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權的興起、均勢的幻滅、地區秩序的終結》是一本有關國際關系學的學術著作。全書緊密結合歷史與現實,以宏觀的視角,探討了當今國際秩序的由來、發展及走向。作者在書中對全球秩序演變的歷史進行了深度的剖析與梳理,指出了霸權、均勢和地區秩序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為讀者了解全球秩序“如何而來,又如何而去”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適讀人群 :關心地緣政治及國際關系的讀者
《霸權的興起、均勢的幻滅、地區秩序的終結》的目的就是通過分析海權、陸權的演變對于自己國家地位的塑造、對世界秩序的塑造、對霸權與均勢的關系的影響來揭示一個演變規律,大國爭霸導致地區秩序巨變,地區秩序巨變又導致全球化趨勢出現,全球化趨勢又使新興國家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在這上情況下,中國應當怎么發展和規劃戰略。
中國今天面臨的根本挑戰不是由弱到強,而是實力地位不斷變化時的身份重構,那么必定存在著歷史經驗和未來創意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回避的。英國在伊麗莎白時代,美國在孤立向國際轉變的時代,德國在俾斯麥時代,法國在黎塞留時代,俄羅斯在彼得大帝進代,各個大國之所以能完成角色轉變。無一不在自身歷史經驗和未來探索中獲取平衡的。
如何在角色轉變中塑造自己是中華民族當今首要課題。角色轉變期充滿著各種風險,否則世界風云也就不會這樣變幻了。法國,德國,俄羅斯這些國家能保持強盛,但紛紛在角色轉變中迷失,而釀成大錯,并非它們不成功,而是它們似乎不擅長角色轉變。
《霸權的興起、均勢的幻滅、地區秩序的終結》不是要對這個問題,予以解答,而是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新的更高高度、更寬宏的視野進行探索。因為當今的中國面臨著戰略變革:以前的弱小與貧窮令中國只能謀求適應國際社會秩序,那么現在站在一個關口了:“由適應國際社會秩序向推動轉變、甚至在局部地區謀求主導地位。”這是當今中國急需思考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到了必須考慮“自身變革與時代變革的關系”的關鍵時刻了。每次時代的大變革時期,所有的大國都會聚焦于如何利用時代變革來趨利避害,變革自己的同時,也成為時代變革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中國必須具備全球視野,明白現在的全球秩序“如何而來,又如何而去”,才能在命運的關口找到正確的思維與路徑。
竇國慶,男,1975年出生,博士,國防大學戰略學博士后。
出版著作
《大國突圍》、《大國轉型》等圖書。
目 錄
霸權的興起、均勢的幻滅和地區秩序的終結
前言一:世界秩序的邏輯----爭奪霸權與追求均勢
前言二:戰略智慧的焦點----時代變革與大國變革
第一章:海上霸權的興起對歐洲秩序的沖擊
第一節:英國的海上霸權與歐洲大陸由大一統向均勢的演變
一、霸權初創:埋下均勢的隱患
抑強助弱與終結兩強爭霸
路易十四的過度野心與英國的機遇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勝利后的隱患
二、從七年戰爭到美國獨立:勝利中的失敗
培養了更加強大的潛在敵人---普魯士
維護均勢難度增大
霸權體系中被掩蓋的脆弱:丟失北美
