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shù)。
《傳習錄》包括了王學所有重要觀點。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diào)圣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于體悟?qū)嵭校胁豢砂阉斪骷冎R,僅僅講論于口耳之間。中卷有書信八篇。回答了對于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nèi)容、意義與創(chuàng)立王學的良苦用心;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他們關于本體的質(zhì)疑并且針對各人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另有兩篇短文,闡發(fā)陽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內(nèi)容是致良知,陽明結(jié)合自己純熟的修養(yǎng)功夫,提出本體功夫合一、滿街都是圣人等觀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學體系齊備。
★全譯全注,深入淺出,更易于理解
鑒于《傳習錄》原文語言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特附注解和譯文,有助于讀者閱讀理解,更好地領悟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
★附《朱子晚年定論》
《朱子晚年定論》是王陽明的重要哲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xiàn)了其心學思想,對陽明心學的發(fā)展和傳播有重要影響。《傳習錄》將《朱子晚年定論》附文后,可以讓讀者在比較之下更好地理解陽明心學思想。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早年筑室于故鄉(xiāng)陽明洞中自謂“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歷任知縣、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撫,兵部尚書,以平定震濠叛亂加封新建伯。創(chuàng)立了“知行合一”的學說。王陽明不僅創(chuàng)立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陽明心學,于詩詞歌賦方面亦有極深的造詣。王陽明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享年56歲,謚文成。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于世,對傳承與發(fā)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上承孟子,中繼陸象山,而形成為風靡明代中后期并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或曰陽明學、王學。其學說影響,不僅及于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xiàn)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徐愛①錄
先生②于《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③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zhì)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④,處困養(yǎng)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余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
門人徐愛書
【注釋】
①徐愛(1487—1518),字曰仁,號橫山,浙江余杭人,是王陽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據(jù)說也是王陽明的妹夫。正德七年(1512),徐愛開始陸續(xù)記錄王陽明論學的談話,并編纂成本。但徐愛英年早逝,終年三十一歲。他生前一直期望為王陽明出《傳習錄》,后錢洪德完成其遺愿。
②先生:即王陽明。以下同。
③先儒:指程頤、程顥、朱熹。
④居夷三載:夷指貴州龍場。王陽明因為得罪宦官劉瑾,在正德二年(1507)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直到正德五年(1510)升任江西廬陵縣知府,在貴州龍場前后三年。
【譯文】
王陽明先生對于《大學》中“格物”等各種說法,都是以“舊本”為準,即程顥、程頤和朱熹所說的有許多錯誤的那個版本。我剛聽說的時候非常吃驚,進而有些懷疑,后來,我竭力思考,相互比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請教。我這才明白先生的學說,如同水之清寒、火之熾熱,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現(xiàn)也不用懷疑。先生天資聰穎,但是和藹可親、為人坦誠,平素不修邊幅。早年,人們眼中的先生豪邁灑脫,曾熱衷于賦詩作文,并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家的經(jīng)典學說。人們乍一聽到他的主張,都認為是異端邪說,用不著深入研究。但是他們不知道,在被貶到貴州龍場的三年中,先生靜修所得的學問,完全可以進入圣賢的行列,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我經(jīng)常接受先生的教誨,才知道先生所求的“道”,剛接觸時好像容易,但深入思考時,越來越顯出高明來;表面看好像粗淺,可是探討起來,越來越顯出精深來;學習的時候好像就在眼前,可是掌握起來,又越來越無止境。跟隨先生十多年來,竟然沒有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精髓。當今的學者,有的僅與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教誨,有的先入為主,懷有輕蔑和憤怒、激動的情緒,沒談上幾句就急于根據(jù)傳聞臆說,妄加揣測,這樣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聆聽先生的教誨,經(jīng)常是學到學問的一方面卻遺漏掉另一方面,就如同相馬時,只看到了馬的雌雄和黑黃而忽略了千里馬的特征。因此,我把平時聽到的教誨記錄下來,私下里給同道們看,相互考核訂正,以不負先生的諄諄教誨。
學生徐愛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