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與社會:淺析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是沒有價值判斷的,它不告訴你這個結構 是好還是不好,它只告訴你如果每個人都選擇自己認為的*優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當然了,如果我們主觀上給納什均衡本身加一個價值判斷的話,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我要講明一點,可能有好的納什均衡,也可能有不好的納什均衡,什么叫好的納什均衡?什么叫不好的納什均衡?依賴于我們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傳統的經濟學里,我們會用社會福利函數,或者帕累托效率標準來衡量,如果這個制度達不到帕累托均衡,我們說這是不好的,達到了就是好的。
從量化歷史看風險博弈與文明變遷
風險具體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管理風險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說套話,但并不真正理解,我們以前常說,可以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自然會走向文明。那么,人類走向文明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凱恩斯經濟學及其批判
我們把宏觀政策看成是保增長的靈丹妙藥,這是對凱恩斯的極大誤解,凱恩斯根本就沒談經濟增長問題。經濟增長靠什么?前面已經說過,單純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積累的經濟增長是無法持續的,因為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勞動力的邊際收益也是遞減的,只有依靠技術水平的提高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
反思通縮恐懼論
作為一個新興的轉型大國,中國世紀之交應對通縮實踐提供了合理應對宏觀經濟領域通縮壓力的重要經驗案例。中國政府實施結構改革與宏觀穩定的組合政策應對通縮,不僅實施一系列擴大內需舉措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而且著力推進國企改革、入世開放等一系列結構改革舉措。在化解周期失衡矛盾的同時成功提升經濟潛在供給增長率,為 21 世紀初年開放經濟強勁增長奠定了基礎。
新結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第三波思潮
一個發展中國家按照這樣發展,開始的時候,技術產業都在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之內,在技術升級、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有很多所謂的后發優勢,可以把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作為借鑒,作為技術產業升級的來源。它的風險和成本比發達國家自主發明技術成本低多了,所以技術升級可以比發達國家快。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跟投資環境,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快速發展的道路選擇。
成立于2012年的人文經濟學會,現在已經進入第六個年頭了。
本會成立的初衷,就是面向普通大眾傳播普及經濟學知識。這項工作的意義,從小的方面講,就是我一群有幸接觸到經濟學的同仁朋友,覺得經濟學是一門有趣的科學,我們從學習經濟學中獲得了不少的樂趣,于是希望能和更多的朋友分享。這就像當你吃到一個好吃的蘋果或梨子時,也會忍不住向朋友推薦一樣。
從大一點的方面來講,是我們認為學習經濟學有助于人們建立科學理性的思維,讓人們真正知道自己的利益在什么地方,知道什么樣的經濟政策才真正是利國利民的。我們認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總是要受到民意影響的,而社會中會有怎樣的思潮和民意,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經濟觀念。
比如說,最低工資法、反壟斷法、新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良好的愿望,是為了討好民意,但實踐無數次證明,良好的愿望,不一定能帶來良好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事先知道,什么樣的經濟政策才是對我們社會和個人有好處的。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辨識這些政策的效果的時候,不良政策的出臺就會大為減少。
事實上,人文經濟學會所要做的工作,也正是無數經濟學人一直以來就在做的工作,國內有許多優秀的經濟學人,他們一直都在面向大眾作一些經濟學普及的工作,讓許多經濟學門外漢都可以感受經濟學的魅力,享受經濟學的樂趣。我們學會,不過是在向前輩學習,同時希望能激發更多人來一起傳播經濟學罷了。
為了更好地傳播經濟學,我們從2015年開始,每一兩個月舉行一期《人文經濟講座》。這系列講座,在北京深受歡迎,這因為每次講座的主講嘉賓,都是我們國內鼎鼎大名的經濟學者,他們不僅是有名的學者,還是優秀、資深的經濟學教育工作者。
而現在擺在您面前的這本書,就是這系列講座的部分內容結集。這本文集收錄了林毅夫、張維迎、許小年、盧鋒、陳志武五位學者的演講實錄。在未來,我們希望能繼續舉辦人文經濟講座,并將更多演講內容結集出版,與更多有興趣學習和了解經濟學的朋友分享。
借此機會,我們更要向一直以來支持人文經濟學會諸項工作的讀者朋友,為人文經濟學會的維持發展而捐資出力的企業家,為人文經濟學會寫文章、作報告的經濟學者,致以誠摯的謝意。希望我們未來的工作能做得更好,讓更多的人一起來學習經濟學,享受經濟學。
張維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教授。
陳志武,華人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
許小年,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曾任職美林證券亞太高級經濟學家,世界銀行顧問。
林毅夫,現任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
