的人生。
曾經有一對大學同學,他們彼此深戀著對方。后來卻因為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鬧翻了。畢業后他們天各一方,各自走過了一段坎坷的人生旅途。他們的婚姻都不太美滿,所以時時懷念年輕時的那段戀情。如今他們都老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又相聚了。
他問她:“那天晚上我來敲你的門,你為什么不開門?”
她說:“我在門后等你。”
“等我?等我干什么?”
“我要等你敲第十下才開門……可你只敲了九下就停下來了。”
這個女人為這事后悔不已。她后悔自己過于執拗,她完全可以在他敲九下的時候將門打開,或者在他離去時把他叫回來,這樣她已經很有面子了,為什么非要堅持等那第十下不可呢?這段遺憾僅緣于女人過于執著那多出來的一次敲門而已。其實,人生有很多無謂的錯過,有時是因為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人生苦短,韶華易逝。選定目標就要鍥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鏤”。但如果目標不合適,或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徒勞無功,還不如干脆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