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年選系列之一種。編選者從大量散文中淘出精華,分為“泛黃卻永不褪色”、“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就這么活著”、“虛無是有分量的”、“經典是內心的絕密文件”等五輯。輯名從各輯中的文章名提取,詩意而沉重。
那些不該被塵埃淹沒,但似乎已經淡忘的歷史被發掘出來,正是“泛黃卻永不褪色”,如《舊年的血淚》、《萬壽郵票背后的甲午風云》。
“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顧名思義,輯錄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今的鄉愁,除了背井離鄉的憂思,更多了對泥土的懷想,可以說,泥土正是人類廣義上的故鄉,而如今各式混凝土建筑,阻斷了通往故鄉之路。
“就這么活著”書寫各式人等,“虛無是有分量的”更注重內心的修持,歸根結底便是對人生,不管是他人或是自己的人生的思考。
“經典是內心的絕密文件”,為對經典作品、作家、歷史的解讀。
選本編選精當,體現2015年度散文的創作成果,讓讀者有學識或者精神境界上的提升。
“2015花城年選”由何建明、向繼東、謝有順、洪治綱、李曉虹、盧翎、王幅明、陳惠瓊、朱航滿、大衛、周所同等諸多名家編選,為您的海量閱讀擇優助力。叢書囊括小說、散文、雜文、隨筆、詩歌、報告文學、散文詩等9種年度精選圖書。
在微時代追尋散文的內在力量
(代序)
李曉虹
編選《中國散文年選》已經15年了。當15個選本擺在眼前時,還是感覺到了時間的份量。
和2001年第一個選本面世時不同,許多事情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世紀初年,基本還是紙媒時代,我和師弟兆勝在圖書館里靜坐多日,遍翻報刊雜志,希望不要漏掉精彩之作。而近幾年來,媒體革命帶來信息爆炸,博客、微博、微信相繼產生,到今天,傳播媒介的日新月異是把人們帶入一個全新的微時代,手機刷屏成為人們生活中和吃飯喝水一樣不可缺少的動作,圖片、視頻伴隨著各類文字撲面而來,空間在大尺度跳躍,時間在不停地轉換,頭腦被爆炸的信息形成的蘑菇云徹底籠罩。另一方面,個人也處在敞開的狀態里,人人都在發聲,圖文相配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上傳交流,等待點贊,其中的許多文字都可以稱之為廣義的“散文”。
面對信息爆炸,廣泛閱讀成為一種奢望。無論多么努力,能夠讀到的也只是信息汪洋中的九牛一毛。而已有的選擇標準也在經受考驗,本來就沒有多少文體內在規定性的散文越來越沒有了專業門檻,人人都寫,遍地開花,到哪里去尋找那些稱得上年度佳作的散文?
不能忽視微時代帶給人們的巨大沖擊。在閱讀書面文章的同時,我也像今天的大多數人一樣,進入了微信朋友圈,在多個不同類型的微信群里瀏覽。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讀到大量散文作品,并且非常注意那些被廣泛轉發的文章。進一步感受到,即使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由讀書到對著手機瀏覽,但那些有意思、有靈魂的作品今天仍舊能引起廣泛的關注。當它們通過紙媒發表之后,會引起關注,繼而,在各種網站、微信公眾號廣泛傳播。或者,先在朋友圈里交流,得到認可之后,又被紙媒選中,發表出來。通過紙媒與新媒體,線上和線下,一些優秀作品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
我們常說,文學是在閱讀中完成,讀者是創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借助微信,借助朋友圈,直接看到人們的留言,感受到作品在讀者心中的感受,也有了考量作品的新的維度。而在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能在第一時間,聽到如此多的人對作品的率真評價。
在自己閱讀和對他人閱讀的關注中,我進一步確信,無論生活走到哪一步,人們所關注的根本東西其實沒有變。史鐵生曾經說:“寫作由之出發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難,寫作之終于的尋求,即靈魂最初的眺望”(《想念地壇》)。韓少功也曾說:“文學永遠像是一個回歸者,一個逆行者,一個反動者,總是把任何時代都變成同一時代,總是把我們的目光鎖定于一些永恒的主題:比如良知,比如同情,比如知識的公共交流”(《進步的回退》)。優秀的作家總是要面對人類的精神問題,有一種對于心靈的關切,對于現實的叩問,對于美的不懈求索。雖然我們常常感嘆瞬息萬變的生活會湮沒掉許多東西,但是那些優秀的作品在今天有可能被更多只手托起來,得到更廣泛的閱讀了。
作為一個年選編輯,不棄對紙媒的廣泛閱讀,同時借助新媒體,跳出個人的狹小視界,堅持尋求那些既有現實感又能傳達人類基本精神的文字,堅守文學永遠不變的領地。這一切,成為一種召喚,一種動力。
當2015年的散文佳作匯集成冊時,我還是深深地被如此多的真誠寫作所感動。每一篇好散文都是一個獨立而豐滿的存在,而當它們共同呈現在讀者面前時,或許會產生超越單篇作品的更大的心靈沖擊。
