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唱歌:聲樂技巧入門與潛能開發(第4版)》是一套系統性較強的聲樂發聲訓練教材,主要是為聲樂初學者所編寫,但同樣適用于對歌唱的過程或者新發聲方法的探索感興趣的人。本書采用了循序漸進的發聲技術訓練,從說話發聲開始慢慢引入到更有挑戰性的歌唱發聲,并在大多數章節的結尾都會附上自我評定的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批判性地思考教材中所討論的東西。本書選取的代表性聲樂曲目涵蓋了不同音樂時期、民族、語言和風格的經典歌曲,并按中等音調編寫,以此來適應男生和女生的音高。
《學唱歌:聲樂技巧入門與潛能開發(第4版)》最突出的特點即是強調整體性學習,為學生提供適當練習的同時,將相關的發聲原理以及基本的表演技巧貫穿其中。《學唱歌》一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引導學生去發現和開發他們真聲,其理想的教學成果是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富有表現力的發聲技巧。
推薦一:聲樂名師多年經驗傾囊相授。作者克利夫頓·威爾美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與60多個一流音樂團體合作演出,擁有25年豐富教學經驗,任職美國國家歌劇院協會和國家聲樂教師協會,數度入選“全美名人錄”,2000年榮獲舒伯特俱樂部頒發的“年度教師獎”。
推薦二:全新聲樂教學理念,美國聲樂課堂經典教材。《學唱歌》按照作者新創獨特聲樂教學理念編寫,至今已歷經4次改版,暢銷20余載,成為全美高校聲樂課堂必讀之作。
推薦三:深入淺出,思路嚴謹,收錄大量經典曲目。正文包含詳盡的講解與有針對性的聯系,聲樂學習方法與歌曲演示完美結合,收錄的經典曲目涵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版本精良,歌詞考究,并附中文歌詞大意。
推薦四:豐富的支持性材料。隨書CD包含歌曲伴奏及歌詞發音;同步網站包含更多額外曲目、解剖學圖示、教師所需的支持性教輔材料、常規熱身練習視頻等豐富資源。
《學唱歌:聲樂技巧入門與潛能開發(第4版)》每一處發聲方法的講解都有相應的聲音練習,無論對于教師教學還是學生自學,都是一本優秀的聲樂教材。歌曲選集部分曲目風格多樣,版本考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書還配有歌曲背景及歌詞發音,這對于當前國內聲樂學生來說,是十分難得并且需要的聲樂用書。
——廖昌永,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主任
克利夫頓·威爾(Clifon Ware),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明尼阿波利斯分校音樂學院榮休教授。西北大學聲樂表演博士,曾任職美國國家歌劇院協會和國家聲樂教師協會明尼蘇達分會,為美國國家聲樂教師協會基金董事會成員,并幾度入選“全美名人錄”。2000年獲得舒伯特俱樂部頒發的“年度教師獎”。作為一名男高音獨唱家,威爾博士曾與60多個一流音樂機構合作演出,出演過53首歌劇、輕歌劇、音樂劇角色,76首與管弦樂團及合唱團合作的曲目,超過25首獨唱曲目,以及一些室內樂獨唱曲目。編寫出版過流行甚廣的歌唱教學教材《聲樂教學基本原理:歌唱的基礎與歷程》。此外,他還曾為美國國家歌劇協會的刊物《歌劇期刊》撰寫過一系列有關演唱的文章,2005年被收錄整理成《歌唱者的一生:目標和角色》一書。
毛斯祺,美國紐約大學傳播學碩士,現居紐約。熱衷翻譯、戲劇、設計和旅行。
前言
第一部分 聲樂理論與技巧
第一章 準備行裝
第二章 開始旅程
第三章 敞開心扉
第四章 動員全身
第五章 掌控呼吸
第六章 發 聲
第七章 銜接不同聲音區域
第八章 音質最優化
第九章 元音及輔音發音
第十章 協調發音過程
第十一章 學習一首歌
第十二章 演唱一首歌
第二部分 歌曲選集
群體、愛國歌曲以及熱身曲
民歌、圣歌以及靈歌
藝術歌曲及詠嘆調
音樂劇歌曲
附錄 A
附錄 B
附錄 C
附錄 D
重要詞匯
延伸閱讀
CD曲目
出版后記
2.1 為什么要了解我們的聲音?
