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研究先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開展診斷性教學研究,然后再以“課前、課中、課后”作為一個教學過程,多次跟進診斷,來進行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全校教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課題研究當中,并留下深深的足跡。隨著研究成果的出版,他們形成的診斷性教學策略和案例將可以為同伴所分享,可以與更多的兄弟學校教師交流。
升課堂教學效能提供了新思路。
如何針對性地開展個別化教學?
本書以持續跟進式的課前、課中、課后診斷性教學研究與實踐為基礎,總結了跟進式診斷性教學的經驗,并以一個個鮮活而生動的教學案例為提升課堂教學效能提供了新思路。
序一
因材施教是我們千年遵循的教學原則,今天“讀懂學生、以學定教”又成為一線教師追求的境界。然而,如何將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學定教的理念有效地落實到課堂、轉變為教師可以操作的方法,的確是個不易解決的難題。上海市靜安區威海路第三小學于2014年開展市級課題“以學生學習問題的精準診斷提升教學成效的案例研究”,其研究的思路和成果歸納為一線教師善學易懂的話語“診斷性教學”。他們以“診斷性教學”作為研究的核心,通過多次、反復對課前、課中、課后出現的學習問題開展跟進式診斷性教學,形成了相應的操作策略,獲得了大量鮮活的實踐案例,乃至形成了以學定教的學校文化。顯然,這樣的研究,有助于學校教師探索和豐富“以學定教”的方法與過程,有助于學校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有助于吸引廣大教師參與教學研究,在實踐中發現有效教與學的策略、技術與知識。這是一個全新而獨特的思路。
首先,診斷性教學貫徹于課前、課中、課后以及整個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只重視教學局部過程的診斷與評價傾向。
以往,我們的教學診斷還較多局限在課后的教學評價上,以求在下一節課中獲得教學補救,從而提高教學效能。而本研究從課前、課中、課后的三個教學環節入手,并對這三個教學環節進行多次跟進式教學診斷,從而使教學的教,始終圍繞學生的學展開,真正實現針對性教學。這樣既不浪費教學時間,又真正尊重學生,不僅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更知道學生的情感起點,通過多次診斷,使一個完整的立體的學生呈現在教師面前,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教案或改進教學,從而實現教學最優化。完美的教學就應該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因為細節有時可以決定教學的成敗,更可以避免盲人摸象的弊端。
其次,就教學方法而論,診斷性教學使“以學定教”的夢想真正變成現實,這是一個看似熟悉其實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我們常從文獻中看到“課后教學評價”、“課堂觀察”或“學情分析”等詞語,這表明人們已在關注和研究學生的學情,但實際上還是局限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環節。本研究的診斷性教學關注了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和整個過程,使診斷性教學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新概念和新方法。人們常說,實踐者往往是發現者,而威海路第三小學的研究團隊不僅是發現者,而且是創造者,他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多次跟進的課前、課中、課后的診斷性教學策略和方法,也為如何有效實現“以學定教”提供了新方法。最后,在“以學定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上,本研究作了開創性的探索,具有推廣性。
本研究雖然以有學習問題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但形成的診斷性教學方法可以創造性地應用于各類學生中,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廣性。從實踐過程看,已不再局限于經驗層面,它是系統性的學術成果,豐富了教學方法理論。
從本研究的成果中看到,各學科大量的實踐案例既具個性,又具典型性,貼近教學實際,使不同教師都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嘗試著去診斷自己的學生,讓因材施教的原則和以學定教的理想得以實現。威海路第三小學的研究團隊在這方面領先一步,精神可嘉,成果可賀。
作為一所有百年歷史的小學,敢于擔當,在不同歷史時期善于抓住熱點,切實解決課堂實際問題,無論為同行還是為后人,都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我祝賀本研究成果出版,也期待威海路第三小學在素質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張民選
于上海師范大學
2016年6月
羅杰,女,1975年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育管理學碩士,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靜安區威海路第三小學校長。曾獲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金愛心獎、靜安區先進生產工作者、靜安區師德先進個人、靜安區青年教育明星等榮譽和稱號,主持和參與多項市、區級課題研究,撰寫的多篇文章在各級刊物上發表并獲獎。
序一 1
序二 1
序三 1
前言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 4
