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劉崇和》是一本長篇報告文學,講述了劉崇和40多年來堅持學雷鋒、做慈善的動人事跡。劉崇和做的好事中,小到把自家完好的黑白電視機的顯像管拆下來,安裝到孤寡老人已報廢的電視機上;大到義務照顧多位孤寡老人8年、10年,直到她們逝世;大到把母親留給他的**遺產——照相館門面賣了(30萬元),把哥哥送給他的100多平方米的住房賣了《50萬元),來維持尼艮務隊的基本運作開銷和幫助別人……這些只是他個人的無私奉獻。*可貴的是,他組織策劃了抗震救災、關愛留守兒童、關愛孤寡老人、關注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及大學生就業(yè)等等一系列大型活動,并為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募得善款上千萬元。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劉崇和賦予了雷鋒精神新的內容,把單純的個體做好事引申到有組織、有計劃地幫扶上來。他及他的團隊,影響著周圍的人。讓社會充滿了正能量……
《好人劉崇和》作為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截取重要時間節(jié)點,從事件變遷和心路變化等方面,圍繞全國學雷鋒標兵、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中國首屆*具影響力慈善家、重慶市愛心社區(qū)服務指導中心學雷鋒志愿者隊總隊長劉崇進行了細致的刻畫與描寫。
楊輝隆,筆名葉梓。生于1953年7月,中共黨員,**政工師,退休公職人員。中國作協(xié)會員、重慶市紀實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奉節(jié)縣作協(xié)主席。已出版?zhèn)人作品集9部,多次獲全國及省(市)級報刊(網(wǎng)站)文學征文獎。
初夏未至,山城重慶的火熱之意已熾然而起。在這半山的居所,一眼望去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縱使如此,兩江交匯的景色卻能盡收眼底。這或許就是陳思瑜先生選中這里作為旅居重慶的寓所的原因吧。
說起陳思瑜與劉崇和之間的故事,還真有點無巧不成書……事情還得從陳思瑜剛到重慶說起,那天他一下飛機,就叫了一輛出租車朝著目的地趕去。車開到半路的時候,他正迷迷糊糊地打著盹,只聽到“哐當”一聲,他一下驚醒過來,才發(fā)現(xiàn)所乘坐的出租車和另外一輛私家車擦掛了。陳思瑜想著,這下完了,自己再怎么著急,似乎也只能干瞪眼了。
兩個司機開始吵起來,你指責我占了道,我指責你不該超車時超車,一副互不相讓的架勢。就在陳先生無計可施的時候,一位看樣子十分敦厚的中年漢子走了過來。
“怎么回事?”那不請自來的中年漢子和顏悅色地問道。
“擦掛了一下。”出租車司機輕聲地說。
“可不可以給我把經(jīng)過說說?”“跟你說,有球用!”蹲在地上吸煙的私家車駕駛員不以為然地說了句粗話。
“嗯,兄弟,話不能這么說。你說說看,說不定,我能幫你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呢!”“說就說!”私家車駕駛員猛地從地上站起來,憤憤不平地把兩車擦掛的經(jīng)過講了一遍。
中年漢子又來到出租車司機面前,聽取了他的意見,和他分析發(fā)生擦掛的原因后,說:“我認為你占道行駛,別人超車你又急打方向,是事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我看這樣吧,你賠償他200元錢,讓他把現(xiàn)場拆了,大家都好趕路,如何?”出租車司機開始不同意,說:“我的車保了全車險,賠償全由保險公司負責。這樣賠他,豈不是我自己掏腰包?”中年漢子又開導他說:“等警察來處理,說不定扣你的證,還要扣分。事情又不大,把大家堵起,我看用不著。”出租車司機聽了中年漢子的話,覺得在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議,主動來到私家車駕駛員面前,把中年漢子的意見對他講了。私家車駕駛員同意了他的意見,率先開車離去,公路很快通暢了。一場意外交通事故就這樣被化解了。
起先,陳思瑜還頗為擔憂,心想自己的重慶之旅開局就不利。想不到事情這么快就得到了解決。不過,陳思瑜的心里卻產生了好些疑問。
陳思瑜禁不住問出租車駕駛員:“剛才那個人是誰呢?你們還挺聽他調解的!”“那是劉崇和啊!”司機不以為然地笑了一下說。
“劉崇和是誰?”陳思瑜先生心里更加狐疑了。
出租車司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劉崇和是我們這里遠近聞名的好人啊!”“是么?說說看。”“就我所知,他是我們重慶市學雷鋒志愿者總隊的隊長,他不僅自己學雷鋒做好事,還拉起了一支學雷鋒隊伍,他是我們重慶人身邊的活雷鋒。”出租車司機有一搭沒一搭地介紹起來。陳思瑜一邊欣賞重慶的市景,一邊聽著司機方言十足的介紹。心想,這個劉崇和還挺不錯的,想不到大陸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在人們都崇尚金錢的時代,劉崇和還在堅持學雷鋒做好事,而且?guī)资晔钢静挥澹@說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大陸還沒有丟,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得到了新的發(fā)展。想到這里,陳先生心潮澎湃,情緒難抑。特別是一到重慶就感受到了重慶人的熱心與善意,自己的大陸之行應該是不虛此行的。
說著,聊著,不知不覺出租車就到了目的地。
臨了,司機又說道:“聽說,那劉崇和還是將門之后,他爺爺是黃埔軍校畢業(yè)的,后來升為國軍中將高參……”什么?陳思瑜的好奇心再次被調動起來。這樣說來,他還和這位劉崇和先生頗有淵源。因為陳思瑜的父親也是黃埔軍校畢業(yè)的。
陳思瑜正想再問問出租車司機,可司機卻一踩油門,一溜煙地走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安頓下來后,陳先生在網(wǎng)上一查,才知道劉崇和果然如那位出租車司機所說,默默做好事為民服務40年了。劉崇和崇高的形象自此就在陳思瑜的腦海里扎下了根。
帶著對劉崇和的崇敬和想要深入了解的動機,陳思瑜決定親自探訪,并用自己的筆將劉崇和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好事的事跡告訴讀者——特別是海峽那邊的中國人……一位抗日將領的后代,以雷鋒精神為皈依,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做著慈善事業(yè)。這樣的人是多么崇高而偉大啊!從哪里開始著手進行呢?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字資料,陳先生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下筆了。
不巧的是,他又必須再度回到臺灣去處理一些私人事務,寫劉崇和這件事就只好暫時放了下來……幾番耽擱幾番延誤之后,陳思瑜再度回到大陸。
這一次不同了,因為他決定要長期住在大陸,一來是可以更好地看看大陸的風景名勝,感受一下迅猛發(fā)展的大陸,另一方面他覺得只有長居大陸,才有時間和精力來完成自己對劉崇和事跡的采訪和撰寫。
規(guī)劃一番之后,陳思瑜擬好了寫作提綱,對完成劉崇和事跡的寫作也更加成竹在胸。不是么,作為中國大地理中頗具特色的一座城市,重慶的山水結構具有天然鑄就的內在氣韻,正是這種特別的地理條件和人文因素一起形成了頗為特別的重慶人性格——坦誠、率直。那么作為重慶之驕子、中國之驕子的劉崇和自然是三千多萬重慶人中的一員。想到這些,陳思瑜對重慶更多了幾分認識,更加堅定了要在重慶長期居住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