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成為世界各國莘莘學子心目中的學術圣地,有著非常充分的理由。
至今已有7位美國總統畢業于哈佛大學,且多達40位教授榮獲諾貝爾獎,另有多達30位以上校友曾獲得
普利策新聞獎的榮譽,更不用說擁有超過數十家跨國公司的總裁。
哈佛當然如你我所知的培養了無數著名的學術創始人、文學家、思想家等。這里畢業的學生,在世界
各地的企業界都受到相當歡迎,校友均有其相當不錯的社會地位及權力,在財富方面也自然地十分雄厚。
因此每年哈佛大學所獲得的學術研究經費,均高達幾兆幾千億美元,由此可知,哈佛校友的經濟實力與人
際關系網的力量可見一斑。
為什么哈佛有這么多成功人士?
本書從八個方面分別闡述了由哈佛校訓引導出的哈佛理念、哈佛精神,如獨立思考、創新能力、擁有
夢想、反饋意識與社會責任等等。其中每個主題又分別以不同方面加以論述,在編寫上闡述以發生在哈佛
人身上真實、通俗的事例,重點說明其能輔助讀者達成夢想與目標的關鍵特質。
哈佛青春 成功特質 心靈勵志 氣質修煉 增長智慧 引導成功
哈佛,早已不是一所大學的名字,更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處世智慧。百年哈佛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夢,也
是夢想起步的地方,而它帶給世界的不僅是優秀的人才,還有更多值得借鑒的人生哲學。
前言 創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是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其前身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直到1780年才擴建為哈佛大學。
不需宣傳,全世界都知道哈佛是一所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一流高等學府,更是所有莘莘學子夢想中的知識殿堂。哈佛至今對美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科學與高等教育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稱為一股“哈佛勢力”也不為過。
提到哈佛,就不能不提其創下的輝煌記錄。如哈佛的畢業校友之中,已有8人先后成為美國總統,迄今涌現出超過40名諾貝爾獎得主及30名以上的普利策獎獲得者,還有許多杰出的學者、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外交官等。而即使是與其僅有些淵源的學生,在各自的領域闖出一片天地的成功者更是難以計數。
在此,并非是“神化”哈佛的神奇,而是如此驚人的紀錄實在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哈佛的教育理念究竟為何?為什么哈佛畢業的學生(甚至肄業者)多半都能取得成就?這單單只是因為他們有著高于常人的智商嗎?絕對不是。
哈佛大學部的學生約有6800 人,研究生11000 人,全職或兼職的教職員共有12000 人。每年,都有龐大數量的高中生們,把進哈佛大學當作人生進取的關鍵階梯而愿意刻苦學習、費盡心力地達到哈佛所要錄取的申請者必備的各項優勢。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也許是哈佛這塊金字招牌能帶給他一生的驕傲;也許是哈佛擁有世界一流
的師資,讓學子能與頂尖的教授對話、探討更高深的學術層次;也許是哈佛擁
有世界篩選出的精英學生,學子能與聰穎認真的同儕相互砥礪,讓自己更加優
秀;又或許是,哈佛擁有廣闊強大的校友網絡,只要你是哈佛學子的一員,那
么,你就能得到世世代代哈佛人所能給予的有力支持;或許,在哈佛能學到的
已經不僅僅只是“知識”,更有那些無形的哈佛精神。
答案當然不會只有這幾種,我們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來理解,如果要用一
句話概括哈佛的精神與理念,那么“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
與真理為友”就能一言以蔽之。
歷史長達370 年的哈佛大學首重傳統,認為傳統當中必包含著一代又一
代的智慧累積,若想直達知識與真理的最高殿堂,不繞遠路,就必須借鑒古
人的思想。因此哈佛以“希臘三賢”作為典范,期望哈佛學子更勤于學習、
理性思考、勇敢并堅定地為理想而努力。
所有的哈佛人并非一出生就注定將來能成為精英,即使是家境優渥、特別
予以栽培者,我們也能夠從其成長的歷程當中,發現多數出自哈佛的成功者所擁有的共通點都非常相似,無論是人格特質或是對于目標的進取心,通常抱持的都是既柔軟又強韌的態度。
多數的哈佛人除了IQ,其EQ指數(情緒商數)也相當高。他們多半具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有效轉化挫折為行動力,同時也非常了解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能計劃周詳地大膽做夢。他們不坐等機會,多半會選擇主動出擊去創造機會。此外,在競爭之中偏向謀求雙贏,在心志動搖時以真理作為指引,即便是成功之后也愿意回饋母校、造福社會,這些都值得我們仿效。
