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統(tǒng)自孔子始就有強烈的社會秩序情結。方孝孺的政府改革方案、鄉(xiāng)村治理方案均是基于兩千多年以來人文傳統(tǒng)的內生性治理,是士人實現儒家理想、造福桑梓、遠離專制禍害的制度設計。其政府改革方案由于軍功集團的復辟而無從實行,而其鄉(xiāng)村治理方案則遠承宋代鄉(xiāng)村自治制度,開啟了明清乃至近代的鄉(xiāng)村自治制度,成為我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自治制度發(fā)展中的重要一環(huán)。
《明初行政體制改革的邏輯(從方孝孺與浙東學派的視角)》以案例研究的方法,通過分析方孝孺的殉難過程,認為方孝孺之死與其他壬午殉難者*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方孝孺是死于固守信念。筆者通過考證“是”字與“成仁取義”的內在聯系,來證實方孝孺早已堅定了誓死的信念。這是“讀書種子”的“圣人之心”在政治專制主義急劇上升時期激烈地批評時政、改造社會的結果。
張樹旺,2005年6月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兼行政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兼任廣東省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省決策咨詢智庫)研究員、中山大學中外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社會責任研究會會員、全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會會員,《公共管理學報》、《管理學報》特邀審稿人。主要從事領導學及中國化、基層社會治理研究。
導 言 方孝孺及其時代悲劇/1
一 “宋門鳳凰”與殉道“正學”/1
二 “讀書種子”與士風流弊/3
三 極端專制與一生苦心/13
第一章 方孝孺之死的思想史意蘊/17
第一節(jié) 殉難之因/17
一 殉難過程/17
二 特立的殉難之因/22
第二節(jié) 解讀方孝孺之死/26
一 “是”字的含義/26
二 “正學”氣象/32
三 圣人之心/40
第三節(jié) 士人心中的方孝孺/46
一 士人的盛譽/46
二 時命不偶/52
第四節(jié) 小結/53
第二章 “圣人之心”對現實政治的批判/55
第一節(jié) “圣人之法”對尚法政治的糾正/55
一 小引/55
二 明太祖尚法/57
三 方孝孺批判尚法政治/65
四 圣人之法/77
第二節(jié) “以道事君”與宰相的廢立/82
一 宰相與“以道事君”/82
二 明太祖廢相/88
三 方孝孺論立相/91
第三節(jié) 小結/98
第三章 “天”與“勢”對立中的君主論/99
第一節(jié) 方孝孺“君主思想”的歷程/99
一 改造君權思想時期/101
二 厘清君權的本質時期/105
三 試圖尋求士民自治時期/107
第二節(jié) “天”與“勢”:立君之根據/110
一 理氣對立中的立君根源/110
二 君:天意下的分工/113
三 方孝孺立君說的特色/119
第三節(jié) “民性”與“君職”/124
一 “民性”與“君職”/124
二 君職之虛化/129
第四節(jié) 小結/136
第四章 方孝孺對“制約君權”的系統(tǒng)思考/138
第一節(jié) “小民力量”制約君權/138
一 君失職與小民反抗/138
二 天命與革命/143
三 湯武革命與君臣大義/147
第二節(jié) “正統(tǒng)思想”引領君權向善/151
一 正統(tǒng)之“正”/151
二 正統(tǒng)與變統(tǒng)/158
三 正統(tǒng)與革命/164
第三節(jié) 士民自治傾向/167
一 鄉(xiāng)族理論的來源/167
二 鄉(xiāng)族“養(yǎng)”與“教”的功能/170
三 鄉(xiāng)族理論的內容/172
第四節(jié) 小結/180
第五章 方孝孺對黃宗羲的影響/182
第一節(jié) 方孝孺與《明夷待訪錄》的親緣關系/182
一 對《明夷待訪錄》思想來源的討論/182
二 黃宗羲繼承方孝孺的可能性/184
三 黃宗羲在君主理念上的繼承/186
四 君臣關系、法律觀念上的相似/194
第二節(jié) 黃宗羲對君主問題的新解/205
第三節(jié) 小結/209
結 語 “從道與從君”的余響/211
參考文獻/219
文獻綜述/231
后 記/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