第三節 研究思路 4
第四節 研究價值 5
第五節 研究的歷程與管理 8
第六節 研究的成效 13
第七節 相關思考 39
第八節 跟進式診斷性教學的實踐案例 43
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的個別診斷及其解決 43
精準診斷 善于激勵 有效輔導 60
——以三年級第一學期“年、月、日”為例
讓“零起點”的學生學會拼音 71
讓自然學科中實驗操作弱的學生找回自信 81
——以“磁鐵的性質”為例的個案診斷性教學研究
診斷性教學使“小胖墩”也能愛上體育 92
量身定制的方法使他也能“玩”電腦了 103
讓音樂知識技能弱的學生拾級而上 114
跟蹤輔導讓消極的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中閃光 123
——以四年級第一學期《“徐家匯”的由來》一課為例
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也能放聲歌唱 134
第二章 課前診斷性教學 148
第一節 課前診斷性教學的價值 148
第二節 課前診斷性教學策略 151
第三節 課前診斷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56
第四節 課前診斷性教學的案例 158
多途徑精準診斷,多思路教學構想 158
——以“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教學診斷為例
課前診斷不專心的成因,有效構建課中英語教學模式 163
“零起點”孩子的課前診斷與課中設想 167
課前提前診斷,課中有效構想 170
——以個別化備課“7 的乘法口訣”為例
課前診斷, 課中針對性教學 173
——以三年級第一學期“年、月、日”為例
課前以“四診法”精準診斷 175
——“2BM2U2 My Favourite Food”單詞教學案例
年段轉折期問題學生的課前診斷 180
課前診斷,助推進步 185
課前診斷了解學情 課中構想提高口語 187
精確診斷,改進學生的實驗能力 189
精準診斷、量身定制,提升國際象棋教學的有效性 191
在信息科技學科中開展課前診斷性教學 195
關注外來務工子弟學習問題,精心診斷課前問題 198
課前用心診斷,課中有效構想 200
——以個別化備課“前滾翻分腿起”為例
課前找準問題,課中個性化構想 202
第三章 課中診斷性教學 206
第一節 課中診斷性教學的價值 206
第二節 課中診斷性教學的策略 209
第三節 課中診斷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213
第四節 課中診斷性教學的案例 215
多角度課堂剖析,多思路課后構想 215
——以“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教學診斷”為例
課中觀察診斷,課后輔導設想 218
激發“零起點”學生的學習熱情,邊診斷邊教學 222
課中觀察診斷,課后跟進輔導 226
課中診斷,課后構想 229
——以“年、月、日”為例
課中診斷全方位,課后輔導新設想 234
——輔以“四診法”開展個別化單詞教學
以文啟人 以情動人 以美育人 240
——記年段轉折期學困生的課中診斷以及課后構想
課中觀察診斷,課后跟進輔導 244
——以“5 的乘法教學”診斷為例
課中診斷口語問題 課后構想改進方法 248
——以個別化備課《Supergirl’s Interview》為例
實施課前構想,再教學診斷并課后跟進輔導 253
課中觀察診斷,提高國際象棋教學的有效性 255
——以“消除保護子”為例
課中診斷雙策略,課后構想求創新 258
——以個性化《信息科技》課程為例
課中個性化教學,課后個別跟進輔導 263
——以“一位數乘整百數”教學為例
課中教學診斷 課后跟進輔導 266
——以三年級“前滾翻分腿起”教學為例
課中改善問題,課后跟進輔導 269
第四章 課后診斷性教學 273
第一節 課后診斷性教學的價值 273
第二節 課后診斷性教學的策略 277
第三節 課后診斷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281
第四節 課后診斷性教學的實踐案例 284
多層次課后輔導,新教學設計初探 284
——以“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教學診斷”為例
課后診斷,跟進輔導使學生專心學習,持之以恒 288
課后跟進,提升教學時效,增強學習信心 292
數學課后診斷,跟進輔導 297
課后診斷,不斷提高 300
——以“年、月、日”為例
課后個別化診斷,提高單詞識記能力 303
課后跟進輔導,促進人文關懷 308
——記年段轉折期學困生的課后跟進輔導
課后練習促提高 312
課后輔導再診斷 口語教學新構想 315
——以個別化備課《Supergirl》為例
設計針對性實驗,再引導 320
課后診斷,跟進輔導,提升國際象棋教學的有效性 322
課后輔導再診斷,拓展能力求提升 324
——以個性化《信息科技》課程為例
課后多方位跟進輔導 教學設計再構想 328
課后診斷,跟進輔導,提升體育教學對策的有效性 331
美術課個性化課后輔導,新教學設計構想 334
后記 339
第四節課中診斷性教學的案例
案例1:多角度課堂剖析,多思路課后構想
——以“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教學診斷”為例
一、背景
通過課前診斷,我對小宋同學在“除數是小數除法”學習上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判斷,發現其主要是基礎知識部分“商不變性質”的內容沒有學扎實,因此我為他設計了兩種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在課堂實踐中通過彌補小宋在“商不變性質”上的漏洞,幫助他打好學習“除數是小數除法”的根基。根據他的課堂表現和練習反饋等對他的接受情況和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若是教學情況未達到預期,則進行課后診斷的工作,可以嘗試利用其他手段再次進行教學,力求使得小宋在這方面的知識得到加強和提高。
二、課中邊教學邊診斷
