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納是長篇小說巨匠,也是短篇小說家。此文集收錄的篇目均為福克納短篇小說中的杰出之作,代表了福克納短篇小說的文學風格和主要成就。無論在題材內容或手法技巧方面,福克納的短篇小說跟他的長篇小說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他大部分的短篇小說還是以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描述的還是那個王國的滄海桑田和世態人情,探討其中的家族、婦女、種族、階級等問題,表現“人類的內心沖突”。
1.在福克納的文學成就中,短篇小說占據半壁江山,與長篇小說共同成就了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的諾貝爾文學獎殊榮。
2.福克納的短篇小說是他長篇創作的源頭和基石,在藝術上一脈相承,在可讀性上,短篇小說優于長篇。
3.福克納研究和譯介專家李文俊、陶潔領銜翻譯,囊括黃梅、朱炯強、姚乃強等知名翻譯家譯作。
4.除收入福克納經典短篇《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燒馬棚》《夕陽》《調換位置》等外,還收入鮮見版本的《希望之樹》《黃銅怪物》等,此外還新增了《遍地黃金》《藝術之家》《賓夕法尼亞車站》等數篇初次翻譯出版的福克納短篇代表作。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生于密西西比州的新奧爾巴尼,20世紀美國非常有影響力的現代派小說家。他以小說見長,同時也是詩人和編劇家。他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主要作品有《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圣殿》《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等。一九四九年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目錄
序言
燒馬棚
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黃銅怪物
死里逃生
艾莉
那黃昏時分的太陽
伊萬吉林
公道
勝利
調換位置
賓夕法尼亞車站 (特別更正:本文譯者為張世耘)
藝術之家
遍地黃金
希望之樹
燒馬棚
治安官借了雜貨店在坐堂問案,雜貨店里有一股乳酪味。捧著帽子、蜷著身子坐在人頭濟濟的店堂后邊的孩子,覺得不但聞到一股乳酪味,還聞到了別的味兒。他坐在那里,看得見那一排排貨架上密密麻麻地擺滿了罐頭,看上去都是矮墩墩、結結實實、神定氣足的樣子,他暗暗認過罐頭上貼的招牌紙,可不是認招牌紙上的字,他半個大字也不識,他認的是那上面畫的鮮紅的辣子烤肉和銀白色的彎彎的魚。他不但聞到了乳酪味,而且肚子里覺得似乎還嗅到了罐頭肉的味兒,這兩股氣味不時一陣陣送來,卻總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于是便只剩下另一股老是縈回不散的味兒,不但有那么一股味兒,而且還有那么一種感覺,叫人感到有一點恐懼不安,而更多的則是傷心絕望,心口又跟從前一樣,覺得一腔熱血在往上直沖。他看不見治安官當作公案的那張桌子,爸爸和爸爸的仇人就在那桌跟前站著呢。(他就是在那種絕望的心情下暗暗地想:那可是我們的仇人,是我們的!不光是他的,也是我的!他是我的爸爸啊!)雖然看不見他們,卻聽得見他們說話,其實也只能說聽得見他們兩個人在說話,因為爸爸還沒有開過口。
“哈里斯先生,那你有什么證據呢?”
“我已經說過了。他的豬來吃我的玉米。第一次叫我逮住,我送還給了他。可他那個柵欄根本圈不住豬。我就對他說了,叫他防著點兒。第二次我把豬關在我的豬圈里。他來領回去的時候,我還送給他好大一捆鐵絲,讓他回去把豬圈好好修一修。第三次我只好把豬留了下來,代他喂養。我趕到他家里一看,我給他的鐵絲根本原封不動卷在筒子上,扔在院子里。我對他說,他只要付一塊錢飼養費,就可以把豬領回去。那天黃昏就有個黑鬼拿了一塊錢,來把豬領走了。那個黑鬼我從來沒有見過。他說:‘他要我關照你,說是木頭干草,一點就著。’我說:‘你說什么?’那黑鬼說:‘他要我關照你的就是這么一句話:木頭干草,一點就著。’當天夜里我的馬棚果然起了火。牲口是救了出來,可馬棚都燒光了。”
“那黑鬼在哪兒?你找到了他沒有?”
“那黑鬼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沒錯兒。我不知道他跑到哪兒去了。”
“這可不能算是證據。不能算證據,明白嗎?”
