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看清楚那頭大象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兒,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困惑。/《大象席地而坐》
上帝經常會讓你一無所有,再給你一點甜頭,這點甜頭就是在閉上眼睛的一瞬間,讓你錯覺擁有了很多東西。/《漫長地閉眼》
我們始終堅信荒原上的藏寶圖,能指引我們挖出黃金,走向黃金的大道,那個入口感人肺腑,低吟淺唱著通向云層的歌謠。/《大裂》
……
《大裂》書如其名,徹底是一本傷害之書。
15個中短篇小說,每篇小說都懷抱同樣一個任何人無從回避的問題:“我們還要活(被傷害)多久?”
如果說在這越來越壞的世界里,注定有一場殘忍的敗仗。那你打還是不打?
正如黃麗群為《大裂》所做的序言《暗室明眼人》中所說,“胡遷的小說集《大裂》里,每篇小說都懷抱同樣一個任何人無從回避的問題:‘我們還要活(被傷害)多久?’”作為格格不入的一代,現階段的社會和我們現在的生活總有一種莫名撕裂感,胡遷用爆裂的文字寫作,用層層意象鋪設出一條條離開“這里”的路,我們或許身處這里,可總要知道離開這里很遠的路在何處。
海報:
序1
暗室明眼人
黃麗群
說起來我跟胡遷有兩面之緣。2014年他來臺灣參加金馬電影學院,學程結業功課是改編一篇短篇小說,因其中有我的作品,便被主辦單位找去開了場兩小時的短會。
匆匆來去,印象里就是一群敏思閃爍的年輕人,我昏頭昏腦,瞎說一場,會后卻收到胡遷認真寫了 e-mail 過來討論,態度大方,應對有古典的節度。他回北京后,彼此也偶爾通信,某日他很客氣,先問能不能寄作品給我看,我答復了,才發過來。老實說我原先沒有什么預設,讀過卻著實吃驚:他似乎太沒有自信了,這是很好的小說,干凈,渾然天成。他對文字這古老介質的駕馭能力可謂天造地設,每個字是似有若無的纖維,每段句子是氣孔綿韌的密絲,分分寸寸,行若無事,在你意識到以前他已捻出漫長的線索,在你意識到以前嗖一下已被卷了進去。
他不像許多人克制不住以其為鞭的誘惑,也不要喧囂抽打讀者,制造浮夸的聲響與跡象;他沉默地纏縛,沉默地收斂,絲線一點一點絞緊了勒深了,心仿佛都要裂了。
但寫出這樣小說的作者,到底是那群均貌似明朗的學員里的哪一位呢?……兩年間我一直沒搞清楚,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因為這未免也太少根筋。
直到2016年他以中篇《大裂》得到臺灣的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首獎,因領獎再來臺灣,有機會請他喝個咖啡(飯則被小說家駱以軍搶去),才大概算認識了,是個從整體到細節都很清爽的年輕人,言語簡潔,帶冷澀的幽默感,眼光明澈宛如少年手心緊攢的彈珠。人不似其文。我一下子有點懵,無法理解他的寫作中為何會出現那樣極致的傷害性,就忍不住問了:“為什么你會寫這樣的小說啊……”
真是愚蠢的問題,這甚至是我自己作為寫作者最討厭遭遇(并往往顧左右而言他)的問題。但胡遷懇切回答。其實他本人的質地能夠說明很多:一個心靈如精密儀器的青年,多半會因人世各種避無可避的粗暴的碰撞,而時時震動,為了不被毀損,難免必須長久出力壓抑著位移,那壓抑的能量終要在他的寫作中,如棉花一般,雪白地爆綻了。書名“大裂”兩字或者是無意識的流露,卻也收束出胡遷作為一個創作者的內在風景,他的小說中每一抹淡到幾近透明的草灰蛇線都有繁復意象,語言平靜,一絲濫情自溺的贅肉都沒有,落在地上,望似滾珠,若去拈起,才發現是水銀,凝重荒暴能讓人從頭裂開到腳,剝掉了一身的皮。
