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傳(新修訂版)》將蘇軾一生的經歷與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編織,講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詩詞后面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短K軾傳(新修訂版)》全面的為讀者解讀了蘇軾的思想性格、生活風貌及心態意趣,使讀者于詩詞中讀傳記,于傳記中解讀詩詞。當我們回望蘇軾六十多年的人生就會發現,青年的意氣風發,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達觀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他的身上,連綿千年依然余音繞梁。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王水照編著的《蘇軾傳(新修訂版)》將蘇軾一生的經歷與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編織,講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詩詞后面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讀者諸君在看完這部幾十萬字的傳記以后,不知是否會產生一個問題:蘇軾究竟長得什么模樣?筆者在寫作過程中對這問題倒是時時縈繞腦際的。蘇軾同時代的畫家如李公麟、程懷立、何充、僧表祥、妙善及道士李得柔等都曾為他畫過像,但真跡至今都已亡佚,沉晦無聞。我們選了一幅經過清初著名學者翁方綱鑒定過的東坡扶杖醉坐圖,作為本書卷端的插圖,是認為此圖比較接近蘇軾的原貌。這幅圖像據傳是依照李公麟的原畫,由翁方綱請友人朱野云臨摹的。黃庭堅《跋東坡書帖后》說:“廬州李伯時(即李公麟)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盤石,極似其醉時意態。此紙妙天下,可乞伯時作一子瞻像,吾輩會聚時,開置席上,如見其人,亦一佳事!贝朔嬒衽c黃庭堅所說的“按藤杖”、“坐盤石”、“醉時意態”是吻合的,但朱野云所臨摹的是否為李公麟原畫,還需要繼續考證。然而,此畫的東坡形象,比照蘇軾本人和當時其他人的有關記載來看,恰是完全相符的。依據這些記載材料,蘇軾的容貌、身材特點是:
一、身材頎長。蘇軾和弟弟蘇轍都是高個子,蘇轍說過“頎然仲(軾)與叔(轍)”(《次韻子瞻寄賀生日》),蘇軾寫給蘇轍的詩,有“觀汝長身”、“身如丘”句子(《次韻和子由善射》、《戲子由》),別人也說蘇軾跟他弟弟一般高:“江邊父老能說子(轍),白須紅頰如君(軾)長!保ㄌK軾《吾謫海南,子由雷州……》)最直截了當是蘇軾自稱“七尺頑軀走世塵”(《寶山晝睡》),他的朋友孔武仲也明確描述他為“頎然八尺”(《東坡居士畫怪石賦》),“七尺”、“八尺”,總是算高身材了。
二、眉疏目朗,眼神尤為炯然有光。這也見于孔武仲的《謁蘇子瞻因寄》:“紫瞳燁燁雙秀眉!
三、顴骨高聳,兩頰清瘦。蘇軾的名篇《傳神記》,說到他“于燈下顧自見頰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見者皆失笑,知其為吾也”。僅從顴頰的影廓中即能辨認出是蘇軾,說明他顴骨的特征最為顯著突出,若是團團福相就不可能這樣的了。
四、面容長形如圭,上下一方正、一尖圓。這見于米芾《蘇東坡挽詩》:“方瞳正碧貌如圭。”
……
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即進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F任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文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并擔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名譽會長等職。出版有《蘇軾傳》、《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王水照卷》、《王水照自選集》、《唐宋文學論集》、《宋代文學通論》(合著)、《蘇軾研究》、《鱗爪文輯》等著作,編有《歷代文話》、《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復旦宋代文學研究書系》等。
崔銘,女,湖南南縣人,1964年生。1986年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2年在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F任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出版《歐陽修傳:達者在紛爭中的堅持》(合著)等著作。
引言 物華地靈鑄偉才
第一章 奮厲當世雄鷹出
第二章 世事維艱力難任
第三章 德澤雅韻滿余杭
第四章 唯有憫農心尚在
第五章 柏臺霜氣夜凄凄
第六章 吟嘯徐行迎風雨
第七章 三詠赤壁成絕唱
第八章 投老江湖終不失
第九章 華燈飛蓋寓京華
第十章 四任知州澤生民