“把那孩子叫來問問好了。他知道的。”孩子起初也只當這是指他的哥哥,可是哈里斯馬上又接著說,“不是他。是小的一個。是那個孩子。”蜷縮在后邊的孩子,看見他和那桌子之間的人堆里立刻裂開一條道兒來,兩邊兩排鐵板的臉,道兒盡頭就是鬢發半白、戴著眼鏡的治安官,沒戴硬領,一副寒酸相,正在那里招手叫他。孩子矮小得跟他的年紀很不相稱,可也跟他父親一樣矮小而結實,打了補丁的褪色的工裝褲穿在他身上都還嫌小,一頭發根直豎的棕發蓬松稀亂,灰色的眼睛怒氣沖沖,好像雷雨前的狂風。他看見招手叫他,頓時覺得光禿禿的腳板下像是沒有了地板;他一步步走去時,那兩排一齊扭過頭來沖著他看的鐵板的臉分明似千斤重擔壓在他身上。他爸爸穿著體面的黑外套(不是為了出庭聽審,是為了搬家),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對他一眼也不瞅。那種要命的傷心絕望的感覺又梗在心頭了,他心想:他是要我撒謊呢,這個謊我不能不撒了。
治安官問了:“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低聲答道:“‘上校沙多里斯’·斯諾普斯。”
“啊?”治安官說,“大聲點說。‘上校沙多里斯’?在我們本地用沙多里斯上校的名字做名字的人,我想總不能不說實話吧?”孩子沒有吭聲,心里一個勁兒地想:仇人!仇人!眼睛里一時竟什么都看不見了,所以他沒有瞧見那治安官的神色其實倒很和藹,也沒有聽出治安官是以不高興的口氣問這個叫哈里斯的人的:“你要我問這個孩子?”不過這句話他倒是聽見了,隨后的幾秒鐘過得好慢,這擠滿了人的小店堂里除了緊張的悄聲呼吸以外,再沒有一絲聲息,他覺得就像抓住了一根葡萄藤的梢頭,像打秋千一樣往外一蕩,飛到了萬丈深澗的上空,就在蕩到這最高點時,地心似乎霎時失去了吸力,于是他就一直凌空掛在那里,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算了算了!”哈里斯暴跳如雷,氣勢洶洶地說道,“活見鬼!你打發他走吧。”于是孩子立刻覺得那流體般的時間又在他腳下飛快流去,那乳酪味和罐頭肉味,那恐懼和絕望,那由來已久的熱血上涌的苦惱,又都紛至沓來,在一片紛紜之中還傳來了人聲:
“這個案子就這樣了結了。我雖然不能判你的罪,斯諾普斯,但是我可以給你提個勸告。你還是離開本地,以后不要再來了。”
爸爸第一次開了口,聲音冰冷而刺耳,平平板板,沒有一點輕重:“我是要搬走了。老實說有的地方我也真不想住下去,盡碰到些……”接下去的話真下流得無法落筆,不過這話卻不是沖著哪一個說的。
“這就好。”治安官說,“天黑以前就趕著你的大車走吧。現在宣布,本案不予受理。”
爸爸轉過身來,于是孩子就跟著那硬邦邦的黑外套走去。爸爸雖然是個精悍個子,走路卻不太靈便,那是因為三十年前偷了匹馬逃跑時,腳后跟上吃過南軍糾察隊的一顆槍彈。一轉眼他的面前突然變成了兩個背影,原來他哥哥不知從哪兒的人堆里鉆了出來,哥哥也只有爸爸那么高,可體格要粗壯些,成天嚼那嚼不完的煙葉。他們走過了那兩排面孔鐵板的人,出了店堂,穿過破落的前廊,跨下凹陷的臺階,迎面只見一些小狗和不大的孩子踩在那五月的松軟的塵土里。正當他走過時,聽見有個聲音在悄悄地罵:
“燒馬棚的賊!”