通過多種途徑找到小宋在計算除法時候的核心問題之后,我決定采用課前診斷中的教學設計來進行課堂教學,直接快速地帶領他對“商不變性質”進行回憶和復習。上課是觀察學習情況的良機,也是進一步診斷的絕佳時機。通過觀察上課時候學生的表情、回答問題的情況和課堂練習反饋,可以對學生情況二次診斷。上課伊始我確立了課中對小宋進行診斷的重點,即關注小宋通過學習是否理解“商不變性質”,能否解決有關此課問題。圍繞這個診斷重點,我選擇了三條策略:第一,上課時候有針對性地對他進行提問;第二,積極關注他上課時候的精神狀態;第三,關注他的練習情況。
1.課堂觀察,及時鼓勵
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全班學生一起復習“商不變性質”并舉例。同學們紛紛舉手,舉出了不少例子:15÷5=150÷50;20÷4=40÷8;66÷6=33÷3……。聽了這么多同學的分享后,我就請小宋也試著舉個例子,他舉了個“0÷5=0÷50”的例子,有同學馬上表達了自己的質疑,有的說被除數沒變還是0,只是除數擴大了;有的說算式不能有0的,所以這個例子不對。我看到小宋此時很尷尬,有點緊張,馬上問道:“真的不對嗎?”這時豆豆站起來說:“這個式子是對的,0擴大或者縮小任何倍數都是0,所以不是沒變;另外不是式子里面不能有0,而是擴大或者縮小的倍數不能是0,這式子明顯是同時擴大了十倍。”小宋聽到豆豆的話輕松了下來。我接著說:“小宋不僅沒有錯,還給大家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商不變性質。”我在全班公開表揚他,讓小宋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隨后的整節課里,小宋學習精力集中,能夠認真去聽講,表現出了良好的上課狀態。在計算“除數是小數”的新授練習題時,小宋居然計算出了正確的結果。我走到他旁邊悄悄地對他豎了大拇指。在做練習部分0.0576÷5.4的題目時,有不少同學想當然以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必須要變成整數除以整數,利用商不變性質把它變成了576÷54000,但有的同學只是把除數變成整數0.576÷54。該怎么處理這種形式的除法題,學生普遍產生質疑。我請的兩名同學都沒有講清楚理由。這時小宋舉手了,我有些吃驚,就請他回答。他說:“只要把除數改成整數就可以了,因為如果位數再多的話,比如0.000576÷5.4=?那么將被除數變成整數后,由于除數很大,計算起來還是很麻煩。”真沒想到他的理由這么精準簡練,同學們都一下子明白了。
我深深感受到鼓勵對學生建立信心的幫助不容小覷,它對小宋產生的積極影響如此快速地在他的課堂學習中折射出來。
2.關注練習,發現缺陷
課堂練習環節,我在巡視的時候特意關注小宋。我看到他在理解了“商不變性質”之后,能夠準確地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改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去計算。但同時也發現他練習計算的結果仍然有錯誤,雖然并不多,但小宋很少去檢查。這一方面源于他的學習惰性,更主要的是他沒掌握習題檢查的方法和技巧。錯誤總是表現為商很明顯地偏大或者偏小,然而他卻沒能察覺。可見他在計算掌握上還不夠扎實。
基于課中診斷,我發現只要他真正地進入學習狀態,學習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根據他練習的反饋情況,我明確了對他的后續解決方案,讓他學會有方法地檢查,以及針對他的易錯題進行改錯練習,通過練習讓他學會正確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質疑能力、估算能力,培養他仔細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課后教學,初步設想
根據課堂的積極觀察和互動,我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目標,解決了小宋由于基礎知識“商不變性質”掌握不扎實而導致的學習小數除法的困難。在觀察練習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策略可以進一步提高他的計算能力。
1.估算:確定計算結果范圍,是檢查結果的良方
不僅是小宋同學存在這個問題,其實不少同學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就是計算的結果往往與實際相差甚遠,卻不自知。因此提高或者說訓練估算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可以讓小宋學會加減乘除各種運算估算的基本方法,以講義的形式去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
其實,學會估算的方法只是提高計算效率的第一步,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在平時的計算中去運用這一知識去提高自己的正確率,養成計算復雜的題時先估算,然后再著手計算的習慣。
2.改錯:從錯誤中學習,提高反思能力
在日常的學生練習或者作業中,計算錯誤各式各樣,有的是因為粗心,有的是因為不理解,有的是因為抄錯題目等。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可以去幫助像小宋一樣的學生去更好地把握“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因此,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讓小宋直接去參與作業批改,先將他的作業進行面批,當場分析得失,然后訂正,接著給他其他學生的作業,讓他做小老師進行批改和評價,在批改完成后向老師匯報作業情況,主要的問題有哪幾類,指出他們的錯誤,并說說他們為什么犯這樣的錯誤,加深小宋對該知識的認識。另一種操作起來可能更容易高效一些,就是直接把批改好的作業給小宋看,讓他說出錯誤在哪里,并選擇其中的一些為他們改正。總之,利用改錯的方法去訓練小宋的思維,可加深他對知識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