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 第八卷:漢武的帝國》:漢帝國成立初始,百廢待興。呂后權傾朝野,外戚紛起,釀成諸呂之亂。文景二帝為國家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恢復生產。一切都已鋪墊好,只等漢武帝登上舞臺。
他銳意進取,使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空前強大。政治上,他加強皇權,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文化上,他采取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之成為后世兩千年主流思想;軍事上,他擊敗匈奴宿敵,使得漢帝國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經濟上,他聽取桑弘羊建議,鹽鐵官營,大大充實國庫實力。在他的經營下,漢帝國傲視東方。
學者易中天,顛覆傳統史學著作的寫作方法,以優美詩意的語言、獨特創新的全球視角,將用五年時間寫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先秦),第二部《第一帝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第三部《隋唐宋元》,第四部《明清》,第五部《近現代》,現已出版前十五卷。
跟隨《易中天中華史》,我們將進行一場歷史尋根之旅,體驗夏的質樸、商的絢爛、周的儒雅、漢的強悍、唐的四海為家八方來朝,品味宋的纖細、元的空靈,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開諸多歷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嗎?先秦諸子都是誰?魏晉風度長什么樣?盛唐之音你聽見過嗎?當旅程結束時,我們或將明白:什么是中華根、中華夢、中華魂。
靠著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雷厲風行,漢武帝大刀闊斧地厲行改革,政治上加強集權,思想上獨尊儒術,經濟上鹽鐵官營,軍事上東征西討,從而變秦制為漢制,化夷狄為華夏,成功地完成了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型,為今后的中華帝國奠定了萬世基業。那么,在他的不世之功后面,有著怎樣的成功經驗和慘痛教訓?又將給我們留下什么遺產,引發哪些深思?了解漢武帝雄才偉略的一生,領略中華文明史華彩樂章,請閱讀《易中天中華史 第八卷:漢武的帝國》。 中華民族到了關鍵的時刻。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歷史。審視“世界文明中的中華文明”,找到“中華文明中的共同價值”,明白“未來世界中的責任擔當”,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華的位置。這就是《易中天中華史》的任務。至于結論,也許會有,也許沒有。但即便沒有,探尋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滿樂趣的事情,諸位難道沒有興趣嗎?
匈奴問題
匈奴是漢帝國的頭號外患。
這是一個北方的游牧民族。對于他們的來龍去脈,我們其實知之甚少,只知道其最高首領叫單于(單讀如纏),以下為左賢王和右賢王,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王,統治著東至朝鮮半島,西至西域各國的遼闊疆域。
匈奴的崛起是在中國楚漢戰爭期間。當時的單于叫冒頓(讀如莫毒),據說意思是“開始”。因此,也有史學家認為“冒頓單于”的稱號,是抄襲了秦始皇。
不過冒頓單于的態度,卻一點不像抄襲者。漢惠帝時期,他居然寫信給呂后說:陛下守寡,孤王喪偶,你我都很孤獨,何不兩好合一好,互通有無?
這哪里是求婚,分明是羞辱。
呂后大怒,召集陳平、樊噲、季布商量對策。
樊噲說:臣愿請兵十萬,橫行匈奴中。
呂后問季布的意見。
季布說:樊噲的腦袋可以砍下來!當年高皇帝將兵三十二萬,被匈奴困在平城。樊噲身為上將軍,其實并不能解圍,至今遭人恥笑。現在又來夸海口,拍馬屁罷了!
