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來自何方?
飛天為什么在佛國天宮飛舞?
飛天為什么有世俗之美?
飛天與天使有何不同?
飛天如何在敦煌落戶?
《解讀敦煌·飛翔的精靈》根據各個朝代的飛天形象,對敦煌石窟中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和元代飛天的繪制技法和藝術特點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敦煌研究普知型讀物,學術大咖奉獻給大眾讀者的傳世經典。敦煌的全方位呈現,再現千年文明。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研究的科研單位,也是保護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單位。
樊錦詩: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余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鄭汝中,敦煌研究院任研究員,從事古代音樂的樂器、曲譜等研究工作。與敦煌研究院莊壯先生共同主持仿制敦煌壁畫樂器研究課題,制成仿古樂器三十五種、六十余件,并通過專家鑒定和用于演奏。主要著作有《敦煌石窟全集•音樂畫卷》、《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論文有《敦煌壁畫樂器研究》、《敦煌壁畫樂伎》等。
前言
第一章 曼妙多姿的飛天
1.飛天來自何方? 19
2.有翅膀的人是飛天嗎? 22
3.新疆米蘭佛寺中有翅膀的歐洲人是飛天嗎? 28
4.為什么莊嚴肅穆的佛國世界有飛天漫天飛舞? 34
5.飛天如何落戶敦煌? 38
6.印度飛天如何變成中國飛天? 46
7.為什么稱飛天是敦煌石窟的形象大使? 52
8.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出現在哪里? 58
9.敦煌畫家如何創作曼妙多姿的飛天? 64
第二章 飛向遙遠的中原
萌發期:北涼、北魏、西魏 (公元421~556年)
1.為什么敦煌北涼飛天是動作僵硬的男性? 69
2.為什么說北魏飛天體態輕柔? 76
3.為什么北魏飛天刮起中原旋風? 80
4.為什么說西魏的東陽王元榮改變了敦煌飛天的形象? 86
5.為什么西魏的敦煌飛天是“三位一體”? 92
第三章 婀娜多姿的佛國飛天
創意期:北周、隋代(公元557~618年)
1.為什么北周和隋代的飛天登上敦煌藝術高峰? 97
2.為什么北周飛天轉換為婀娜多姿的情調? 104
3.為什么隋代飛天最具有藝術創意? 110
第四章 在天宮自由翱翔
鼎盛期:唐、五代(公元618~959年)
1.為什么大唐盛世造就了敦煌飛天的輝煌? 117
2.為什么唐代人物畫使敦煌飛天轉變為宮娥舞女? 124
3.唐代飛天如何再現世俗風情? 130
4.為什么中唐時期敦煌飛天的數量驟減? 136
5.晚唐、五代的飛天衰落了嗎? 141
第五章 消逝在天際的輕歌曼舞
衰落期:宋、西夏、元(公元960~1368年)
1.為什么宋朝宮廷畫院消弱了千里之外的敦煌飛天創作? 149
2.回鶻、西夏如何創作了具有少數民族風格飛天? 154
3.神秘的密教盛行飛天嗎? 159
附錄 敦煌大事記
主編寄語
眾所周知,中國的佛教與儒家和道教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中國佛教美術藝術與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佛教美術藝術應佛教需要而成長,應佛教發展而發展,對弘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思想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佛教美術藝術也是中國古代美術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中國古代美術的發展。
中國佛教美術留下了無數的遺跡、遺存和遺物,但歷史上諸多古剎名寺因戰火、天災、人禍而灰飛煙滅,寺廟建筑中的佛教藝術也隨之消失殆盡。唯開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雖歷經滄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商業貿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個民族文化的融匯之處,在敦煌適宜的土壤上,輝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藝術應運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紀中國佛教美術藝術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這處千年佛教圣地,由于歷史原因,公元16世紀以后,竟成為被歷史遺忘的角落,它的豐富內涵和珍貴價值長期鮮為人知。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發現的藏經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紀的文書、刺繡、絹畫、紙畫等文物5萬余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占90%以上,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和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還有古藏文、范文、回鶻文、粟特文、于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
藏經洞及其文物的發現,引起了學界的震驚,中外學者以藏經洞文獻研究為發端,開始關注敦煌莫高窟,從而引發了對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區石窟佛教藝術研究的熱潮。在這個敦煌研究的熱潮中,1944年,一個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的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誕生了。
六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離開了繁華的都市,來到了西部邊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創業。他們住土房、喝咸水、點油燈,嚴寒酷暑,大漠風沙,孤獨寂寞,磨滅不了他們心中神圣的追求,為了保護敦煌石窟,為了研究和解讀敦煌石窟藝術,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獻著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經過幾代敦煌學者對敦煌石窟長期深入細致的調查、整理、考證、研究,敦煌石窟壁畫的尊像畫(指大徹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菩薩,虔誠修行、以求自我解脫的弟子、威武勇猛、守護佛法的天王、力士,輕歌曼舞的伎樂飛天等等佛教眾神),釋迦牟尼故事畫(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生前救度眾生的種種善行故事,今生誕生宮廷、犬馬聲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眾生的傳奇故事)、經變畫(指隋唐時期中國藝術家根據大乘佛教經典創作繪制的大幅壁畫)、佛教東傳故事畫(指宣揚佛教東傳、佛法威力、佛跡靈驗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畫(指佛教接納的中原漢地流行的傳統神話和神怪形象)、供養人畫像(指為祈福禳災而出資開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屬的禮佛畫像)、圖案紋樣(指裝飾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畫的圖案紋樣)等七類專題性如同天書般的內容逐漸得以認識、揭示和解讀。
通過研究,學者們不僅解讀了作為敦煌石窟主體的佛教的題材內容、思想、教義及其演變發展,而且還揭示出壁畫表現的人間所沒有的佛教眾神和他們所居住的佛國世界,其素材無不取自于現實人間世界。揭開佛教教義的神秘面紗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名目繁多的佛國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們眼前的不只是虛幻的佛國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歷史,是一千年豐富多彩的古代社會生活,是一千年內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畫和彩塑藝術的發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譽為“佛教藝術寶庫”和“中世紀的百科全書”。今天,當歷史圖像資料已經成為鳳毛麟角的時候,通過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畫認識中國古代歷史和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讀敦煌”系列叢書,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資深專家和攝影師共同完成的一套內容詳備、體例新穎、面向廣大讀者的通俗讀物。本系列叢書具有三大優勢: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畫、彩塑以及出土文書的內容,體系浩大、內涵豐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資深專家組成的作者隊伍,將他們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藝術、社會三大類多專題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奧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資深攝影師拍攝的兩千副精美照片,向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
本叢書將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的杰出藝術成就和東方古代文化的輝煌,向全世界講述歷史留在敦煌的繁華和一個個悠遠的故事。
最好,我們通過出版“解讀敦煌”系列叢書,以紀念藏經洞發現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4周年。
樊錦詩
201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