胡遷學的是電影,他非常擅長利用人物的對話,及對話間不可見的細微波動,如牙科探針般挑出生活的疼痛神經。然而我以為影像訓練又不足夠解釋他短篇小說的魅力:這些作品的結構有時其實不太工整,但那當中的強烈能量讓技術問題的刮痕甚至不讓人感覺是瑕不掩瑜,而莫名顯得那歪斜是一種天經地義,理直氣壯了。
許多創作者,終其一生在追求這種無言中說動的境界,他羚羊掛角地恐怕自己也沒發現地輕易做到。這樣想想我都覺得真是挺可恨的。
也或許可以這么說:寫作一事之詭譎,雖存于文字,又不存于文字,更在如何魔術般介入現實中肉眼不可見的微妙間隙,胡遷帶著他松德哨子玻璃般至薄至清透的洞察,在這本小說中一次又一次演示著吹毛斷發的天分。《大裂》書如其名,徹底是本傷害之書,每篇小說都懷抱同樣一個任何人無從回避的問題:“我們還要活(被傷害)多久?”我可以想像它會被什么樣的讀者排斥,讓什么樣的人不安,我可以想像會有什么樣的人因在這其中求其安慰與修飾不可得,而感到不滿。也可以想像它是多么地不符合某種主流的時代氣氛與社會大義。
但我想好的創作者,本來也都是這樣的。生命如擁擠的暗室,他坐在當中,視線炯炯,眼中沒有蒙蔽,什么角落都看見,不怕痛地指出來,也不因此就佯裝或者自命是誰的一道光。至于救贖或出口,那是人人各自的承擔與碰撞,若主張創作者必須為此負起責任,就是一種貪小便宜。
我不敢妄言自己多么了解胡遷及其作品,但承他不棄,這兩年他陸續寫了什么,會發來給我看看,有時我們會在信中聊幾句,有時我工作焦頭爛額難以為繼,他也不介意。這當中的《大裂》《一縷煙》《荒路》《漫長地閉眼》等都是我反復再讀的秀異之作。然而令人比較困擾的恐怕在于,他的作品,不管放在哪一條脈絡下,哪一種已知的模板里,都顯得不易解釋,像塊在視野中任何位置都無法嵌合的拼圖。要描述為格格不入,當然沒什么不可以,但我以為,也有另一種說法,叫做頭角崢嶸。
序2
離隊少年
王小帥
在西寧的青年導演論壇上,胡遷的宣講引發了哄堂大笑和鼓勵的掌聲。事情是這樣的,主持人介紹完下一位宣講人后特意提了一下這位導演比較害羞,萬一中途有什么情況請大家諒解,然后胡遷就上臺了。大大的臉龐,頭頂著年輕人舍不得剪的厚重的長頭發,黑框眼鏡后面目光迷離,像是沒有睡醒。他的劇本項目起名“金羊毛”,來自于某個希臘神話傳說。他一開口就暴露了他在背稿,他的眼神對著前方的虛無背了開頭的一小段之后,眼睛突然看向臺下的聽眾,然后就頓住了,那一刻整個空氣也頓住了,大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什么都沒有發生,只是這個臺上的年輕人突然石化了,一動不動。等所有人反應過來已經十幾秒過去了,哄堂大笑就是在那一刻爆發的,隨即是理解和鼓勵的掌聲。后來問他當時發生了什么,他也說什么都沒發生,就是空白了。后來的宣講這個人嚴重跑題,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了漫無目的的描述希臘神話上,而且就這個希臘神話也沒有講清楚,并且接連又頓住了幾次。作為當時臺下的評委,我知道這次的所有獎項恐怕和這個年輕人無緣了。但奇怪的是,盡管如此,這個人給我留下的印象卻是所有宣講人中最深的。
看到“金羊毛”的完整劇本已經是半個月之后了,這回輪到我“頓住”了。整個故事和文字竟散發出一股迷人和離奇的氛圍,那種空氣中彌漫的失落和傷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經抖落了出來,完全和他在臺上絮絮叨叨的古希臘神話失之千里。不過,正是這樣的間離和反差倒是十分的契合了那天在臺上石化了的年輕人的氣質。我立刻約了他再次見面。不見不要緊,一見嚇一跳。除了相同的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同門背景之外,畢業沒幾年的他其實已經是一個作家了,中篇小說集“大裂”剛剛在臺灣出版,還拿了個什么獎。