“泛黃卻永不褪色”是一組回憶性的文字。無論是對于抗日歷史的回憶反省,還是對于歷史人物的虛擬叩訪,抑或是從舊箋中翻揀出來的珍貴片斷,都在幽遠深長的敘述中,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過往的痛苦或者歡愉清晰地留下來,時間被賦予意義,并且向著未來敞開。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我首先被這個題目深深吸引。鄉愁是當下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的生活中,人們安放靈魂的清靜之地。但曾幾何時,我們丟了泥土,丟了故鄉的道路,丟了夜的黑,甚至丟了懷念鄉土的那一份真摯情意。無論來自城市還是鄉村,能夠供我們回味,并接納我們心靈的鄉土已經難以尋覓。只有帶著對春天的向往,去品味那些真正的思緒。
“就這么活著”是一種生活狀態。卑微者的艱難而又豐富的生活往往被寫作者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同情簡單化處理了。很少有人會用欣賞的眼光凝視他(她)們:那個把葫蘆絲吹到“幾乎可以開口說話”卻堅持只收一元錢的啞子,那個在垃圾箱里拾了80000萬元卻千方百計找到失主的拾荒者,那個站在地鐵里穿著工裝帶著安全帽生怕蹭到別人的姑娘……這些看似卑微的人在作者溫暖的凝視中顯示出人性的光彩。在另一些作品中,作者沉靜地觀察各色人物:剪紙師傅和他的剪紙帶著“時間的體溫”,神奇靈動;唱著小曲走過一個個村莊的石匠師傅對一個平原孩子珍重的愛和“我”對平原外的牽念,讓人動情;那個一直站在公用電話旁假裝打電話的女工,反反復復把電話拿下來又拿上去,那份想傳遞卻又永遠無法傳遞出去的思念或者牽掛,刺痛我們本已麻木的神經……
“虛無是有份量的”是對生活的感悟。一支在免稅店錯過的口紅,一匹在新疆草原上幸遇的駿馬,一些只有小小翅膀卻能飛越滄海的蝴蝶,一個曇花綻放時的提醒,一些貧窮但卻安然并快樂著的信徒的生活,一個想騎著狗去上學的孩子的夢想,還有那由鳥兒、風兒、銀發和夢幻般的燈光構成的上海的春夏秋冬……這一切共同呈現出實實在在的生活,“一些倔強的種子,植入內心,在瞬間蓬勃成長”,它們如此細小又如此宏大,如此散漫又如此意味深長。
“經典是內心的絕密文件”是一組與讀書、寫書相關的文字。當一個寫作者從經典作家那里學到的只是寫作技巧時,他的寫作可能只停留在大眾讀物的階段,而當洞察到經典對人心的“窺視”超越時間,超越國界,直達50年后的“我”的內心之時,才算找到了打開寫作之門的絕密鑰匙;一個人被另一個人的寫作所打動,不是由于作品所表現的波瀾壯闊的生活,而是作者“幾乎是用會計算賬似的呆板完成了敘述,而我讀到的卻是浮想聯翩似的豐富”;一群女作家走進一位女性研究者的視野,心靈的自由,表達的自由關乎成敗,當“自由能成為一種寫作習慣”,作品才能真正獨立而有穿透力。
在大變革的時代保持一些不變的追求,在物化的時代保持對精神的敬畏,在追求現實享樂的時代記住歷史,透過泛濫的鄉愁追問來路,對卑微者保持溫暖的關注,從細節出發感悟生活,在讀書中批判吸收獲得滋養……也許,這就是永遠不變的文學的力量。
李曉虹,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散文研究專著三部并撰寫散文研究論文多篇。獨編或合編散文選本數十種。
李曉虹序言 / 001
泛黃卻永不褪色
熊育群舊年的血淚/00
賀捷生陳莊: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0
程樹榛烽火歲月看大戲/0
喬忠延萬壽郵票上的甲午風云/0
王充閭一場虛擬的叩訪/0
陳啟文為了一次仰望/0
高瑋晨你已在遠方/0
韓少功落花時節讀舊箋(節選)/0
蘇煒豆青龍泉雙耳瓶/0
黃一龍那個自縛下地獄的人上天國了/0
葉永烈泛黃卻永不褪色/0
張越張潔——我們這個時代肝腸寸斷的表情/0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南帆泥土哪去了/0
郭文斌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0
王安憶建筑與鄉愁/0
弋舟站立在城市的地平線上/0
寧肯少年穿過七十年代的城/0
黑陶南街與時間/
詹文格故鄉祭/
朱鴻不能想的父親/
艾平呼倫貝爾的回響/
鮑爾吉?原野胡四臺的道路泥土芳香/
鐵揚亞細亞雞蛋/
李娟遙遠的向日葵地/
簡默找回消逝的春游/
畢星星另一種的鄉野/
姚鳳霄請還我們夜的黑/
就這么活著
王曉莉假裝打電話的人/
簡墨卑微者/
周曉楓手藝人的品德/
耿立鏨磨師傅/
寧新路芭蕉林里的戀人/
孔淑茵就這么活著/
鄭小瓊電子廠/
南子1967?舞臺/
裘山山八千里路云和月/
趙瑜分數/
于建嶸我是你的爸爸——寫給馬海伍牛/
朱零出紅其拉甫記/
朝潮生活在別處/
虛無是有分量的
六六那一支錯過的口紅/
饒毅做自己尊重的人/
鄭彥英聰明嘆/
張守仁我贊駿馬/
于堅曇花/
王月鵬虛無是有分量的/
趙麗宏上海的春夏秋冬/
徐則臣在信徒的國度/
林那北一只狗兩只狗/
小茶醫院style/
許淇氣息/
葉子文藝病/
鄒龍權像蝴蝶一樣生活/
吳曉波讓生命,享受美好/
經典是內心的絕密文件
東西經典是內心的絕密文件/
余華我的阿爾維德?法爾克式的生活/
劉慈欣《三體》英文版后記/
徐江與莫迪亞諾相遇的黃昏/
薛憶溈那個想長大成“書”的孩子/
張承志歌手和游擊隊員一樣/
張煒古人的友誼/
葛水平難得文人不正經/
張大威記憶魅影/
李木生墻是一面鏡子/
張亦輝數字/
張莉假如自由能成為一種寫作習慣/
葛云松請警惕人性中的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