對汽車構造和機能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幫助司機,同樣的道理,對聲樂或者發聲機制的基本理解能夠在整個聲樂旅程中對歌唱者有所幫助。任何一個經歷過汽車拋錨,包括像再簡單不過的換癟胎之類的司機,都知道當時對整個局面失去控制的情況會有多令人頭疼。相反地,對基礎機械原理和技術有一定了解的司機則會對更具冒險性的旅程更富有自信,比如開長途車——甚至是探索一些人跡罕至的小路——并相信他們能安全有效地應付過來。類似地,充分了解自己嗓音的歌手將能在不同的情況下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歌喉,比如嘗試新的發聲技巧,學習具有挑戰性的歌曲,或者在生病或受傷時應對嗓音問題。
盡管大多數年輕的歌手都對聲樂教學沒有太大的興趣,但事實上具備一定的教學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最簡單的原因不外乎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教我們自己。因為每周能和專業聲樂老師接觸的時間通常相對很短,學生們必須在其他時間段內承擔起自己教自己的任務,而這大約占每周學習時間的75% 至90%。由此,在掌握有效的技巧和方法之外,學生對自己的發聲系統了解得越多,就能越好地教自己。
現在我們理解了要盡可能多的了解自己聲音的重要性,那么就讓我們開始聲樂的探索之旅吧。
2.2 發聲過程:我們的聲音是如何發出的
人類的喉(Larynx),或者“喉頭”,是由自然設計的一個保護機制(保護外部物質不進入肺)以及維持胸腔內壓的機制(舉重、排便,以及分娩)進化而成的一個具有廣泛口頭及言語表達能力的器官。因為唱歌是一種言語的夸張化表達方式,因而也像說話一樣,需要多種復雜技巧的開發和協調,如果我們將說話和唱歌視作由同一器官所發出將會提高我們的認識。
所有的樂器,包括聲音在內,在發聲原理方面都有三個共同要素:一個制動部分、一個振動部分,以及一個共鳴部分。除了這三個要素之外,人類的聲音還包括第四個要素:一個發音部分。從機能上說,這四部分的平衡協調才能發出一個有效的聲音。因為所有有意識發聲背后的刺激都是基于心理和感情上的,所以我們還必須將大腦和神經系統的作用考慮進來,作為發聲的動因。
接下來是對發聲過程中的五個部分的一個簡要概述(圖2-1),包括形式或概念部分(粗體字)和功能部分(括號內楷體字,例如生理原因>音樂效果)。
1. 意欲(Volition,動因>身心結合) 大腦和神經系統向身體發出指令或接受信號,由此產生肌肉反應來控制發聲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
2.氣息(Respiration,制動>呼吸能量) 與呼吸相關的身體部位(氣管、肺、支氣管、橫膈膜、肋骨以及腹肌和背肌)協調運作來控制吸氣和吐氣,這也 是聲音的來源。
3. 發聲(Phonation,振動>發出基本音調) 喉,或者喉頭,由薄膜、肌肉、 韌帶(ligaments)和軟骨組織(cartilages)組成,各部分協調運作從而控制氣息和收攏(關閉)聲帶(vocal folds)發出基本的“嗡嗡聲”。
4. 共鳴(Resonation,共鳴 > 加強音調) 連接的共鳴腔,主要是喉嚨、口和鼻, 作為一個輔助性的聲學振動器來加強聲帶發出的基礎的“嗡嗡聲”。放大來看, 在淋浴間(輔助性振動器)里唱歌的體驗展現了共鳴腔對聲音加強所起到的 作用。
5. 發音(Articulation,發音 > 將音調塑造成能被辨認出來的言語聲音) 發音器官(舌、頜、面頰、牙齒、唇、硬腭[hard palates]和軟腭[soft palates]、以及牙脊)協調運作從而發出所有與人類語言交流有關的聲音。作為唯一配有發音功能的天然樂器,人聲似乎具有發出無限多種聲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