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的回答是因為當不了導演,無聊。他的控訴是這樣的,在學校的時候,因為拍了一個和他的文字氣質高度一致的短片之后被導師批評太藝術,讓他模仿韓國人那樣拍商業片,他照做了一個,混雜了黑色、動作、兇殺和懸疑,拍完的結果就是對自己的投降出離地憤怒起來,憤怒的結果就是把自己關起來,寫字。因為有了宣講那次的陰影,每次聽他說話都十分擔心他在某個時刻再次頓住,當然這樣的情況沒有再發生,盡管沒有再發生,但他時常的沉默和話語間的游離感還是讓人產生聯想,就像一個有著滿腹心事和幻想的孩子,因為沒有辦法像常人一樣表達自己而被人誤解,然后他就更深地回到自己的世界,讓人擔心的是,他有那個世界嗎?這樣的擔心很快就解除了。
解藥就是他的文字。像他的劇本一樣,讀胡遷的小說,其中的人物、行為、故事有一種天然的不確定和游離感,他的文字更是緊緊地契合著這個氣質,制造出讓人驚喜又沮喪,真實又荒誕的氛圍。這就是他的世界,一個文如其人的世界,一個時常會什么都沒有發生而頓住的世界,那個世界空白,游離。以他的年齡,能如此熟練的控制文字、句式和情緒的年輕寫者實不多見。然而年輕也是一把雙刃劍,刺向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容易暴露自己的軟肋,胡遷的年齡正好是這個時候。劍的一面是未被污染的想象力在年輕的血液里馳騁,荷爾蒙和精液的味道又濃又足,他的文字可以肆意揮霍它們,一切都可以原諒,一切也可以浪費,三天一個中篇就像一個年輕人夜夜勃起的生殖器,隨時都興致勃勃。劍的另一面也正像這只隨時都興致勃勃的生殖器,充滿了驕傲的生命力卻一時找不到格斗的對象,所以有時候他要自己解決它。胡遷擁有這兩面,從高中時候就開始的寫作練習讓他像一個離開了正常隊伍的少年,早早的進入了自己的象牙塔,他就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用掌握的文字宣泄著年輕人天然的憤怒和反叛,就像那只找不到對象的勃起的生殖器。我相信他,這個離隊少年。不苛求他馬上看到自己之外的風景,因為自己的風景還沒有描繪完。不知道是有幸還是不幸,那個不想聽導師話的導演系學生,至今沒有成為導演,卻儼然是一個作家了。以后的胡遷會是怎樣?一切,交給時間吧。
胡遷,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篇小說《大裂》,獲得臺灣第六屆世界華文電影小說獎首獎。
序/暗室明眼人/黃麗群
序/離隊少年/王小帥
一縷煙
大象席地而坐
漫長的閉眼
氣槍
張莫西去了沙漠
獵狗人
大裂
婚禮
鞋帶
靜寂
荒路
傾瀉直下
羊
約會
瑪麗悠悠
暗室明眼人
黃麗群
說起來我跟胡遷有兩面之緣。2014年他來臺灣參加金馬電影學院,學程結業功課是改編一篇短篇小說,因其中有我的作品,便被主辦單位找去開了場兩小時的短會。
匆匆來去,印象里就是一群敏思閃爍的年輕人,我昏頭昏腦,瞎說一場,會后卻收到胡遷認真寫了 e-mail 過來討論,態度大方,應對有古典的節度。他回北京后,彼此也偶爾通信,某日他很客氣,先問能不能寄作品給我看,我答復了,才發過來。老實說我原先沒有什么預設,讀過卻著實吃驚:他似乎太沒有自信了,這是很好的小說,干凈,渾然天成。他對文字這古老介質的駕馭能力可謂天造地設,每個字是似有若無的纖維,每段句子是氣孔綿韌的密絲,分分寸寸,行若無事,在你意識到以前他已捻出漫長的線索,在你意識到以前嗖一下已被卷了進去。
他不像許多人克制不住以其為鞭的誘惑,也不要喧囂抽打讀者,制造浮夸的聲響與跡象;他沉默地纏縛,沉默地收斂,絲線一點一點絞緊了勒深了,心仿佛都要裂了。
但寫出這樣小說的作者,到底是那群均貌似明朗的學員里的哪一位呢?……兩年間我一直沒搞清楚,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因為這未免也太少根筋。