他猛地轉過身去,可眼睛又看不清東西了;只覺得一團紅霧里有一張臉兒,好似月亮,卻比滿月還大,那臉兒的主人則比自己還要矮上一半,他就對準那張臉兒往紅霧里撲去,雖然腦袋撞了個嘴啃泥,卻覺得并沒有挨打,也并不害怕,就爬起來再縱身撲去,這次還是一拳也沒挨,也沒有嘗到血的滋味,等到再一骨碌爬起來,只見那個孩子已經沒命地逃跑了,他拔起腿來追了上去,可是爸爸的手卻一把把他拉了回來,那刺耳的冰冷的聲音在他頭頂上說:“去,到大車上去。”
大車停在大路對面一片刺槐和桑樹叢中。他那兩個腰圓身粗的姐姐都是一副假日打扮,媽媽和姨媽則身著花布衣,頭戴遮陽帽,她們早已都上了大車,坐在家具雜物堆中。連孩子都記得,他們先后已經搬過十多次家了,搬來搬去就只剩下這些可憐巴巴的東西——舊爐子、破床破椅、嵌貝殼的時鐘,那鐘還是媽媽當年的嫁妝呢,也記不得從哪年哪月哪日起,就停在兩點十四分左右,再也不走了。媽媽這會兒正在淌眼淚,一瞧見孩子,趕緊用袖子抹了下臉,就要爬下車去。爸爸卻叫住了她:“上去!”
“他弄破啦。我得去打點水,給他洗一洗……”
爸爸卻還是說:“回車上去!”孩子爬過后擋板,也上了車。爸爸爬到趕車的座兒上,在哥哥身邊坐了下來,拿起去皮的柳條,朝瘦騾身上猛抽了兩下,不過這倒不是他心里有火,甚至也不是存心要折磨折磨牲畜。這脾氣,正仿佛多少年以后他的后代在開動汽車之前總要先讓引擎拼命打上一陣空轉一樣,他總是一手揮鞭,一手勒住牲口。大車往前趕去,那個雜貨店,還有那一大堆人板著面孔默默看著,都給丟在后頭了,一會兒路拐了個彎,這些就全瞧不見了。孩子心想:永遠看不見了。他這該滿意了吧,他可不是已經……想到這里他馬上打住了,下面的話他對自己都不敢說出口。媽媽的手按在他肩頭上了。
“痛嗎?”媽媽問。
“不,”他說,“不痛。甭管我。”
“看血都結塊了,你干嗎不早點擦一擦呢?”
“等今兒晚上好好洗一洗吧,”他說,“甭管我了,放心好啦。”
大車只顧往前趕。他不知道他們要上哪兒去。他們從來沒人知道,誰也從來不問,因為大車走上一兩天、兩三天,總會來到個什么地方,總有一所這樣那樣的房子等著他們。大概爸爸事先已經安排好了,要換個農莊種一茬莊稼,所以這才……想到這里他又不得不打住了。爸爸總來這一套。不過,只要事情有一半以上的把握,爸爸干起事來就潑辣而有主見,甚至還頗有些魄力。這是很能使陌生人動心的,仿佛他們見了潛藏在他胸中的這股兇悍的猛勁,倒不覺得很可靠,而是覺得,這個人死死認定自己干的事絕錯不了,誰只要跟他利益一致,準也可以得到些好處似的。
當夜他們露宿在一個小林子里,那是一片櫟樹和山毛櫸,旁邊有一道清泉。夜里還是很冷,他們就生了堆火擋擋寒氣,正好附近有一道柵欄,就偷了一根橫條,劈成幾段當柴燒——火堆不大,堆得很利落,簡直有點小家子氣,總之,那手法相當精明;爸爸的一貫作風就是只燒這樣的小火堆,哪怕在滴水成冰的天氣里也是這樣。到年紀大些以后,孩子也許就會注意到這一點,會想不透:火堆為什么不能燒得大一些?爸爸這個人,不僅親眼見過打仗的破壞靡費,而且血液里天生有一種愛慷他人之慨的揮霍無度的本性,為什么眼前有東西可燒卻不燒個痛快呢?他也許還會進而想到有這么一個理由:在那四年工夫里美國南北戰爭自一八六一年四月爆發至一八六五年四月結束,歷時整整四年。北軍是藍色制服,南軍是灰色制服,下文所說“穿藍的”和“穿灰的”,即指此而言。,爸爸老是牽了一群群馬(爸爸稱之為繳獲的馬)藏在樹林里,見人就躲(不管是穿藍的還是穿灰的),那小家子氣的火堆就是他賴以度過漫漫長夜的活命果子。到年紀再大些以后,孩子也許就看出真正的原因來了:原來爸爸心底深處有那么個動力的源泉,最愛的是火的力量,正像有人愛刀槍火藥的力量一樣,爸爸認為只有靠火的力量才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不然強撐著這口氣也是白白地活著,因此對火應當尊重,用火也應當謹慎。
