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我們人類親密的朋友,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家,那就是地球。盡管我們揭開動物奧秘,就能與動物和諧相處與共生共存,就能攜手共同維護我們的自然環境,共同改造我們的地球家園。
讓動物說出隱私
動物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地球。盡管我們與動物相處最近,但動物的許多神秘現象卻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揭開動物的奧秘,人類就能與動物和諧相處、共生共存;就能攜手共同維護我們的自然環境,共同改造地球家園。
動物生活趣聞動物的追悼會
不少動物學家發現,很多動物對死亡的同類有悼念之情,并且有各種形式的葬禮,有些葬禮居然還很隆重。當前,動物學家們還不能解釋這些關于動物情感的現象。許多專家試圖從社會學角度來探討這一奧秘。
大象表現得最為突出。老象一死,為首的雄象就會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用鼻子卷起土塊,朝死象投去。接著,眾象也紛紛照辦,很快將死象掩埋。然后,為首的雄象帶著眾象踩土,一會兒就筑成一座象墓。此時雄象一聲大叫,眾象便繞著象墓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鶴是極富情感的禽類。生活在北美沼澤地的灰鶴,每當發現死亡的同類時,便會久久地在尸體上空盤旋。然后,眾多灰鶴由首領鶴帶著飛落地面,默默地繞著尸體轉,悲傷地瞻仰死者的遺容。西伯利亞的灰鶴一直保持著葬禮形式。它們停立在尸體跟前,發出凄慘的叫聲。突然,首領鶴長鳴一聲,眾鶴頓時沉默不語,眼中似乎淚光閃閃,一個個低垂著腦袋,好像在參加莊嚴的追悼會一樣。
亞馬遜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體型嬌小的文鳥,它們的葬禮也許是動物世界中最文明的。它們叼來綠葉、漿果和五顏六色的花瓣撒在同類的尸體上,以示悼念。
獼猴的情感非常深沉。它們的后代在老者斷氣以后,就會圍著它凄然落淚,然后一齊動手挖坑掩埋。它們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邊,然后靜悄悄地觀察動靜。如果吹來一陣風,把死猴的尾巴吹動,眾猴就會興奮地把死者再挖出來,百般撫摸,以為其能夠復活。只有見到死者毫無反應之后,它們才會無奈地重新將其掩埋。
在我國海南省陵水縣東南隅花果山,如果有獼猴死了,幾只身體強壯的猴子就會抬著尸體走在前面,一群小猴步步相隨。一路上猴子們哭聲不止,顯得非常凄慘。到了目的地,年長的猴子會選擇適當的墳地。埋葬時,小猴們先是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邊聳立著,以示能隨時看到它們的“遺容”,直到確認老猴真的已經死亡,才會將其掩埋。
澳洲草原上的野山羊見到同類的尸體后會傷心不已,憤怒地用頭角猛撞樹干,使之發出陣陣轟鳴。這同人類鳴槍致哀異曲同工。
棲息在南美洲的一種禿鷲則選擇了“崖葬”的方式。當同伴死后,大家就將尸體撕成碎片,然后用利爪將這些碎片送到高山崖洞之中,放好之后,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盤旋,以默念死者“歸天”的亡靈。
蜜蜂也像人一樣,會將自己死去的同類埋葬。據生物學家觀察,掩埋蜜蜂尸體的事由工蜂擔任。它們一旦發現有蜜蜂在蜂房外死去,就會把它的“尸體”搬到2米以外的地方,用青苔和草掩埋起來。
吃巖石的非洲象
非洲成年象一般體重在4000千克以上,大的可接近10000千克。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
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象鼻很長,為上唇和鼻子合并而向前伸長形成,重約145千克,表皮很粗糙,上面有許多環列的皺紋,鼻端有兩個指狀突和許多感覺靈敏的纖毛。它們用互相纏繞鼻子的方式來表達友好的情感或者雄象與雌象間的調情。雌象和雄象都有長而彎的象牙,一般長1。5~3米,重20~30千克,最長的可達3。45米,重198千克,雌象的牙比較短和細。非洲草原象性情極其暴躁,常常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
非洲森林象又稱圓耳象,體型小于非洲草原象和亞洲象,非洲森林象平均體重只有3500千克,最大的也只有5000千克。平均身高2。5米,比非洲草原象輕了很多,是現存最小的象類。較小的體型讓非洲森林象在密林中活動更容易。
和亞洲象一樣,非洲象也用鼻子來聞、吃、交流、控制物體、洗澡和喝水。非洲象鼻子的前端有兩個像手指一樣的突出物來幫助它們控制和使用物體。東非國家肯尼亞的艾爾剛山區是非洲象經常出沒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奇怪的巖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基塔姆山洞。
令當地人驚訝的是,在每年干旱的季節里,常常看到非洲象成群結隊地走進山洞。
大象緩慢地穿過狹窄的通道,來到陰暗潮濕的山洞里,用長長的象牙在洞壁上挖鑿一塊又一塊巖石,接著又用自己的大鼻子卷起巖石,一塊一塊地吞到肚子里。
