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文庫”所選作品的作者都是長期為《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知名雜志撰文的美文作家,同時也是一線語文教師,他們的文章屢屢被選作考題材料。《不忘腳踏實地不忘仰望星空》是匯編的形式,匯集了張云廣的精采美文和故事,這些故事從河流、大樹、街巷、炊煙、老屋等的事物來抒發作者的鄉愁之情,用詩意的文字來講述一個個人間故事。
張云廣,男,1980年出生,河北省深澤人,《讀者》雜志簽約作家,《格言》雜志簽約作家。作品在《讀者》《意林》《格言》《知識窗》《青年文摘》《廣州日報》《課外閱讀》《雜文月刊》《青年博覽》《讀書文摘經典》《兒童文學選刊》《知音文摘》《思維與智慧》《中國校園文學》《中華活頁文選》《時代青年-悅讀》《才智-才情齋》等刊物發表。
第一輯 記憶家園門
棉花白
露天的電影
麥垛的秘密
舊墻
月亮地
春日尋蛙
小河記憶
尋常巷陌
有座遠去的城堡叫青春
愿留少年心
那時乘涼
春日響笛
那段消逝的游俠路
遠去的知了猴
迷你舍友叫老七
又見高粱紅
秋夜的懷念
中秋的巷戰
冰糖葫蘆之戀
記住一塊布的歷史
武俠物語
第二輯 詩意家園
杏花誤
訪友不成就訪花
最美五月天
裊裊夏荷
夜游
棗花簌簌
對一輪明月微笑
庭院深深深幾許
住在《莊子》里的忘者
初秋有月
菊月
后會何期
難走的路
山里山外
小窗幽寄
牧童都去哪兒了
第三輯 鄉村家園
村口有棵樹
春孵
借得浮生一片天
村莊的動物居民
荒院
離離狗尾草
青青園中菜
盛夏的鳥鳴
鄉間有草馬齒莧
知情者
與暮色平分世界
蝙蝠俠不是傳說
攀樹的記憶
鄉村行走
鄉間詩行,見與不見
炊煙未眠
鳥雀的村莊
心在村莊
第四輯 自然家園
借山夜居
嶺上多白云
那一天的風和雨
蟋蟀來,閑情至
此心安處
山坡石屋
向山羊致敬
松林中的酣眠
最炫一線天
大氣的樹
村莊好聲音
回鄉偶書
鄉野的落霞
寒夜如春
路花冬日紅
山居秋日
看日出
野兔不乖
和蘿卜一起聽車響
月光的村莊
查看全部↓
《不忘腳踏實地,不忘仰望星空》:
愿留少年心人生最終極的感嘆莫過于對歲月遠去的感嘆。其中,對少年韶光一去不復返的感嘆尤甚。
少年時代,要雨得雨,要風得風,一片花鋪錦繡的好風景。
少年無憂無慮,辛棄疾有言,“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陽光樂觀,陸游有言,“早歲那知世事艱”;少年豪情無限,李賀說,“少年心事當拿云”。
王維則在《少年行》中這樣寫道:“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當真是痛快淋漓。
恰人生少年,可以縱馬高歌,可以激揚文字,可以流汗籃球場,可以美酒趁年華,可以握著大把大把的光陰笑看人間匆忙和熙攘……化用一句流行語——少年,沒有什么不可以。
少年時代的確是一段值得盡情揮灑的好時光,只是,少年的劇場再熱鬧再炫美也終有謝幕的那一日。
謝幕之后,再也不會有機會拉開了,清純明亮的歲月就這樣被一些接踵而至的瑣事、難事和煩心事所層層覆蓋,而這也正是“后少年時代”的人們興感傷懷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難怪古人說,“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難怪古人還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而少年之所以是錦年佳時之少年,卻恰恰就在于忘卻了這多多少少帶有功利之念的“珍惜”二字。試想,一條時刻憂心湖水干涸的小魚會歡暢地在水中游來游去嗎?宋代詞人章良能在一首《小重山》中寫道:“舊游無處不堪尋,無尋處,惟有少年心。”少年輕盈的羽翼飛臨的故地,無論現在發生了怎樣的滄海桑田,總是有跡可尋的。然而,尋找千百遍也尋不回來的是那顆少年的心。與其說少年韶光一去不復返,不如說少年之心一去不復返,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減少世俗的浸染,盡可能地保有一份童真,而要尋回那顆完整如初的少年心己斷無可能。
一日,途經一個中學校園,正值放學時分,一個個活力四射、笑語盈盈的年輕身影從我身旁走過,又走過,置身其中竟然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腳步,心中除了無邊的羨慕,還有深深的懷戀。
遙想,是的,應該說是遙想了。遙想自己當年不也是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光陰嗎?如今時間都去哪了?驀然回首,那時的笑容在時間的底片上早已模糊,早已泛黃。
輕輕走進宋詞的青石小巷,聽得李清照在吟唱,“風住塵香花己盡,日晚倦梳頭”;聽得劉克莊在吟唱,“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時空已變,容顏己改,關于這一點,在前不久的一次聚會上,我從被時間深度雕刻的同學們身上找到了直觀而形象化的答案。只是,感性的潮水總是在一些特別的時候不甘心地把心中理性的堤壩漫過。
不過,從我身邊經過的這些少年學子是不會讓我長久羨慕的。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沒有誰能夠挽留得住流水的腳步,他們有朝一日也會“流出”校園,“流出”少年的地界,和今天的我一樣,羨慕少年時,懷念少年心。
其實,少年時光的消逝與它當初的來臨一樣勢不可當而又不可逆轉,這是天道,也是人情,無須為此多生傷感。當“愿留少年心”成為一種奢望,只要曾經有一段美好的少年路可供回望,只要曾懷有一顆少年心可供懷想,人生也就不算有遺憾了。
那時乘涼那時還沒有空調,那時還沒有路燈,那時的村莊最像村莊,那時的盛夏最像盛夏。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讀宋人楊萬里的七絕《夏夜追涼》,心有怦怦焉,我知道自己開始懷念“那時”的光陰了。
“那時”還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盛夏的夜晚被沉悶的天氣熱醒,穿一條短褲,踩一雙拖鞋,睡眼迷離地推開房門,小立于明月之下。也曾打開院門,出村子往村北一條小河南岸的柳林中去,接納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微涼。有時,路途中還會遇上一兩個“同是盛夏乘涼人”。
村里人們大規模的乘涼在前半夜,地點集中在街頭巷口。
暮色微染,霞光仍存,孩童在街巷中追逐嚷鬧的意興未盡,就已有晚飯早做早吃的村人搬出了坐具,坐在了每晚乘涼的老地方。坐具有矮板凳,有長板凳,也有用玉米棒的白色韌性外皮編制而成再在上面蒙上一層花布的“墩子”,模樣酷似蒲團。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