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走筆/政協委員文庫》是政協委員高洪波的一部散文隨筆集,也是政協委員文庫其中一種,全書共分五輯:前兩輯“獨旅”、“菩提葉”主要是作者外出考察、采風、采訪、旅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后三輯“雨中曲”、“貝石思”、“正史與野史”則文筆犀利,直指社會某些不良現象時,如匕首一般鋒利。
《春秋走筆/政協委員文庫》是政協委員高洪波的一部散文隨筆集,也是政協委員文庫其中一種,全書共分五輯:前兩輯“獨旅”、“菩提葉”主要是作者外出考察、采風、采訪、旅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后三輯“雨中曲”、“貝石思”、“正史與野史”則文筆犀利,直指社會某些不良現象時,如匕首一般鋒利。
高洪波,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代表作有《大象法官》《鳥石的秘密》《遇見不不兔》等。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等各種獎項。
《春秋走筆/政協委員文庫》:
青云譜散記到得南昌,首要的一件事是找青云譜。
青云譜,顧名思義是一份族譜,可它偏偏又是地名。八大山人的故居。
八大山人,名聲顯赫。此人名朱耷,系朱元璋十六子的九世孫。十九歲上,朱耷趕上國破家敗,山河依舊而江山易主,于是憤而出家為僧為道,拿出家遁世來避開人生避不開的干系。
這些掌故,美術界是盡人皆知。我還知道,八大山人所繪之畫筆墨酣暢,揮灑自如,山石樹木常漆黑一團,任你揣摩;飛禽走獸又白眼向天,一派憤世不平之氣。故日本人稱他為“現代派”之開山祖師。
平生首次到南昌,對這樣一位奇人焉能不訪?青云譜位于南昌遠郊。近得故居前,才猛然發現青云譜又有兩個名稱:一日“青云圃”,二日“青云浦”。“圃”者,大概指的是此地樹木蓊郁吧!別的暫且不提,進圃便見到金銀二色的桂花樹迎迓游人,放出揮之不去依依可人的濃郁芳香。那香氣透腦沁脾,讓你產生一種微醺的醉意。而另一個“浦”字,可能由于門前水塘所致。這水塘正值秋水清澈的季節,藍天白云大無畏地投諸懷抱中,又一絲不走樣地浮出來,妙極!然而那門匾之上,大書“青云譜”三字,姑且以此“譜”為準。況且“譜”者志也,大有褒揚鳳子龍孫朱耷不肯俯首稱臣于異族之意,不稱此名,恐八大山人不滿,會在九泉下皺眉頭。
青云譜內,與一般宅院無大異處。所不同者,是辟出了幾棟空屋為展廳(也正在修整之中),朱耷及其弟子們的真跡懸掛了許多幅。誠如所傳,八大山人之畫,波譎云詭,憤懣之奇氣在構圖布局中隱隱透出。蒼鷺也罷,雛雞也罷,昏鴉也罷,禿鷹更甭說了,全斜睖著眼,怒目蒼天,恨不得突出長喙把老天啄一個窟窿才快意!才解氣!這里說的是活物。
死物呢,遠山也好,近石也好,崖樹也好,烏烏涂涂,黑得怪異,黑得嚇人,卻又黑得別致有趣。在朱耷筆下,你不得不信“墨分五色”之說。
頂有趣的還是這老先生的題款簽名。“八大山人”均寫成“哭之笑之”的字樣,一哭一笑中,蘊涵了畫家多少悲辛酸楚!賞完八大山人的真跡,信步走出,沿一甬道,便可抵達他的墓前。這甬道呈綠色,涼爽可人,細辨方知全為碧綠色的水竹糾纏而成。行人至此,心神為之一爽,誤以為到了洞天府地。
八大山人墓畔,有一株萬歷年間植下的古樟樹。
這樟樹高入云天,如虬龍騰空般拔地而起,卻又伸出一枝大杈,平平地探到八大山人墓頂,像一只虬龍的巨爪,護住了墳塋。等閑風雨是濕不了墳頭一株小草的。
既然樟樹植于萬歷年間,顯然樹齡高于朱耷的年齡。如此說來,許是朱耷臨終前便擇好了這株古樟,期待它能庇護自己的陰宅不受風雨侵襲吧?我這樣琢磨著。
作為“龍種”的朱耷,鮮為世人所知;但作為畫家的八大山人,卻無人不知,無人不贊。青云譜因八大山人的畫而名揚海內外,八大山人又因青云譜的存在而給后人以直觀感受,從嗅覺、味覺、視覺以至于聽覺、觸覺,無一不備。
真不知道當年十九歲的王子朱耷毀家亡命之時是怎么想的。
幸與不幸,朽與不朽,竟這么奇怪地交匯組合著,于是,告別青云譜(圃、浦),我禁不住沉吟起來。多虧秋熱,日頭毒,又戴得墨鏡,否則友人沒準看出我也在效法八大山人筆下的飛禽,翻出白眼來,該有多嚇人!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