盧鋒,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博弈與社會:淺析納什均衡 1
從量化歷史看風險博弈與文明變遷 49
凱恩斯經濟學及其批判 95
如何看待我國目前的通縮壓力 121
新結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第三波思潮 185
陳志武 從量化歷史看風險博弈與文明變遷
風險具體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管理風險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說套話,但并不真正理解,我們以前常說,可以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自然會走向文明。那么,人類走向文明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02 // 風險的含義與文明變遷
下面,我想具體來講我關心的風險事件到底是哪些,具體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因為最近的中國股市狀況,大家對風險更感興趣了。在我的印象中,從20 世紀80 年代一直到現在,不同的領導人總是談到要管理好、控制好風險,美國也這樣。談了這么多,風險具體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管理風險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說套話,但并不真正理解。我們以前常說,可以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自然會走向文明,那么,人類走向文明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有一位來自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收集了不同的歷史學者做的方方面面的工作,發現原始社會十萬人里一年有近800人死于兇殺暴力,到1200 年的歐洲社會,這個數字下降到了100 人。此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到21 世紀,這個比例減少到了十萬分之一,也就是平均每十萬個人里只有一個人會死于兇殺暴力。也就是說,過去800 年的時間里,歐洲社會中人因暴力死亡的概率下降到了百分之一,這是人類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我們現在已經不必擔心在家里、在辦公室、在馬路上莫名其妙地被人打死,人類的文明化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死于暴力的概率越來越低,搶劫越來越少,因搶劫帶來的兇殺也越來越少。我在講這些數據時,希望大家能自然地想到一個問題:人類到底做了什么,使文明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暴力傾向越來越低了?這個現象的背后肯定是人類有很多舉措,使不同人、不同群體、不同國家之間能有效地協調利益糾紛,不至于一有糾紛就想用暴力解決,通過打死對方來讓自己獲利。
2010 年發生了一件大家可能沒有太關注的事:4 個來自中國的公司在巴西和澳大利亞買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地,大概花了4 億美元。它們在巴西、澳大利亞買到的這些地的面積比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加起來還要多,而且它們對這些地的使用權跟在自己領土上基本沒有差別,想種糧食就種糧食,想建高爾夫球場就建高爾夫球場。除了辦工廠有環保方面的要求,其他完全像自己的領土一樣。相對于以前,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在傳統社會,想獲得這么大一個地盤很可能只能通過戰爭手段,而現在通過跨國市場交易來買地,需要付錢,但不需要流血,更不需要派軍隊。
那么,戰爭到底有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前面我們說的是人類之間一般的暴力打架,下面我們來看看有組織的暴力行為——戰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黑格統計了最近500 年歐洲戰爭的數據,并列出了每十年間有幾年至少有兩個歐洲國家在打仗。在16 世紀,十年里有九年至少有兩個主要國家在打仗;而到19 世紀,這個數字下降到了一年;到21 世紀,幾乎為零。這是人類的另外一個成就,也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戰爭導致的死亡人數有什么變化?我將表格中不同的數據做了整合:在原始社會,世界上每十萬人中有5.25‰的人會在一年內死于戰爭;16 世紀,這個比例下降到了2.5‰;到今天,十萬個人里只有0.3‰的人會在一年內死于戰爭。
由此可見,從原始社會到21 世紀,單個人死于戰爭暴力的概率下降到一百五十分之一左右。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在北京街上開車跟別人搶道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人類真是太壞了,每一個都跟你搶來搶去不相讓,走到21 世紀的今天怎么這么糟糕。我自己在北京開車也有這個感覺?吹竭@些數字,我會覺得人類真的是了不起,越來越走出野蠻,進入文明。
人類到底做了什么,令我們的文明化程度不斷加深,暴力傾向性逐步下降?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人們為什么要打架?為什么要發動戰爭?暴力的起源是什么,動力來自哪里?
實際上,暴力等行為還是跟生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是非常實際的,如果大家不需要打架就能活下去,甚至活得不錯,誰也不會吃飽了沒事干跟人打架,更沒有意愿發動戰爭。我小時候見到村里的男孩打架,就遠遠地躲在后面,F在我想,為什么我這么相信自由市場,這么相信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大概是因為我從小就比較善良。小時候的經歷告訴我,如果大家都用打架來解決資源配置問題,而我不愿意去打,那我就會經常吃虧。小時候,我弟弟也是經常埋怨我,說我這個做哥哥的怎么不幫他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