直到2016年他以中篇《大裂》得到臺灣的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首獎,因領獎再來臺灣,有機會請他喝個咖啡(飯則被小說家駱以軍搶去),才大概算認識了,是個從整體到細節都很清爽的年輕人,言語簡潔,帶冷澀的幽默感,眼光明澈宛如少年手心緊攢的彈珠。人不似其文。我一下子有點懵,無法理解他的寫作中為何會出現那樣極致的傷害性,就忍不住問了:“為什么你會寫這樣的小說啊……”
真是愚蠢的問題,這甚至是我自己作為寫作者最討厭遭遇(并往往顧左右而言他)的問題。但胡遷懇切回答。其實他本人的質地能夠說明很多:一個心靈如精密儀器的青年,多半會因人世各種避無可避的粗暴的碰撞,而時時震動,為了不被毀損,難免必須長久出力壓抑著位移,那壓抑的能量終要在他的寫作中,如棉花一般,雪白地爆綻了。書名“大裂”兩字或者是無意識的流露,卻也收束出胡遷作為一個創作者的內在風景,他的小說中每一抹淡到幾近透明的草灰蛇線都有繁復意象,語言平靜,一絲濫情自溺的贅肉都沒有,落在地上,望似滾珠,若去拈起,才發現是水銀,凝重荒暴能讓人從頭裂開到腳,剝掉了一身的皮。
胡遷學的是電影,他非常擅長利用人物的對話,及對話間不可見的細微波動,如牙科探針般挑出生活的疼痛神經。然而我以為影像訓練又不足夠解釋他短篇小說的魅力:這些作品的結構有時其實不太工整,但那當中的強烈能量讓技術問題的刮痕甚至不讓人感覺是瑕不掩瑜,而莫名顯得那歪斜是一種天經地義,理直氣壯了。
許多創作者,終其一生在追求這種無言中說動的境界,他羚羊掛角地恐怕自己也沒發現地輕易做到。這樣想想我都覺得真是挺可恨的 。
也或許可以這么說:寫作一事之詭譎,雖存于文字,又不存于文字,更在如何魔術般介入現實中肉眼不可見的微妙間隙,胡遷帶著他松德哨子玻璃般至薄至清透的洞察,在這本小說中一次又一次演示著吹毛斷發的天分。《大裂》書如其名,徹底是本傷害之書,每篇小說都懷抱同樣一個任何人無從回避的問題:“我們還要活(被傷害)多久?”我可以想像它會被什么樣的讀者排斥,讓什么樣的人不安,我可以想像會有什么樣的人因在這其中求其安慰與修飾不可得,而感到不滿。也可以想像它是多么地不符合某種主流的時代氣氛與社會大義。
但我想好的創作者,本來也都是這樣的。生命如擁擠的暗室,他坐在當中,視線炯炯,眼中沒有蒙蔽,什么角落都看見,不怕痛地指出來,也不因此就佯裝或者自命是誰的一道光。至于救贖或出口,那是人人各自的承擔與碰撞,若主張創作者必須為此負起責任,就是一種貪小便宜。
我不敢妄言自己多么了解胡遷及其作品,但承他不棄,這兩年他陸續寫了什么,會發來給我看看,有時我們會在信中聊幾句,有時我工作焦頭爛額難以為繼,他也不介意。這當中的《大裂》《一縷煙》《荒路》《漫長地閉眼》等都是我反復再讀的秀異之作。然而令人比較困擾的恐怕在于,他的作品,不管放在哪一條脈絡下,哪一種已知的模板里,都顯得不易解釋,像塊在視野中任何位置都無法嵌合的拼圖。要描述為格格不入,當然沒什么不可以,但我以為,也有另一種說法,叫做頭角崢嶸。
離隊少年
王小帥
在西寧的青年導演論壇上,胡遷的宣講引發了哄堂大笑和鼓勵的掌聲。事情是這樣的,主持人介紹完下一位宣講人后特意提了一下這位導演比較害羞,萬一中途有什么情況請大家諒解,然后胡遷就上臺了。大大的臉龐,頭頂著年輕人舍不得剪的厚重的長頭發,黑框眼鏡后面目光迷離,像是沒有睡醒。他的劇本項目起名“金羊毛”,來自于某個希臘神話傳說。他一開口就暴露了他在背稿,他的眼神對著前方的虛無背了開頭的一小段之后,眼睛突然看向臺下的聽眾,然后就頓住了,那一刻整個空氣也頓住了,大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什么都沒有發生,只是這個臺上的年輕人突然石化了,一動不動。