三、虛假的霸權頂峰----拿破侖戰爭
超越均勢的海上霸權
戰勝拿破侖和“幫助”拿破侖----民族主義的雙刃劍
歐洲大陸世仇的激化與秩序的復雜
四、歐洲協調
不可逆轉的英法新型關系
神圣同盟導致的尷尬
霸權困境的出現:克里米亞戰爭之后的失控
第二節:美國霸權的崛起對歐洲地區秩序的影響
一、孤立和中立
孤立主義的外衣---門羅主義
隱形的影響
中立地位的“滑落”
中立終結
二、構建新世界的初步受挫
遠見卓識的悲涼
回歸孤立主義后的是與非
意識形態狹窄造成幼稚的地緣政治思維
三、進入歐洲
歐洲第一
美英特殊關系
超越歷史與延續歷史的綜合體----北約
第三節:歷史上首次全球霸權的爭奪對歐洲的沖擊
一、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地緣政治斗爭的遺產
雅爾塔體系與全球秩序的基礎
馬歇爾計劃與西歐一體化
德國分裂與歐洲的分裂
二、誤解反而消融了敵意----遏制戰略成與敗
意識形態對立形成的誤解
互相拆臺的意外收獲
緩和后的歐洲崛起
三、超越歷史的偉大代價和歐洲的巨變
結局之前的僵局
偉人的消失
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磨合
人權外交
第二章:西方霸權對亞太秩序的沖擊
第一節:封貢體系的崩塌
一、中國的衰落
市場的開放和利益的一體
海防還是塞防
海權的沒落
二、日本的崛起
甲午戰爭
英日同盟
日俄戰爭的勝敗之變
稱霸遠東時的騎虎難下
三、門戶開放
初期失利
金元外交
最終成功
第二節:秩序重塑的混亂
一、海權:由混亂走向統一
美日相爭
美國主導
二、陸權:結局未定的爭奪
蘇聯和日本
新中國的出現
中蘇分裂
三、意識形態的“曇花一現”
朝鮮戰爭:意識形態斗爭的高潮
越南戰爭:地緣政治斗爭的序幕
中美蘇大三角----回歸現實主義
第三章:全球霸權興起對歐亞大陸秩序的塑造
第一節:腹地巨變后的霸權東進
一、北約東擴
二、大中亞
三、中東
第二節:構筑亞太的霸權基石
一、美國的貢獻與兩難
二、脆弱的基礎
三、危機中的機遇
第四章:霸權爭奪與超越的歷史及其啟示
第一節:鯊魚與猛虎----英德爭霸
一、英國的遲鈍
二、德國盲動的必然
三、脆弱的均勢根基
四、英德同盟的失敗
五、海軍競賽
六、為什么英德走向對抗?
均勢體系天然的脆弱性
處理國際戰略格局與自身利益之間關系的差異
盲動的民族主義和守舊的霸權思想
第二節:智慧與忍耐的完美結合----英美權力轉移
一、從提出門戶開放至終結英日同盟
二、從巴黎和會到道威斯計劃
三、從經濟危機的爆發至主導西歐
四、為什么英美權力能夠和平轉移?
五、美國對英國全球霸權的超越
霸權的通用原則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超越了單純的現實主義
離岸制衡與選擇性干預之間的平衡
維護國際體系就是維護霸權地位
霸權地位上的重塑軍隊
第三節:霸權的成敗和均勢的是非
第五章:中國的當代啟示
第一節:理論與經驗的啟示
一、馬漢與麥金德的比較
二、地理影響國家戰略(命運)的經驗
三、影響全球地緣政治的新因素: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地緣文化
第二節:海權與陸權博弈的新審視
一、透過海權戰勝陸權的表象
二、海權道德感背后的膽怯
三、瀕海大國的困境
四、新型海權與陸權的歷史延續
第三節:中國與歐亞秩序
一、歐亞秩序的起源與未來
二、歐亞大陸腹地
俄羅斯仍然舉足輕重
海陸一體趨勢明顯的東歐
假象叢生的中東
三、中國的平衡者角色
四、未來的地緣政治敏感點
全球地緣政治的新制高點:北極
日益重要的戰略支點:中東
外部安全的根基:中亞
附錄
版權頁
一、如何從歷史中駕馭未來?
