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尋訪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從今年年初開始,經新華社和軍委政治工作部批準,陸軍政治工作部、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與新華每日電訊聯合策劃啟動了“紅軍部隊新長征”大型主題報道活動。報道隊伍兵分四路,分赴各紅軍部隊進行全媒體嵌入式采訪挖掘,下班排、住連隊,挖掘到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那些永不消逝的紅軍番號
作為今天中國軍隊的“種子”部隊,當年經歷萬里征程保留下來的紅軍部隊可以說是黨所領導的革命武裝的精華和“家底”。80多年來,經歷多次改編調整,紅軍時期的部隊“火種”今天已經分散隸屬于人民武裝的多支力量。經過詳細摸底了解,最終確定了23支經過部門認定的紅軍部隊作為報道重點。
◎兩篇重量級序言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司令員李作成、政治委員劉雷為本書作序《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奮力推進強軍事業》。老一輩革命家謝覺哉夫人、百歲女紅軍王定國也欣然為本書作序《紅軍萬歲 長征萬歲》。
光輝的勝利,永恒的血脈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82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進行的萬里長征,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譜寫了中國革命事業的壯麗史詩,在我們黨、軍隊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征,對于人民軍隊,意味著壯烈的犧牲、輝煌的勝利和精神的崛起。
長征是人民軍隊勇于犧牲、敢于勝利的遠征。在總行程超過兩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武器簡陋的紅軍官兵始終處在數十倍于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斗在400場以上,平均每天急行軍50公里以上,平均三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即便如此,在毛澤東等同志的領導指揮下,紅軍將士還是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長征是人民軍隊鐵心向黨、信念不朽的遠征。紅軍踏上遠征之時,我們的黨和中華民族都“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始終面臨著兩種命運、兩條路線的抉擇和斗爭。紅軍雖遭受圍追堵截,多次身臨絕境,但始終高舉“救人民于水火、扶民族于即傾”的家國情懷。長征路上,一個戰士被凍死,戰友們掰開他緊握的一只手一看,里面是黨證和一塊作為黨費的銀圓——這樣的軍人、這樣的軍隊,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著中國共產黨人改天換地的理想。
那是我們這支軍隊神采飛揚的青春時光。長征路上,紅軍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斗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0歲,14歲至18歲的戰士至少占40%。年輕的紅軍官兵經常在數天未見一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然后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斗,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從30萬到3萬,平均每300米倒下一名將士,是這支軍隊在漫漫征途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一位作家說,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留下的是: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和無與倫比的勇敢。這些都是可以創造人間奇跡的精神。
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征,塑造了人民軍隊的性格、底蘊和氣質。經歷了萬水千山、艱難困苦淬煉鍛造的中國工農紅軍,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穿越歷史硝煙,最終成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