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人類群體由兩個性別組成,人類社會的發展歷來是由男女兩性共同參與。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男女兩性共同承擔著歷史發展的重任,女性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由于父權制以降的人類歷史是由男性所書寫,男性價值觀滲透于各種史書典籍中,作為對人類發展歷史的認知,在以往被記載的人類知識主要是男性的聲音和男性的經歷。千百年來,帝王將相和男性精英人物一直在父權制社會的現實中和歷史著作中擔當主角, 有關婦女的記載卻非常有限,即便在歷史文獻中出現,也多是一種“他者”身份。其結果是,男性一直占據著歷史舞臺的中央,History被詮釋為男人的故事。而廣大婦女則被遺忘,成了歷史敘述的“缺席者”和 “失語者”, 女性的貢獻和價值也被歷史塵埃所湮沒。這不僅造成了歷史研究題材的狹窄,也導致人們對歷史認識的偏差和失誤。更重要的是,由于當今女性看不到女性自己的歷史,看不到女性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貢獻,也就無法從男性主導的歷史觀中汲取足夠的人類智慧和涵養,不利于女性群體的自尊和自信。
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對后世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人類向來有一種從過往經驗中回憶、擷取智慧以尋覓當下行動指向的本能。今人也往往從古人那里汲取精神力量,形成自己的行為準則。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當你發現歷史中所記載的信息與事實不相符、被歪曲、甚至看不見在歷史中的作用時,這個群體便失去了自我。因此我們編寫婦女史的目的, 是把以往被歷史忘卻、被傳統史學摒棄的婦女從歷史的塵埃中挖掘出來,公正地寫入歷史,用著名婦女史學家瓊·凱利·加多(Joan Kell Gadol)的話說就是,“把婦女還給歷史,以及把歷史還給婦女,在建構婦女群體在歷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建構起歷史知識生產領域的公正客觀地位”。
然而,以往的歷史研究,無論就其內容而言,或就其斷代的依據和史學類別的制定而言,都是從男性的角度出發,以社會生活為場景,以政治沿革為主線,以記錄下來并解析過的史實文本為依據。因此,婦女史研究必須糾正這一偏向,把社會性別作為歷史分析的基本范疇。
鑒于此,西方婦女史學者曾經對傳統的歷史分期提出了質疑,認為討論歷史分期問題不能忽視占人口一半的婦女的歷史經驗,歷史學家應當用男女兩性的雙重視角來重新審視人類的過去。由于性別差異,婦女與男人產生了不同的歷史,婦女史與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有不同的歷史分期法、不同的社會范疇。基于這一論點,本書摒棄傳統史學常用的斷代史的編寫體例,采用專題史的角度,力圖從性別制度與性別觀念的變化、女主政治、女性的角色與定位、女子教育、女性婚姻家庭地位、女性身體、女性階層與社會地位變遷等不同角度展現中國婦女在五千年的文明社會發展中多姿多彩的畫卷。不過,由于編寫者能力的局限,無法全面真實客觀地還原婦女歷史,書中的錯誤在所難免,懇請得到各位專家學者以及廣大讀者的指正。
本書作為國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女性學”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的成果之一,獲得了北京市教委的出版資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從2006年開始, 中華女子學院就為女性學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中國婦女史”課程,本書即是在前后九年的教學和研究經驗中編寫而成,由兩位主講婦女史的教師編寫,具體分工如下:第一章:王向梅、羅慧蘭;第二章,王向梅;第三、四章,羅慧蘭;第五章,羅慧蘭、王向梅;第六、七章,羅慧蘭;第八、九章,王向梅。全書由羅慧蘭主編并統稿。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國內外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謝!