吞完巖石以后,它們在山洞里稍微休息一會兒,領隊的非洲象發出集合的信號,象群又排著隊走出山洞。
非洲象吞吃巖石的怪事兒傳開以后,動物學家們感到十分驚奇:非洲象是吃植物的,怎么會吞吃起巖石來呢?真讓人迷惑不解。
后來,動物學家們專程來到肯尼亞的艾爾剛山區進行了考察和研究,這才真相大白。
原來,在非洲象吃的植物里,硝酸鈉鹽的含量太少,而在這些山洞的巖石中,這種礦物質的含量卻很高,是這個地區植物含鹽量的一百多倍。非洲象吞吃巖石,就是為了補充食物中缺乏的這種鹽分。
在干旱季節里,身軀龐大的非洲象會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身體里的鹽分消耗特別大,因此需要補充的鹽分也就更多了。這個解釋比較科學,大多數動物學家都接受和承認了這個說法。
非洲象經常出入的神奇山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對于這個有趣的問題,不同學科的專家們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有的地質學家認為,這些山洞是早期火山爆發的時候,由噴射的氣泡形成的。可是深入考察,從山洞的巨大空間和不規則的形狀來看,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們又推翻了自己原來的判斷。
一些考古學家提出,這些山洞可能是當地原住居民挖掘的。可是一查有關的文獻資料,這些原住居民的祖先所處的時代很落后,根本就沒有挖掘這么大山洞的工具。因此,這些考古學家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動物學家認為,非洲象在艾爾剛山區已經生活了大約二百萬年了,如果它們每星期挖掘一次巖石,像基塔姆那樣的大山洞,只要10萬年就可以挖成了。
所以,這些山洞很可能是非洲象挖的,為了補充食物中缺乏的鹽分,它們世世代代地挖呀、吞呀,最后挖成了這些神奇的山洞。
但這只是一種推理性的解釋,目前,還沒有人真正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對此,地質學家、考古學家還將進一步研究、探討。
當間諜的海豚
兩艘黑漆漆的潛水艇靜悄悄地臥在大海深處,它們的潛水艙突然被開啟了,五六個人影鉆了出來。他們全是“黑鯊”特別分隊的成員,專門負責襲擊B國在太平洋的最大軍港——金蘭灣的特別分隊。他們已成功地進行了多次襲擊,攪得B國駐金蘭灣的司令蘭姆上校日夜不得安寧而又束手無策。
這次和歷次行動一樣,他們的目標依然是金蘭灣。就在他們將要接近目標時,突然,一個龐大的黑影出現在面前,他們還沒看清對方的模樣,就一個個失去了知覺,無聲地沉入了大海。
潛艇一直等到天快亮時,才不得不離開這片海域。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五六個“黑鯊”隊員竟一個未回,全都神秘地失蹤了。
第二天,兩架超高空偵察機出現在金蘭灣的上空和附近海域。它們拍下的照片被迅速送到了基地指揮官的手中。讓指揮官們難以置信的是,他們竟然看到了“黑鯊”分隊成員的蹤跡——兩具漂浮在海上的尸體。
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呢?基地指揮官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只得命令下屬的艦隊加強警戒,密切注意金蘭灣的動向,搜集一切有價值的情報。
但奇怪的是,他們不但沒有獲得任何情報,還暴露了自己的行蹤。那些外出活動的軍艦、潛艇經常受到B國軍艦和雷達的監視,就連最為機密的核動力潛艇的燃料數據竟然也泄露了。
基地指揮官不得不開始懷疑內部出現了B國的間諜,命令保衛部門嚴格審查,一定要設法挖出這個可惡的探子。
此時,B國金蘭灣軍港司令蘭姆上校正喝著杜松子酒,和部下談笑風生。他的身旁站著得力助手露茜,正是依靠她的卓越才能,蘭姆上校才成功地實施了“幽靈行動計劃”,給了“黑鯊”特別分隊一個措手不及的打擊,消除了金蘭灣軍港的一大隱患。
露茜小姐作為一名優秀馴獸員,曾教會了海豚許多拿手的表演項目,而策劃軍事行動則是頭一回。
他們邊訓練邊摸索,利用海豚靈敏的自然聲納和快速游泳術進行水下巡邏和格斗,還訓練它們布雷、掃雷、跟蹤潛水艇等各種本領。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他們終于獲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蘭姆上校開始實施他的“幽靈行動計劃”。
海豚們穿著特制的裝甲,鰭肢和口鼻上裝著鋒利的尖刀,這樣一來,即使潛水員掏出必備的防鯊槍和刀也無能為力了。海豚閃電一般沖向那些“黑鯊”隊員,用鋒利的尖刀割斷了他們的供氣軟管和面罩,有的則直接刺向他們身體的要害。不一會兒工夫,那些“黑鯊”隊員們便無一逃脫厄運。第二天,幽靈繼續行動,跟蹤那些出來尋找“黑鯊”隊員的軍艦。一頭海豚甚至將一個微型探測儀吸附到核潛艇的底部。
結果,當馴獸員把它取回之后,蘭姆上校便得到了核潛艇的動力數據這個極有價值的情報。
蘭姆上校指揮自己的海空力量對“黑鯊”進行嚴密監視,從而確保了金蘭灣軍港的安全。而此時,對方還在大規模地清查間諜,他們哪里知道間諜正活躍在海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