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記憶 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回憶張學良和東北軍》是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擬訂的“文史資料百部經典”之一種。記述了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和東北軍所經歷的重要事件。
《百年中國記憶 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回憶張學良和東北軍》所收文章的作者多為東北軍的主要將領、地方要員,張學良的友好,如溥杰、何柱國、王家楨、劉翼飛、閻寶航、魏益三等。這些親歷者的一手資料彌足珍貴,對讀者了解與研究這段歷史,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
家庭與身世
張學良的家世 周大文
我所熟悉的張學良將軍 周大文
在第一、二次直奉戰爭中
在第一、二次直奉戰爭中 劉鳴九 荊有巖 王肇治
整軍經武和第二次直奉戰爭 何柱國
張學良和郭松齡
張學良和他的副手郭松齡 劉鳴九
郭松齡和奉軍的矛盾 魏益三
東北國民軍的反奉經過 李英夫
郭松齡反奉時張學良的活動 湯國楨
張學良勸諫郭松齡 (日)林正和
張作霖口中的張學良 王翔瞵
奉軍和兩次北伐的對抗
奉晉兩軍涿州之戰 岳超
奉軍與閻、馮、蔣、李的大戰 魯穆庭 王理寰 謝珂
“易幟”與楊、常事件
張學良奔喪返奉 崔成義
張作霖被炸以后 魯穆庭 王理寰 謝珂
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 愛新覺羅·溥杰
我任張學良家庭教師的前前后后 曲凌
桂系李、白對張學良的爭取 何千里
日本鼓動張學良搞獨立王國 王家楨
一塊銀元和一張收據 王家楨
代表張學良赴日聯絡日本政友本黨總裁床次竹二郎 胡俊
張學良將軍一夕話 盧廣績
楊常事件的前因后果 高紀毅
張學良與楊、常事件(一) 劉鳴九
張學良與楊、常事件(二) 劉鳴九
張學良和孫傳芳的政見分歧 任作楫
張學良對蘇聯遠東形勢的判斷 劉翼飛
一九二九年中東鐵路事件片斷 王家楨
中原大戰和東北軍的入關
張學良在中原大戰時的地位 李俊龍
閻、馮聯絡張學良共同倒蔣 薛篤弼
東北軍入關和“擴大會議”的解體于學忠
東北軍討伐石友三的戰爭 于學忠
張學良對日本要求修筑敦圖路的處理經過 羅靖寰
張學良對“國民常識促進會”的支持 車向忱
九一八事變到長城抗戰
九一八前夕張學良的一次談話 李濟川
九一八事變時的張學良 洪鈁
不抵抗政策與張學良將軍 孫德沛
“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張學良 盧廣績
張學良痛剿天津便衣隊 姚東藩
長城抗戰前的熱河形勢 趙毅
張學良在熱河戰事中 王化一
逼張下野是蔣的既定方針 黃紹弦
熱河失守和張學良的下野 王卓然
從“豫鄂皖剿總”到“西北剿總”
四維學會和張學良 閻寶航
張學良的思想轉變 應德田
張學良與蘇聯大使的會晤 焦績華
西安事變前的張學良 何柱國
西安事變前我與張學良的交往 晏道剛
勵精圖治 振興東北
對講武堂學員的一次講話 金亞東
東北陸軍高等軍學研究班 金亞東
東北步兵研究班 鄭殿起
張學良興辦新民小學 魏奎一
張學良再辦同澤中學 安泉溥 張玉璇 張鴻翮
國難中的東北中學 舒毅敏
東北大學校長張學良 李宗穎
張學良時代的東北大學 王振乾
張學良辦同澤新民儲才館 李蔭春
張學良執政時期東北、華北的財經 荊有巖
張學良和東北邊業銀行的興衰 韋錫九
張學良改革東北幣制 王瑞之
張學良與冀北金礦公司 黃曾元
第二次直奉戰爭以來東北陸軍的沿革 夏時
附錄
張學良活動大事紀要
《百年中國記憶 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回憶張學良和東北軍》:
