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文同志是一名殘疾革命軍人。1936年西安事變后,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參加革命,1937年在護送中央領導赴西安的途中,遭遇土匪伏擊,19歲的何炳文為保護周恩來副主席而負傷,之后截去左腿,成了二等甲級殘廢。但他身殘志不殘,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中,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一直戰斗在黃河之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他始終表現出了一個革命戰士、一個共產黨員高尚的情操,以鞠躬盡瘁的品格和精神,教育、影響和培養著他的孩子們。
他是一名不能公開身份的革命戰士,但他是新中國的開國功臣;他不是叱咤風云的將帥,但在共和國的旗幟上有他的風采。他樸實無華、真誠坦蕩、淡泊名利、清廉敬業,他以自己的言行詮釋著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踐行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中華精神。本書真實記錄了革命軍人何炳文同志一生艱苦奮斗、堅守信仰、無私奉獻的感人傳奇,點點滴滴見品格,絲絲縷縷都有情。
以女兒的視角講述父親的故事,入情入理,真實感人。
小故事講大道理,鮮活生動,視角獨特。
何麗,中共黨員。1941年出生在延安,1947年隨父母轉戰陜北。自80年代初,開始尋史傳承紅色歷史及文化的社會活動,完成幾十萬字文稿,網上發表數篇紅色文化傳承文章。
CONTENTS
前言深深的懷念
突然去世背負“自殺”罪名 001
奮斗七年骨灰安放八寶山 013
定論——女兒代專案組寫結論 019
地下黨引上人生之路 038
奉楊虎城之命到延安 046
在周恩來副主席身邊 052
老照片的故事 056
延安勞山負傷致殘 061
我差點被周恩來夫婦領養 070
毛主席和榮譽軍人學!076
榮!篮愕挠洃洝086
撤離延安,情難舍意難離 138
兩千里行軍 144
東渡黃河 151
《拭去塵埃的歲月:我的父親何炳文》:
我當時也是憂心萬分。每天天不亮就從家里出發去學校,或去府右街,心里總是亂糟糟的,不知道哪一天才是頭,不知道黨中央在干什么,不知道偉大舵手毛主席在干什么。國家現在怎么變成這個樣子了呢?每天看到的是周恩來總理疲憊的身影,聽到的是周總理苦口婆心對“反動派”的講話。
在那段時間里,從來不在我面前講周總理事情的父親,總是分外關心總理的情況。有一天晚上,他給我講了一段往事。
那是20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有大批從戰場上下來的負傷指戰員,在四川成立了榮譽殘廢軍人學校。他們當中的一些傷殘人,排練了很多鼓舞人心的好節目,于20世紀60年代初到北京來匯報演出,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和特別大的震動。父親雖沒去看過演出,但從報紙上知道了這個情況,非常感動。他說自己是殘疾人,特別能體會殘疾人創作這些節目所花費的代價。他很佩服這些傷殘的志愿軍戰士的毅力和革命精神。他也非常心疼這些殘疾兄弟姊妹。
1961年某月,突然有一天,總理辦公室有人打電話找他,說周總理提議,讓他去四川擔任榮譽殘廢軍人學校校長。那時,父親的身體不太好,傷殘腿的骨質增生和神經根炎折磨得他一天到晚幾乎沒有片刻的安穩。尤其是晚上,他幾乎常常拄著拐杖,在交通部門前的大街上大半夜不停地走來走去,而第二天,又照常上班。即使被迫在陸軍總院做完殘腿神經剝離手術之后,總的情況也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他沒有馬上表態。他主要怕勝任不了總理的點將。他覺得,要去就要像戰士上戰場一樣必須把工作做好,絕對不能辜負總理的信任。而出于現在身體的這個狀況,父親想告訴打電話的同志,請總理能否考慮別人。但是,父親沒有說出口。他也說不出口。他想,不知道總理遇到了多大的難處,才想到讓他去做這個工作。所以片刻之后,父親堅定地說:“沒問題!通知什么時間出發,我就什么時間走。”父親是個十分謹慎的人?偫磙k公室的這個電話講的這件事,交通部里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只對母親說過,組織要他去四川抗美援朝榮軍學校工作,讓母親幫助他準備去四川工作的東西。當時母親問他:“我們去不去?”父親說,他一個人去,可能會帶上通訊員小田成。
正當父親準備的時候,又接到他暫時不用去的通知。父親心里一驚,就在電話里說了一大堆,殘疾人做殘疾人的工作比較方便等理由。但最終父親沒有去成。這件事,使父親遺憾和懊悔了好幾年。因為他覺得自己對不起總理。在國家當時的形勢、經濟和人民生活都很困難的時期,總理這個大管家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啊。還有多少想不到的大事小事都要他操心。而自己卻在總理考慮需要自己的時候,身體不爭氣了,父親心里怎么不難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