第十一章 白須蕭散謫嶺海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結束語 浩瀚淵深贊“蘇!,流風余韻遺人間
附錄一 蘇軾生平創作年表
附錄二 蘇軾著作重要版本錄
后記
在四川省眉山縣境內,有一座秀麗的彭老山。宋仁宗景祐三年,這座山忽然變得荒瘠起來,百花不放,草木枯萎,禽鳥野獸遠走高飛。眉山的父老議論紛紛,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多年以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就在這一年,一位令人驚羨、受人敬慕的不世之才——蘇軾(字子瞻)誕生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彭老山的靈秀之氣,獨鐘于他一人身上,因而出現了這樣奇異的現象。六十六年后,這位曠代的偉人,走完他不平凡的人生歷程,辭別人世,將英靈之氣還給自然,彭老山才重又變得郁郁蒼蒼。
這當然只是一個不可以確信的民間傳說,在我們這個崇奉天人感應的古老國度,隨著每一位天才人物的誕生,都不免會有這樣一些神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傳說雖然不可以確信,卻非常形象地說明,正是蜀地(四川的古稱)的奇山秀水給予了蘇軾最早的陶冶和啟迪。以后他長大成人,宦游四海,對于故鄉的回憶總激起他滿懷深情。他吟唱那條瑩凈如玻璃的美麗江水:
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
——《東湖》他回想那座舉世聞名的峨眉山:
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嵋翠掃空。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他思念那片溫暖富饒的神奇土地:
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
——《春菜》
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
—一《寄蔡子華》他羨慕朋友能有機會到他的故鄉做嘉州(今四川樂山)太守:
少年不愿萬戶侯,亦不愿識韓荊州。(即韓朝宗,唐朝入,曾任
荊州長史,喜歡推薦人才,李白《與韓荊州書》說:“生不用封萬戶
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頗愿身為漢嘉守,載酒時做凌云游。
——《送張嘉州》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少年蘇軾健康、快樂、生氣勃勃,對一切都充滿好奇。
有時,他和表弟一起“狂走從人覓梨栗”(《送表弟程六之楚州》),漫山遍野地跟著人亂跑,尋找可食的野果;
有時,他悠閑自在地坐在牛背上一邊放牧,一邊讀書:
川平牛背穩,如駕百斛舟。
——《書晁說之考牧圖后》田野寬廣平坦,牛背安穩無虞,那感覺就像在波平浪靜的水面,駕一葉扁舟:
舟行無人岸自移,我臥讀書牛不知。
——同上
有時,他會和小伙伴們一起“鑿地為戲”——或者是挖一條小溝,灌上些水,讓它變成想象中的長江大河;或者是筑一個小土墩,在上面燃放“烽火”。有一次,他們挖出一塊淺綠色的魚形石塊,這石塊周身散布著細細的銀色星點,敲起來鏗然有聲,竟是一塊上乘的硯石,父親認為,這是蘇軾兄弟在文學上有輝煌發展的吉祥征兆。
……風花雪月之中,蘇軾一年年成長,故鄉的山水給予他無窮的樂趣和靈感!
除了它的富饒美麗,四川自古便以名人輩出、富有濃郁的文化氛圍著稱于世。
早在漢代就產生了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揚雄、王褒等,他們的流風余韻經百世而不衰,年輕一代讀書作文動輒便以“作賦凌相如”(李白《贈張相鎬》)為期許,把這些文學前輩視為自己的楷模。此后,李唐一朝,在文學上屈指可數的人物都與四川結下不解之緣: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幾行不朽的詩句喊出一個嶄新時代的陳子昂是四川人;最杰出的浪漫主義天才詩人李白,五歲隨父親移居四川,在那里度過奠定他一生偉業的青少年時代;還有杜甫,這位在詩歌的思想藝術各方面集大成又開風氣、影響了中國詩壇上千年的大詩人,也在四川生活了八年之久,寫下無數輝煌的詩篇;此外,“初唐四杰”——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都曾先后到過四川;高適、岑參、劉禹錫、白居易等,都曾在四川留下不朽的詩篇。于是,“天下詩人皆入蜀”一時傳為美談。
到了晚唐五代,軍閥混戰,十國并起,以成都為中心的西蜀國相對來說較為安定,大批文人前往避難,進一步促進了蜀地文化的繁榮,使西蜀成為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之一。宋代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為統一全國,發兵征服西蜀政權。西蜀滅亡之后,又發生兵變和農民起義,戰爭因而延續三十多年,給四川造成很大破壞,蜀地文化一度陷入低谷。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經過一個階段的休養生息.四川的經濟和文化又逐漸繁榮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