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收錄也果散文幾十篇。也果散文構思、行文和藝術感覺的傳達,領異標新,不同凡俗。其對文本語言與敘述形成高度自覺,表達獨特,具陌生化效果。敘述迂回曲折,擅于對現場細節深入捕捉。也果散文不動聲色地揭示生活本質,敘述的耐性,使之得以很大限度地潛入世界的底部和內心的深處,重現生活的事實和真相。
也果,山東臨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委員,臨沂市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散文集《釘在風中的釘子》《她們》《視線》,傳記《你是人間四月天:林徽因》。現任教于臨沂大學傳媒學院。
第一輯 視線
視線
傾斜的影子
大劇院
第二十三回線
車次表
五里堡
電影院
公共澡堂
樓道
異地
城市二題
節目單
細節
被黑色澆灌的夜晚
碎影
姿勢
兩個民工和一堵墻的遷移
殺魚
緩慢
落至河面的下午
第二輯 浮生記
浮生記
童年的玻璃和黃昏
那年夏天的午后
遮掩
縣城
游戲之間
一顆牙齒的紀念
尾隨
對面
位移
畢業照
時間的腳
與農時有關
與一場大風相遇
剩下的事情
蜘蛛之吻
聲音
第三輯 近距離
近距離
老酒店
艾香彌漫
濕地之光
老街
一個人
霽堂新墨
一味茶坊
瑯琊畫館記
俗人朱新建
水岸生活
盛夏的果實
蒙山印象
去湯頭
魯城的城
紀王崮:王的城
從厲家寨出發
夜宿沂山
《視線》:
從同一棟樓內閉緊了的一扇扇門上的確找不出區別,無論長短、色澤以及質地。門是木質的,但不是純木,而是叫做刨花板或者高密度板。表面刷了一層清漆,抑或就是貼了一層薄板,令顏色亮麗、手感爽滑。虛掩著的防盜門看起來還是有些虎視眈眈,鋁合金的材質透過涂抹在護欄上的銀粉,放射出整齊而堅硬的光。也有的個別住戶摘掉了原先的木門,安置了鐵板一樣的整體防盜門,沒了絲毫縫隙。臨行與歸家時,機警的鑰匙探人鎖孔兒攪動得“噼啪”作響,這個連貫清脆的聲音似乎加劇了門與墻體的密切。無論木門、鐵門,門上一律貼著倒置或端正的“福”。那個“福”笑著,所有門上的大大小小的“福”都是一種笑模樣。笑著的“福”不知不覺間就掩飾了貓眼兒的深邃。
站在門外,如果不仔細看,門上的貓眼兒真的難以發現。它藏得太隱蔽。就像黑夜里躲在暗處的那個柔軟機靈的影兒。黑暗中灼灼閃亮、始終保持警惕的是什么?貓兒眼。不是貓眼兒。后者的尾音“兒”根本沒機會落地,而是飄飄忽忽地蕩了起來。嵌進門內的貓眼兒與門渾然一體了。倘若對與門渾然一體的小物件真正有所體會,還必須換一換位置。
站在門內,貓腰,而后貓眼兒,如此便心領神會了其中的妙處。那個僅有小拇指甲般大小的孔洞就懸在門后。安裝的時候,肯定大致進行了一番測量。最終,目測的結果比照了靠近眼睛的位置確定下來。此刻,一縷細細長長的光線正活脫脫地從那個幽深處冷不丁跳將出來。說不清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希望自家的門不再嚴實得密不透風,怎么可能連輕盈的不露聲色的眼風也阻擋了呢。防盜門的防御是堅硬的,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感的。只是生硬的抵擋冷冰冰得像鐵,不能夠洞察秋毫。于是,門上就出現了一個洞,一個由內而外或由外及里開鑿的通道,像一只生動而隱匿的眼睛。
貓眼兒,又名門鏡。由門內伸出的孔洞在穿越門的厚度時,在最外面嵌上了兩面同樣大小的透鏡。此物的出現,使得門所承擔的責任有了目光的參與而變得更為可信。那雙被門完全掩飾了的眼睛——貓著的眼兒,借助了門的掩飾以及跟前唯一的通道,湊近,控制呼吸。目光因穿越孔洞而凝集、擴散,從而實現了洞察的種種可能。至于一次次被擬作了的貓,那對圓骨碌碌的眼睛警覺地在幽暗中發出燦爛的光。貓的形象一再成為效仿的楷模,自然而然地充滿了人間的智慧。視線由一個固定的方向源源不斷地散發,由里而外,透過設在門內的隱秘的觀測口。那個看起來通透的,可以照得進光線的窄小的通道只滿足單方面的探視。這樣的設置便和自家的門一道兒令視線變得愈來愈坦然。誰也料不到近在咫尺的距離會成為最大的障礙。而今,目光哪怕是明明已迫近了被觀察物,依然眼巴巴地無濟于事。兩片凸凹有質的鏡片,輕而易舉地篡改了視線的原有途徑。自此,那束隱匿起來的視線完成了對外界審慎、防御、戒備、瞭望的全過程。
一種蘊含了科技手段的光學原理的制作現身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得位于鏡子正反兩面的視線曲折、多變。當我再次想象貓眼兒的時候,眼前不再單單是那個出現在門上的細小的孔洞。貓眼兒,其實就是每個貼近貓眼兒的眼睛。我試過兩個人將眼睛瞄向同一通道的瞬間會出現的景象。那個在門前搖晃的人好像一下子被推出數米。似乎就為了鉆進這個小孔,才縮身變得如此之小。外面的人是看不見里面的——方才還是亮的,驀地出現了一團黑影兒,便知道是有人來了。
一天,門上掛著的福字漸漸滑落,垂下來的一角剛好擋住了那個通道。于是,一臉笑模樣的“福”被請進了家。門上就剩下了一只貓眼兒,黑洞洞的,有些孤單地立在那兒。
窗簾
“低垂下來的窗簾不經意地擋住了窗外射進來的一縷縷光線,就像我的睫毛以另外一種狀態存在時會順勢遮蓋了眼睛一樣。”這是自己一篇文字的開頭。如今,我早已看不見那個遠去的下午,它載著曾經停留在那個下午的人變成了一縷消逝的光線。而被記下來的這句話,我也只是暫時借用,窗簾如一枚果子從樹上被一只手摘取。
視線輕易地被吸引過來。那些垂掛在房間窗戶上的窗簾,占據了整整一面墻。于是,大塊大塊的顏色全都一個方向地傾倒在品質不一的布料上。鋪展,自如地鋪展,好像當真成了一塊畫板。其間,所有的紋理豐富、真切,仿佛那兒不是被織布機含著線頭慢條斯理扯出的經緯,而類似細膩光滑、豐盈彈性的肌膚。進一步借助工藝化的模仿,由印染所呈現的諸般景象愈加逼近了窗外的現實。偶爾被風吹得搖曳起來的窗簾晃動著,有了一種波浪般的整齊的舞姿。于是,那些漸漸彌散開來的色彩,或絢爛或淡雅或熱烈或寧靜,整齊地貼近了窗口,貼近了墻壁,成為屬于房間的不能回避的事物。
隱在窗簾后面的窗口或寬或窄,透明的有機玻璃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的態度與視線無礙。房間的獨立與封閉,盡管限制了部分活動,但也因為遠離公共視線而成就了一處處相對私密的空間。跟居于連接處的門堅實有力的警備和防御意識相比,洞開著的窗是開放的,抒情而明亮,帶來的是類似呼吸般的通暢。陽光、雨水、植物、機靈的鳥兒、形形色色的人。由此打開的一條條路線,度量著抵達外界的那些或長或短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