哈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了出更遠的視野,更高的志向。同時,他們深知,自身也得更努力才能達成目標;即使是具有成功素質如果無法有效發揮,始終不愿認真以待,那么也會徒然無功;必須付出“咬牙付出”的艱辛學習過程。
事實上,哈佛大學能夠培養出如此多不勝數的頂尖人才,不僅僅在于其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更在于其在承載了長久歷史之下,已沉淀、淬煉出了哈佛智慧。在長期與卓越的教授及優秀的同儕互相砥礪與思考碰撞之后,得到的便是脫胎換骨,使學子的思想進入更高的境界,無論是學術,還是自我心態。
幾百年來,哈佛大學在風雨中引領著美國在政治、經濟、法律、科學等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前導者。
哈佛,早已不只是一所大學的名字,更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處世智慧。
百年哈佛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夢,是年輕人夢想起步的地方,而它帶給世界的不
僅是優秀人才,還有更多值得借鑒的人生哲學。
本書闡述了哈佛人的人格特質、習慣、夢想與機遇等各個關鍵理念,同時
詮釋了哈佛的精髓,觸及了人性中最質樸的情感,并挖掘出其中的哲理。沒有
冗長無謂、類教科書的說教,只有與人分享真實故事中的哈佛力量。
此外,本書內容通俗易懂,相信能為讀者朋友們帶來愉快的閱讀體
驗。透過本書,愿讀者朋友們能感受并汲取到有益于啟發人生的哈佛百
年智慧。
林均偉
臺灣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現任勞工就業職能訓練教育資深講師。專注于企業管理咨詢、職場
教育、組織發展與精英人才管理、服務與團隊整合的相關訓練工作。近年來,經常受邀至各社區大學開班
授課。
目錄
前言 001
Chapter 1
聰明非成功要件,EQ決定人生高度
哈佛,要的不只是成績 002
聰明并非是成功的要件 006
EQ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011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017
比爾·蓋茨,下一個未來潛力 023
人生贏家:好名聲就是好財富 029
Chapter 2
所有的天才,都是放對了地方
認識自己,比追求目標更重要 034
即使哈佛畢業,仍須自己努力 038
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044
天才或白癡,只是放對或放錯了地方 049
自信,哈佛人的成功秘訣 055
接納與學習比你優秀的人 060
Chapter 3
貪心地做夢,并歡迎挫折的到來
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068
挫折,始終是成功的推手 074
換個心態,思路開闊 082
正向心理:幸福的秘方 089
哈佛裸奔的背后秘密 094
哈佛的夢想家,設下目標不放棄 100
Chapter 4
人格特質,造就哈佛人的成就
哈佛人的中心思想:真理 110
高EQ 造就哈佛人的成就 115
誠信,尊重,堅持原則 122
哈佛人的領袖特質是什么? 127
抓住機會不如創造機會 134
將所有壓力轉為無限的動力 139
Chapter 5
積聚人脈,把握成功
溝通從聆聽開始是基本 146
將自己劃為他人的“自己人” 150
讓人脈成長,就能更快成功 155
團結共識,累積更多人脈 160
有特色,做自己最堅實的依靠 166
胸懷越寬廣,走的路也越長 171
Chapter 6
大膽行動,抓住成功的機會
行動為你改變了際遇 178
膽大心細,才能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183
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188
為目標提前準備,勇于挑戰 192
選對方向努力,就成功了一半 199
掌握主導權,才能出奇制勝 205
Chapter 7
競爭與雙贏,是馳騁社會的法寶
哈佛的傳統與創新 210
競爭意識,哈佛成功的動力 214
面對敵手,是一門學問 219
“心機”也是馳騁社會的手段 224
在平凡之中找出不平凡的價值 230
精英也需有合作雙贏的意識 234
Chapter 8
回饋社會,幸福之源
為什么畢業自哈佛的富翁最多? 240
從自身優勢創造財富 247
別被金錢的貪欲奴役 253
財富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260
哈佛教授看待工作的三種境界 264
心懷感恩,回饋社會 272
聰明并非是成功的要件
聰明人一定會成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例子:悲劇性的天才人物,威
廉·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19 世紀末在紐約出生。他擁有極高的數學
天賦和語言天賦,其智商估計達250 至300,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值。
席德斯在6 個月時,就學會了26 個字母;1.5 歲能看紐約時報;3 歲時他
開始對高等數學感興趣;4 歲時已精通法文;8 歲時他從高中畢業,已能流利地
