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畢業三年后你混得怎么樣?”的回答中,作者講述自己辭職從零開始學習廚藝的經歷,獲贊12000+。
在這本書里,作者結合自身經歷,對職業、生活、愛情與個人成長,有自己獨到的領悟,鼓勵人們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帶給人積極的治愈力量。文字優美暖心,真摯動人,能夠激發讀者強烈的共鳴,并對年輕人對職業、生活、成長等方面起到積極的鼓舞和引導作用。
周小雨,美少女甜品師,廣告策劃人。自幼聽話懂事,是一個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工作后,小雨做了一件人生中“不乖”的事——辭去月薪過萬的工作,放下一切學習廚藝,在眾多羨慕與不解的目光下,經歷無數壓力與努力,終于實現成為五星級酒店甜品師的夢想。
作者在個人公眾號“小雨廚房”中與讀者分享美食的治愈力量、年輕人的心態與成長感悟,是一位常常引發年輕人共鳴的深夜知音人。
夢想,一顆誘人的糖果
北京告訴你,應該更有影響力。
上海告訴你,應該更有錢。
廣州告訴你,應該更多機會。
香港告訴你,應該更時尚。
成都告訴你,應該更會生活。
大理告訴你,應該更加自由。
我們選擇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們。當然,這些有時候只是被人為升華和刻意放大的意義。往往留在一座城市,僅僅是因為那里的烤鴨、小籠包、腸粉、蝦餃、火鍋、羊肉串好吃得讓人難以忘記而已。
大家總愛像汪峰一樣提問,你的夢想是什么?我特別認真地想了一下,我的夢想是什么呢?其實特別簡單,只要三個字就夠了:吃,不胖。結果我的好朋友們都說,你啊,那是不吃,胖。所以,你看,理想是骨感的,而現實呢,是豐滿的。
前幾天我腦袋上要做個小手術,醫生說,你要剃頭發。我哭天喊地死活不肯。
他說,那你要美還是要命?
我說,當然是要美啊。
可是最后還是認慫地剪掉了一大把頭發。
手術前,我問醫生,我會暈過去嗎?
他說,你以為你是Windows 98嗎?這又不是全身麻醉,放心吧,你會意識清醒的。
果然,開刀的時候,我都能清晰地聽到醫生和護士談笑風生。而我內心卻是充滿了恐懼,萬一要是癌癥怎么辦,我還有哪些遺憾?我的夢想都實現了嗎?躺在手術臺上的這段時間里,一邊聽著腦袋上的手術刀咔嚓咔嚓的聲音,一邊飛快地回憶了一下自己的人生。
大概是小學二年級,我在類似《小小作家》之類的兒童刊物上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我的夢想是當一名音樂家》。這聽起來讓人萬分困擾,音樂家是個什么鬼?要怎么才能當?回憶了半天我當年的思路。最后想起來是那時候在學琴,因而知道了許多外國作曲家,他們的名字寫出來都特別特別長,所以能用來湊字數吧。長大之后想明白了,我永遠都當不了音樂家或是作家,最多只能成為一個作天作地作死的普通人。
除了小學生稚嫩的幾百字作文之外,“夢想”二字的第二輪大規模出現,大概就是在創業者的PPT封面上。它是漂洋過海的糖衣金箔,是穹頂之上的彩色玻璃,是風陵渡口的三枚銀針,更是令無數年輕的航海家們前赴后繼的百慕大三角。
我們總是有那么多夢想,也總是想著改變自己。比如說,我發誓,這是我最后一次暴飲暴食、最后一次吃冰激凌,從明天開始一定過午不食好好減肥。但是,最后一次,真的是世界上最不值得相信的一句話。因為永遠還會有下一次。然后循環陷入洶涌的失望和內疚之中。也許這些人當中大部分都是完美主義者,他們總是覺得足夠完美才值得被愛。
但是,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也不能少吃一口就變成瘦子啊。
很早以前我也喜歡走捷徑,比如找熟人幫忙、偷懶、拖延、耍小聰明。但是,我慢慢領會了一個人生要義,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捷徑。投機取巧本身就是一件更加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然后,我逐漸放棄了宏大的夢想,放棄了只爭朝夕的心思,而是循規蹈矩又愚笨地去做每一件小事情,坦然擁抱生活中的那些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