不過現在他還想不到這一層,他只覺得他從小到現在,看到的總是這么小家子氣的一堆火。他只管坐在火堆旁吃他的晚飯,爸爸來叫他時,他捧著個鐵盤子,已經迷迷糊糊快要睡著了,于是只好又跟著那直挺挺的背影,隨著那生硬而嚴峻的顛顛跛跛的步子,上了高坡,來到了灑滿星光的大路上,一扭頭,只見爸爸背對著星空,看不見臉兒,也辨不出厚薄——就是那么一個一抹黑的剪影,身穿鐵甲似的大禮服(分明不是他自己定做的),像白鐵皮剪成的人形兒一樣扁扁的、死板板的,連聲音也像白鐵皮一樣刺耳,像白鐵皮一樣沒有一點熱情:
“你打算當堂說了。你差一點就都對他說了。”孩子沒應聲。爸爸在他腦袋邊上打了一巴掌,打得很重,不過并沒有生氣的意思,正如在雜貨店門口他把那兩頭騾子抽了兩鞭一樣,也正如他為了要打死一只馬蠅,會隨手抄起一根棍子來往騾子身上打去一樣。爸爸接下去說的話,還是一點不激動,也一點沒冒火:“你快要長成個大人了。你得學著點兒。你得學會愛惜自己的血,要不你就會落得滴血不剩,無血可流。今兒早上那兩個人,還有堂上的那一幫人,你看有哪一個會愛惜你?你難道不知道,他們就巴不得找個機會來干我一下子,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搞不過我。懂嗎?”孩子在二十年以后倒是思量過這件事:“我那時要是說他們不過想搞清真相,主持公道,那準又得挨他的打。”不過當時他沒有說什么,也沒有哭。他就默默地站在那里。爸爸說了:“問你,懂嗎?”
“懂了。”他小聲說。爸爸于是就轉過臉去。
“回去睡吧。明天我們就可以到了。”
第二天果然就到了。過午不久,大車就停在一所沒有上過漆的雙開間小屋前,孩子今年十歲,十年來大車在這種模樣的小屋前就先后停過了十多回,這回也還跟以前的那十多次一樣,是媽媽和姨媽下了車,把東西搬下車來,兩個姐姐、爸爸和哥哥都一動不動。
“這屋子只怕連豬也住不得呢。”一個姐姐說。
“怎么住不得呢,你住著就喜歡了,包你不想再走了。”爸爸說,“別盡在椅子里坐著啦,快幫你媽搬東西去。”
兩個姐姐都是胖大個兒,奇笨如牛,爬下車來時,滿身的廉價絲帶飄拂成一片;一個從亂糟糟的車肚子里掏出一盞破提燈來,另一個則抽出了一把舊掃帚。爸爸把韁繩交給大兒子,不大靈便地從車頭上爬了下來。“等他們卸完了,你就把牲口牽到馬棚里去喂一喂。”說完他喊了一聲,孩子起初以為那還是沖著哥哥說的呢,“跟我來。”
“叫我嗎?”孩子說。
“對,叫你!”爸爸說。
“阿伯納!”媽媽這是喊爸爸。爸爸停了腳步,回過頭去——那火性十足的日漸花白的濃眉下,筆直地射出兩道嚴厲的目光。
“從明天起人家就要做我八個月的主子了,我想我總得先去找他說句話。”
他們又返身順著大路走去。要是在一個星期以前——應該說要是就在昨晚以前——孩子一定會問帶他上哪兒去,可是現在他就不問了。在昨晚以前爸爸不是沒有打過他,可是以前從來沒有打了他還要說明道理的;那一巴掌,那一巴掌以后的沉靜而蠻橫的話聲,仿佛至今還在耳邊回響,給他的唯一啟示就是人小不濟事。他這點年紀實在無足輕重,索性再輕一些倒也可以遵命飛離人世,可偏偏飛又飛不起,說重又不重,不能在人世牢牢地站定腳跟,更談不上起而反抗,去扭轉人世間事情的發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