羅慧蘭,福建省連城人,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歷史系,曾在全國婦聯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工作,現為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教授,長期從事婦女史研究與教學。兼任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兼專家組成員,北京市委講師團專家。2009年至2011年任國家教育部“女性學”特色專業建設項目負責人,曾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加拿大國際開發署等國際機構擔任性別專家,多次參與國際項目的培訓和評估。在中央電視臺“半邊天”欄目專題片《二十世紀中國女性史》中擔任策劃并出任嘉賓。主要研究方向有:婦女史、女性心理學、性別研究等。代表作《女性學》,2002年7月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
王向梅,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婦女史、婦女學、婦女運動等領域的研究。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一部,合著兩部,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兩項。
序 001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婦女史研究 002
一、婦女史的界定 002
二、婦女史的產生以及對史學的挑戰 003
三、婦女史的發展
——從“添加式的婦女史”、“她史”到社會性別史 007
四、中國婦女史研究概述 010
第二節 婦女史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011
一、社會性別理論及其在婦女史研究中的應用 011
二、婦女史研究的史料 014
三、婦女史的研究對象 015
四、婦女口述史 016
第三節 婦女史教學 018
一、中國婦女史的課程目標 018
二、女性主義教學法的運用 019
三、婦女史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021
第二章 中國社會性別制度的形成及其對婦女的規范/ 025
第一節 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 026
一、母系氏族及其社會基礎 026
二、母系氏族社會的婦女地位 029
三、母權制的顛覆與一夫一妻制的形成 032
第二節 父權制的確立 035
一、華夏父權制的確立 035
二、父權制下性別秩序的建立與兩性角色規范 039
三、華夏性別制度及其話語構建 042
第三章 古代婚姻禮俗與媵妾制/ 050
第一節 古代婚姻內涵及婚禮的形成 051
一、婚姻的意義與婚姻的目的 051
二、六禮與擇偶標準 055
三、婚齡與婚姻決定權 065
四、古代婚姻禁忌 070
五、男子的離婚特權:“七出”與“三不去” 074
第二節 中國古代媵婚制 078
一、媵婚制的起源與發展 078
二、媵婚制的基本內容 080
三、媵婚制的解體 082
第三節 納妾制度 086
一、納妾原因 086
二、“妾”的來源 089
三、妾的地位 091
第四章 古代女子教育與道德修養/ 098
第一節 “女教”的產生及其對女子的教化 099
一、女教著述 100
二、古代女子教育的內容 112
第二節 婦德教育的途徑與“婦道”的養成 119
一、婦德教育的基本途徑 119
二、“婦道”的養成——女子教育的基本目標 124
第三節 近代女子學校的興起與出國留學之風 129
一、晚清女子教育的興起及其對《女誡》的重新解讀 129
二、女性出國留學熱潮 134
第五章 儒家禮法的形成與性別制度的發展/ 142
第一節 儒家禮法的形成 143
一、禮的起源與內涵 143
二、禮法結合思想的形成過程 147
第二節 由禮入法——性別制度的法典化 149
一、唐代以前有關法律對性別關系的規定 150
二、唐律中有關性別制度與婦女的法規 153
第三節 族規家法中的性別角色規范 162
一、宋代重建家族組織與家法族規的發展 163
二、家法族規中對男女兩性的角色定位與行為規范 166
第六章 女主政治與武則天稱帝/ 177
第一節 中國古代“女禍”論的產生與發展 178
一、對“女禍”的解釋 178
二、漢代“美女破國”形象的塑造 179
三、禁止后妃干政 184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的“女主政治” 185
一、“女主”概念以及參政的方式 186
二、女主政治產生的社會條件 188
第三節 武則天稱帝以及對“女主政治”評價 191
一、武則天——中國男權社會的一朵奇葩 191
二、“女主政治”的分析與思考 202
第七章 古代女性的性與身體/ 210
第一節 “妓”的起源與社會地位 211
一、“妓”的起源、類別與來源 211
二、中國歷史各朝代娼妓業的發展 214
三、晚清色情業的發展以及清政府的管理措施 216
四、妓女詩作與才情 221
第二節 纏足的興起 222
一、關于纏足的起源 222
二、纏足流行的社會根源 225
第三節 貞節觀念的形成與演變 228
一、漢唐時期兩性關系的開放之風 228
二、貞節觀念——從寬泛到嚴格 232
三、明清時期貞節觀念的強化 235
第八章 獨特的婦女群體——“三姑六婆”/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