很多人知道歷史是照耀未來的鏡子,但更多人容易忽略:歷史是一面多棱鏡。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側面,折射后的鏡像便成為他未來行動的指引。如何令自己成為未來的駕馭者而不是被駕馭者,取決于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避免被折射后的歷史誤導,將假象當作本質,狹隘地參照個體經驗的成敗。
俾斯麥領導德國縱橫捭闔時,熱血噴張而不失理性地說:“什么是歐洲?歐洲就是大國意志。”世界演變的確取決于大國。然而,當所有大國的成長之路相交叉時,為什么會出現隱藏于復雜表象后的歷史脈絡:西歐殖民大國地區爭霸-美蘇全球對抗-美國成為難以挑戰的全球霸權。
與此脈絡同樣清晰而并行不悖的是:歐洲和亞太各自獨立的地區秩序-大國全球劃分勢力范圍-美國崛起后冷戰的兩大陣營的各自發展-冷戰后全球化趨勢的加快。這兩條歷史脈絡的展開構成了多棱的鏡像。
霸權爭奪使各自孤立地區之間的邊界越來越弱,地區秩序走向全球秩序的不可逆轉的大潮,使每個固守個體成敗經驗的大國走向孤立與衰落,也使每個努力構建秩序的大國走向不斷超越歷史的高峰。
決定全球化未來的因素仍然存在于全球化的生成歷史中。爭霸大國固守個體經驗常常具有明顯且難以估測的興衰曲線,而努力構建秩序的大國雖然沒有大起大落,但總難逃墨守成規的懲罰。英國放棄光榮孤立和歐陸均勢安排時是霸權地位危及之時,最終被大國爭霸秩序的受益者--美國取而代之。昨天的美國,是超越當時個體經驗的秩序構建者,而今天的美國,是否會仍然在固守著當初取得成功的經驗嗎?未來的世界是否會出現一個超越歷史經驗而構建新秩序的新興大國嗎?中國在未來新秩序中應當獲得和將會獲得什么樣的角色?這些問題是我們當代所有有志于國家命運的人真正需要關注的。我們思考這些問題的目的不是形成權威性的答案,而是與這個多樣和開放的社會分享。
深刻的洞見不在于對具體歷史事件的事后諸葛亮,而在于對未來的啟示。從歷史的大潮中抽出主要脈絡是對歷史真正的尊敬。
如果戰略智慧只是培育實力和運用實力,那么大國的命運就不會有那么多起伏。世界風云也就沒有那么多色彩斑斕。
近一百年,歷史的推力是自西向東,由海向陸。那么未來的百年,歷史的推力會不會相反而行之?中國的變化會強化還是弱化這股力量?正如很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獨立國家依賴于西方思想形成民族主義的巨大力量一樣,今天的世界是人類歷史中最開放、最具活力的時代中,受益于全球化的國家或者其他力量,是否也會取代全球化的發起者呢?
二、歷史慣性的終結與大國角色
全球地緣政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總是一種“舊”秩序的循環,不斷在霸權與均勢之間交叉。“從18世紀晚期開始,每次戰爭之后,強國都會相互協調,努力重建體系,以使它們(或它們自以為可以)避免再次陷入戰爭,而且每一次都比前一次還要激進。”這樣的判斷似乎準確地反映了歐洲歷史的表象:強國數量越來越小,而戰敗者退出大國舞臺中心者又不斷增多。
海權的興起,剝奪了陸權的“大一統”,而陸權不斷挑戰海權導致霸主易位。在拿破侖戰爭結束后的地位被認為是人類力量的頂峰。然而,百年之后,美國的崛起,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替代英國后,海陸對抗的慣性依然存在。
歷史的慣性,總有終止的一天。支配全球地緣政治演變的根基,冷戰結束前是實力,而冷戰結束后,變成了受實力主導下的規則,這樣的變化過程才是真正的變化。
之前的霸權易主,和海陸對抗的具體對象的改變,不是真正的變化,因為它們從來沒有改變實力運作的規則,在不變的地緣根基上,誰能發號施令,誰成為拒絕者的身份位勢,框定了每一個大國。結束冷戰的超越性意義,不在于出現了美國霸權,而在于海陸兩大強權的對抗規則進入了歷史博物館。
盡管實力仍然支配著地緣政治形勢,但是實力受到國際規則、國際制度的約束越來越大。許多大國角色不自主地變化,如果角色沒有變化那么維護角色地位的方式也在變化。當前的中國,正處于國際角色變化的關口,如何從自身經驗中實現超越,將是最根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