使用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俄羅斯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和亞美尼
亞語。
9 歲在哈佛大學舉辦四維空間講座,因而很早就已出名。席德斯很可能是
人類有記錄以來的智力巔峰,但他與社會格格不入。成年后,他竭力避免接觸
數學,并透過各種化名進行寫作,據說他后來一共懂得200 種語言,并能在一
天之內學會一門外語,且能互相翻譯。晚年后,他的行為變得古怪,最終慢慢
淡出了公眾的視野,他毅然放棄學術,選擇了體力勞動,當了一名印刷廠工人并以收集車票為嗜好。46歲
時因腦中風死于波士頓一間租來的房間里。
盡管席德斯年幼時展現出神童的威力,成年之后,卻沒有取得常人期待的成就。雖令人惋惜,卻也是能夠
理解的事實。這也驗證了天才或神童不過是一個“過程”,階段性的成功并不能保證永遠的成功。
聰明,或許是成功的因素,但并不是成功的條件。
心態決定是否優秀
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是全世界懷夢的年輕人最向往的企業之一。一名叫做李健的中國學生,剛從上海交
通大學畢業,就躊躇滿志地前往微軟全球技術中心(Microsoft Technology Center,簡稱MTC)應征。他
經過了六輪激烈的面試,竟也一路過關斬將,但是,當他到了最后一關——總經理的面談時,卻失敗了。
李健在第一次遭拒后寫了一封信給總經理,詢問他進不了微軟的原因。在得知專業能力與知識還不夠扎實
之后,李健沒有放棄,他回去看了很多書,惡補了微軟需要的技術,接著,第二次來微軟面試,結果再一
次地被否決。總經理告訴他,雖然他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技術水準還是不夠。于是,李健再次回去補強
,第三次站到總經理的面前。
面試結束之后,還沒等對方宣布面試結果,李健就說:“總經理,其實今天的結果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經過這三次的面試,我徹底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也在過程中不自覺地加強了自己的挑戰精神
和學習的毅力。事實上,我已經得到了很多,謝謝您給我這些面試的機會。”
總經理被他感動了,當場宣布錄用了他。因為李健這樣屢敗屢戰的毅力以
及每次面試時都表現出的全力以赴,還有無止境的學習精神,都是公司最為看
重的。于是,李健如愿成了微軟的員工,一年后,晉升了經理。
為什么自己要這么執著,李健這么說:“這并不是因為微軟提供的薪資福
利很好,而是因為微軟的各方面都令人滿意。我只是想證明自己也有能力、配
得上成為微軟的員工。”
對于為什么會錄用李健成為微軟的員工,總經理這么認為:“我認為這種
勇于挑戰、屢敗屢戰的毅力正是微軟所需要的,所以最后我錄用了他。現在他
已經升為經理,成為了一名更加優秀的員工。”其實,李健只是微軟公司那段
時期曾經招募面試過的兩千名面試者之一。而微軟公司注重的是:選擇適合自
己企業文化的員工——極具創新精神,做事有熱情的人;另一種是有一定基礎,
通過不懈的努力可以迅速提升、經過企業熏陶,容易去塑造的人。
準確地說,微軟公司需要的不是最優秀的員工,而是最適合微軟的員
工。微軟對于人才的要求,非常強調一點:對于一名員工,你今后是否也愿
意和他共事。
成功要件之一:“給出價值”
聰明人在做任何事之前總是會比較一番,想著做了會得到怎樣的結果,不
做又會如何。但當這樣斤斤計較時,多數的機會早已不留情地溜走了。
有時被“利用”,才能表現出你的“有用”。
奧地利人葛朗華(Grunwald)是美國時代集團的一名總編,但是在他最初進入《時代》雜志時,還只是一
名送稿員。
1940年,葛朗華從希特勒統治下的祖國流亡到美國,經過一番艱辛的求職,在《時代》雜志的國外新聞部
找了一份送稿的工作。而每天葛朗華的職責就是將作家們的稿件印刷出來,然后送到另一棟大樓的國外新
聞編輯部。
葛朗華在送稿的過程中,并沒有像其他送稿員那樣馬不停蹄地奔走,而是每次都走得很慢,一邊走一邊替
文章插標題、編分章節等做一系列的工作。每次當他走到新聞編輯部時,他總能擬好一份比文章還要出色
的編輯建議。
葛朗華這樣做之后,幫助新聞編輯部的人員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出版進度也加快了。很快地,這引起
了主管的注意,并且開始提拔葛朗華。
為什么雜志的主管會提拔葛朗華?就是因為他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實質性的價值。
別怕被“利用”,怕的是你“沒用”。如此,你的被“利用”才能表現出你的“有用”價值。
培養才能,才能在社會銀行里生利息
日本被譽為“經營之神”的企業家松下幸之助(Matsushita Kounosuke)說:“才能在社會銀行里生利息
,將來能夠連本帶利的還給我們。”
就如同我們存錢一樣,當我們存的金額越多時,所能獲得的利息也就越多。
同樣地,你的才能越培養,越是增長;經驗越累積,越是豐富,等到社會銀行
分發利息的時候,或許你就會驚喜于如此可觀的收入,證明當初的決定是正確
無誤的。
來自哈佛的名人箴言
這個世界不會在乎你的自尊,這個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績,再去強
調自己的感受。
——前微軟董事長 比爾·蓋茨(William Henry G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