等所有人反應過來已經十幾秒過去了,哄堂大笑就是在那一刻爆發的,隨即是理解和鼓勵的掌聲。后來問他當時發生了什么,他也說什么都沒發生,就是空白了。后來的宣講這個人嚴重跑題,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了漫無目的的描述希臘神話上,而且就這個希臘神話也沒有講清楚,并且接連又頓住了幾次。作為當時臺下的評委,我知道這次的所有獎項恐怕和這個年輕人無緣了。但奇怪的是,盡管如此,這個人給我留下的印象卻是所有宣講人中最深的。
看到“金羊毛”的完整劇本已經是半個月之后了,這回輪到我“頓住”了。整個故事和文字竟散發出一股迷人和離奇的氛圍,那種空氣中彌漫的失落和傷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經抖落了出來,完全和他在臺上絮絮叨叨的古希臘神話失之千里。不過,正是這樣的間離和反差倒是十分的契合了那天在臺上石化了的年輕人的氣質。我立刻約了他再次見面。不見不要緊,一見嚇一跳。除了相同的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同門背景之外,畢業沒幾年的他其實已經是一個作家了,中篇小說集“大裂”剛剛在臺灣出版,還拿了個什么獎。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的回答是因為當不了導演,無聊。他的控訴是這樣的,在學校的時候,因為拍了一個和他的文字氣質高度一致的短片之后被導師批評太藝術,讓他模仿韓國人那樣拍商業片,他照做了一個,混雜了黑色、動作、兇殺和懸疑,拍完的結果就是對自己的投降出離地憤怒起來,憤怒的結果就是把自己關起來,寫字。因為有了宣講那次的陰影,每次聽他說話都十分擔心他在某個時刻再次頓住,當然這樣的情況沒有再發生,盡管沒有再發生,但他時常的沉默和話語間的游離感還是讓人產生聯想,就像一個有著滿腹心事和幻想的孩子,因為沒有辦法像常人一樣表達自己而被人誤解,然后他就更深地回到自己的世界,讓人擔心的是,他有那個世界嗎?這樣的擔心很快就解除了。
解藥就是他的文字。像他的劇本一樣,讀胡遷的小說,其中的人物、行為、故事有一種天然的不確定和游離感,他的文字更是緊緊地契合著這個氣質,制造出讓人驚喜又沮喪,真實又荒誕的氛圍。這就是他的世界,一個文如其人的世界,一個時常會什么都沒有發生而頓住的世界,那個世界空白,游離。以他的年齡,能如此熟練的控制文字、句式和情緒的年輕寫者實不多見。然而年輕也是一把雙刃劍,刺向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容易暴露自己的軟肋,胡遷的年齡正好是這個時候。劍的一面是未被污染的想象力在年輕的血液里馳騁,荷爾蒙和精液的味道又濃又足,他的文字可以肆意揮霍它們,一切都可以原諒,一切也可以浪費,三天一個中篇就像一個年輕人夜夜勃起的生殖器,隨時都興致勃勃。劍的另一面也正像這只隨時都興致勃勃的生殖器,充滿了驕傲的生命力卻一時找不到格斗的對象,所以有時候他要自己解決它。胡遷擁有這兩面,從高中時候就開始的寫作練習讓他像一個離開了正常隊伍的少年,早早的進入了自己的象牙塔,他就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用掌握的文字宣泄著年輕人天然的憤怒和反叛,就像那只找不到對象的勃起的生殖器。我相信他,這個離隊少年。不苛求他馬上看到自己之外的風景,因為自己的風景還沒有描繪完。不知道是有幸還是不幸,那個不想聽導師話的導演系學生,至今沒有成為導演,卻儼然是一個作家了。以后的胡遷會是怎樣?一切,交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