一九〇一年舊歷四月十七日,將軍生于遼寧省臺安縣桑林子詹家窩鋪。將軍名學良,字漢卿,別號毅庵(收藏書畫多用別號),乳名小六子。將軍遠祖姓李,世居河北大城,后遷山東。清道光年間始徙遼寧省海城縣。其曾祖過繼于舅父張氏,始改姓張。將軍祖父名有才,娶邵氏,生一女;繼室王氏生三子,長名作泰,次名作孚,作霖行三,家極貧。張有才不務正業,性嗜賭博,家曾設賭局,好與人爭吵,常打架。因與同村無賴王某結仇,一日夜間,張有才在地頭納涼,被人用鎬打死。時值夏令,鄉約欒風泰恐尸體腐爛,用鹽將尸體腌上,趕快到海城縣報案,該地離海城九十里,最快需兩日。知縣據報,隨即率仵作衙役等來鄉驗尸。全身無傷,惟腦后被刃物打破致死。
通緝兇手,王某聞風逃走,迄未捕獲歸案。鄉里集資買一薄板棺材,厝埋在別家地頭上。是年秋問雨大發水,將棺材沖走。后在葉家鋪荒郊發現此薄板棺材,被一小土崗擱淺,棺材前還有幾棵高梁擋住。以前柩埋的所在,并非自己之地,又兼無力搬運,且此處地也無主,順便就埋在該處,至今仍未遷移。時長子張作泰不足二十歲,有癆病不久死去,作霖年僅十四歲。鄰里冷其母子等孤苦,多方援助,張母靠雙手為人做針線活,養著二子一女度日,生活極苦。時鞠家鋪有秀才楊輔慶,字尚吉,業塾師,課蒙童數人。張常在窗外,把窗紙摳破竊聽。一日被塾師看見,問他在此做什么,張答在此偷聽讀書。楊令其入學,他說無錢,不能給束惰。楊說我不要錢,可通知汝家白念好了,于是張入學。僅三個月即輟學,因家中要他拾柴,幫著母親做飯做雜務。他的二哥作孚,給人做童工,以維持生活。張那年十三歲了。后張當統領時,請楊輔慶老師教其子女等。楊即張學良開蒙之塾師。張十五歲時,學木工,因過于頑皮和鬧情緒,被師傅辭退。張十六歲時,在趙家廟做小販賣包子,在郭家小包子鋪躉貨,余貨賣不出時即自食。因此,時常拖欠貨款。一日下小雨,貨未賣出多少,剩有半籃多包子,遇有幾位鄉里老太太賭馬掌紙牌(與麻雀牌賭法相似),張要參加,大家不帶他玩,怕他輸錢不給。他說:“我雖無錢,有包子,你們怕什么?”于是勉強加入。恰巧他一人大輸,張急中生智,把老太太們的錢搶走不少,提籃向外就跑。大家站起來就追。五六十歲的老太太哪能跑過十幾歲的男孩子呢?他見老太太們追不上,離他很遠,轉過頭來向老太太們做鬼臉,嬉皮笑臉地說:“你們下次別同我玩了!”老太太們氣極,大罵了他一頓,只好回去。郭家小包子鋪因他賒欠太多而倒閉。后來張當督軍時,郭家小包子鋪老頭來沈陽,找張要賬,先與門崗衛兵爭吵,后張到門口問這老頭:“你認識我嗎?”老頭說:“我不認得你,我找張作霖要欠賬,聽說他闊了。”以后張把這老頭留在馬號看門。
張做小販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維持,遂改業在同里學獸醫。他很留心學習,并喜良馬,從此對于醫馬和相馬的技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氣干了兩年多,總覺得這行業沒有出息,乃辭去,在各處游蕩,以賭博為生。一日因輸錢不給,在他表舅趙發門前,被綁在樹上遭人毒打。張仍破口大罵,毫不示弱。時村中有趙老恒,家道小康,見而奇之,擬將女妻之,唯女母及女舅皆反對,當時未成。
張此時無路可走,乃立志赴營口田莊臺,投入毅軍。唯軍中無余額不能補正名,就當了一名伙夫。時值甲午,正前清與日本戰爭之時,在軍中招募一名諜報員,深入日軍后方,探聽一切軍情。張應募前往,得到不少情報,累次建功,先予以功牌,后擢升哨長。該軍營務處袁甲三見張伶俐,調張充任戈什。當時的軍人都嗜賭博,長官們在上房賭,他就同米振標、于文孚(于學忠之父)等在下屋賭。軍中馬有病,張常去醫治,但決不作專業。其二哥作孚因訟事在省城羈押,他請假去奉天營救,時盛京將軍依克唐阿有愛馬有病,經過若干獸醫皆未治好,張得知,請試醫治,不數日治好,依將軍大喜,酬巨金,張不受,只求將其兄釋放,將軍允其請,作孚得釋回家。
張入毅軍充戈什是一八九五年,他二十一歲。想起趙家親事,他深知內情,只要趙家女母和女舅不反對,這親事就算成功。他大膽地請兩個月婚假,帶著功牌和哨長扎委和不少禮物去趙家。先未提起婚事,假說串門,對女母和女舅貌極恭順,并出示所得功牌和哨長扎委等。過了不幾日,女母和女舅竟改口說這少年將來必有出息。他見時機已到,乃托人向趙家求婚。趙老頭當然樂意,女母和女舅也無異言。男女雙方都二十一歲,結婚就算晚了,所以辦得很快。趙氏貌不美,且目有斜視病,但甚能干。張好罵人,常與同伙等發生齟齬,經趙氏從中斡旋,賴以相安無事。
一八九六年趙氏生一子(不久即死),一八九八年又生一女,名首芳,后嫁與鮑貴卿之次子莫麟為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