呂后無奈,只好咽下這口氣。
這口氣一忍就是六十年。何況匈奴既無誠信意識,又無契約精神。盡管從劉邦開始,漢皇帝曾多次將公主嫁給單于,和親卻并未換來和平。游牧騎射的匈奴人只崇尚武力征服,毫不在乎對方是不是老丈人。
漢武帝決定開戰。
從此,他送往匈奴的便不再是公主、絲綢和錢糧,而是衛青、霍去病的集團軍。
集團軍的組建是漢帝國戰略戰術的大調整,其特點是一個大兵團包括好幾個獨立作戰單位,各由一名英勇善戰的將軍統領。統率全軍的最高司令官多由外戚擔任,比如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利,東漢的竇憲。
這就比以前的單兵作戰有力得多,因為可以深入敵后打殲滅戰。匈奴主力,是所謂控弦之士三十萬。然而武帝用兵之初十年間,斬虜敵軍就達二十萬。
同樣,這樣的軍團也往往配置豪華。比如元朔六年(前123)的衛青兵團,下屬就有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后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讀如居),均為一時之選,堪稱精兵強將。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兵強馬壯,就能長驅直入。
元狩四年(前119),也就是漢武帝全面推行經濟體制改革那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以騎兵五萬為先鋒,步兵數十萬為后盾,大規模出征。此戰,衛青兵團出塞一千多里,至窴顏山(窴讀如田,今蒙古國都蘭哈拉山);霍去病兵團出塞二千多里,封狼居胥(今蒙古國肯特山),把大漢的旗幟高高插在了匈奴的腹地。
從此,大漠以南再無匈奴的王庭。
實際上此前匈奴已受重創。元狩二年(前121),新任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塞,進五王國,過焉支山(在河西走廊),殺折蘭王,斬廬侯王,擒渾邪王子,又一口氣攻到祁連山,逼得渾邪王和休屠王向大漢投降。
投降也有曲折。當時漢武帝恐怕匈奴詐降,命令霍去病前往迎接。霍去病來到營前,發現果然有渾邪王部下不愿投降。于是他當機立斷,馳入營中與渾邪王相見,斬殺逃亡者八千人。然后安排渾邪王先行一步,自己慢慢收編降卒進京,得眾數萬,號稱十萬。
金日?,就是這時來到長安的。
后來成為托孤大臣的金日?,這時卻是戰俘。他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休屠王與渾邪王合謀降漢,事到臨頭卻又后悔,結果被渾邪王所殺。金日?和他的母親、弟弟都被帶到長安,入宮為奴,當時他十四歲。
有一天,漢武帝來看馬。
馬是金日?等人養的,又肥又大。金日?自己則身長八尺二寸(約一米八六以上),容貌端莊,漢武帝看了滿心歡喜。問明來歷后,馬上任命他為馬監,加官侍中,跟當年對待衛青、霍去病一樣。
又一位奴仆脫穎而出,盡管他的出身是王子。
更重要的是,這位王子或奴仆是匈奴人。漢武帝卻不但沒有歧視,反倒青睞有加。沒錯,他是跟匈奴打了幾十年仗,但那是為了國家安全,不是要消滅種族。
漢武帝是國家主義者,不是民族主義者。
匈奴最后是銷聲匿跡了,其中有一半原因是內亂。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單于王朝在曹操的時代終結,其后逐漸融入漢和其他民族。北匈奴則在東漢永元三年(91)戰敗后不知所終。有人認為,五世紀中葉橫行歐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便是北匈奴單于的后裔。
相反,漢帝國的版圖卻在擴張。原先被匈奴統治的西域臣服于漢,新增的行政區則設在了今內蒙古和甘肅境內。其中,置朔方、五原二郡是衛青的戰果,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是霍去病的功勞。
漢與匈奴的關系,大局已定。
但,這是無數生命、鮮血和金錢換來的。
的確,戰爭的勝利讓武帝和漢人揚眉吐氣,同時也讓人痛感勞民傷財。比如元朔六年那次戰役,單是獎勵將士的賞金就要二十多萬斤,被俘敵軍幾萬人也要賞賜,逼得大司農再次賣官,賣了黃金三十多萬斤。
兩年后,由于渾邪王來降,軍需、賞錢、招待費耗資總共一百多億。五年后,衛青和霍去病再伐匈奴,戰馬竟死了十多萬匹,賞錢則花了五十萬斤。
請問,漢帝國還有多少官可賣?
可惜,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雖一度停止,武帝的開邊事業卻一往無前:征朝鮮,通西域,平東甌,定兩越,征服西南夷,一如亞歷山大的席卷歐、亞、非。
漢武帝卻雄心未已。從天漢二年(前99)到征和三年(前90),他又三次派外戚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匈奴。結果,第一次李陵投降,第二次無功而返,第三次更是全軍覆沒,連李廣利自己也降了。
直到這時,漢武帝才算清醒過來。李廣利投降的第二年,漢武帝否定了在輪臺以東屯田的建議,下詔表示要調整對外政策,轉移工作重心,史稱“輪臺罪己”。
實際上這份詔書是不能叫做“罪己詔”的,所謂“深陳既往之悔”也只是史家的說法。漢武帝對自己的路線和政策,并沒有根本性的檢討和反省,更不會徹底否定和全面推翻。相反,兩年后他指定的顧命大臣,則不但有霍光、上官桀和金日,還有桑弘羊。
桑弘羊是漢武帝經濟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漢武帝政治路線的代表人。屯兵輪臺的建議,就是他提出來的。盡管這個建議被否決,卻不等于過去的方針都被否定。只不過,漢武帝的外交政策、軍事政策和經濟政策,都將面臨挑戰,桑弘羊則必須充當辯護人。
那么,桑弘羊又怎么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