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演義書系:杜甫傳》是武俠一代宗師還珠樓主的絕筆之作。全書11回,講述了“詩圣”杜甫曲折潦倒的一生。
由于作者善寫武俠,尤其擅長講故事,而杜甫的生平又與作者自身的身世很有相似的地方,因而這部書寫得相當引人入勝和富有感染力。作者通過描寫唐玄宗統治后期黑暗腐敗的政治以及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將國家的不幸與杜甫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寫出了一個處于世運變換時期的詩人沉淪窮困的命運,尤其寫出了亂世中百姓的苦難。《中國歷代人物演義書系:杜甫傳》文字優美簡潔,結構緊湊有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詩圣”生命史詩。
杜甫是唐代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中國歷代人物演義書系:杜甫傳》是武俠一代宗師還珠樓主的絕筆之作,講述了“詩圣”杜甫曲折潦倒的一生。
還珠樓主(1902—1961),原名李善基,后改李壽民,新中國成立后改名李紅。四川長壽(今重慶長壽)人。他是民國武俠小說諸家中神一樣的人物,為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開創了“神魔劍俠”一派,與“社會反諷派”白羽、“幫會技擊派”鄭證因、“奇情推理派”朱貞木、“悲劇俠情派”王度廬并稱“北派五大家”。他的小說融神話、志怪、劍仙、武俠于一體,文字優美,想象奇詭,氣勢磅礴,且將儒、道、釋三家哲理融于一爐,可謂道技結合,寓意深遠。被后世稱為“開小說界千古未有之奇觀”,對后世的武俠創作影響巨大,如與之齊名的鄭證因、朱貞木,以及后來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武俠名家均受其影響與啟發。
第一回 落葉滿長安 殘照西風 漢家陵闕
分金貽至契 推襟寒儒 杜老心腸
第二回 季世更何知 三絕補窗高士畫
危機原不計 長亭走雨故交情
第三回 急景正凋年 筆染煙云唯有餓
考功仍下第 詩成珠玉也長貧
第四回 高誼托風塵 斗酒只雞珍遠別
清輝憐玉臂 砧聲午夜感深情
第五回 獻到宮廷 妙筆才為當世重
躬親隴畝 衷懷始共野人知
第六回 不見咸陽橋 慘霧彌天 哀鴻載道
同乘颯露馬 長河落日 故友班荊
第七回 積雪行舟陰嶺光寒林似玉
僵尸委路朱門肉臭酒如澠
第八回 蠖屈必求伸 杜陵連上三禮賦
水邊多麗影 等閑莫賞曲江花
第九回 須防丞相嗔 墜鈿遺珠不可拾
誰為京國守 千乘萬騎總西奔
第十回 賊窟逢故人 幸能脫身赴行在
麻鞋見天子 始得歸家慰妻兒
第十一回 遺恨隱深宮 南內凄涼傷惡媳
民間多疾苦 杜陵停淚寫新詩
附錄
杜甫軼事匯編
情圣杜甫
《中國歷代人物演義書系:杜甫傳》:
“秦中自古帝王州”。唐朝的京城長安更是歷史上關中有名的所在。這一座在中世紀比羅馬、米蘭、威尼斯等城市還要寬廣,規模也更宏大的名城,其面積要超過現在的西安六倍以上。全城周圍七十二里,城北是皇宮,重要的有“大明”(東內)、“太極”(西內)、“興慶”(南內)三宮,稱為“三大內”。
其他殿宇宮苑還很多,靠近皇城一帶還建有好些王侯將相和近臣貴戚的宅第。城東西共有兩個大市(即市場)和一百零八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坊(街道),除通往皇宮的大街御路外,坊與坊之間交織著許多寬廣平直的街道。這里面住的平民極少,多一半都是公卿大夫之流;再有便是那些繁盛的商店和富家住宅了。這樣一個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所在地,又當唐朝開元、天寶(唐玄宗李隆基紀元年號)極盛時代,休說皇室官苑、王侯府第千門萬戶金碧交輝,廣殿崇樓雕甍相望,便是一般富商豪族、士大夫家也都畫棟朱欄,粉墻雪映,門庭高大,裘馬輕狂。其市廛之殷富、人煙之稠密和飲食服用之講求,簡直說它不完。都城南面是西起秦隴、東徹藍田,綿亙八九百里的終南山。北面高原上還立著幾座陵墓(五陵),長眠其中的朽骨,都是過去這座大城里的高統治者——封建帝王。雖然他們生前的赫赫威權早已風流云散,只剩下這幾堆黃土在荒煙夕照中供后人諷詠談笑,這一時期仍保持著它的巍巍華表,郁郁松楸,面對南山,氣勢雄偉。
至于渭濱煙樹,曲江花月,韋曲樊川之麗,溫泉雁塔之奇,更無一處不是勝地名區,惹人留戀,水木清華,傳頌古今。
開元二十八年以后,李隆基因為寵愛楊妃,竟不惜以天下的民力物力和朝廷的名位來博取她的歡心。
楊氏兄弟(铦、國忠)姊妹(韓、秦、虢三國夫人)固是裂土封侯,大享富貴,連和楊家稍微沾親帶故的也都官居顯要,威勢逼人。一女承歡,六親厚祿,裙帶當權,萬姓遭殃,“遂令天下父母心”有“不重生男重生女”之恨。
男女愛情并不決定于年歲。我們自不能說明皇納妃年已六十,玉環專寵當富青春,便否定了雙方愛情的真摯。不過,承襲先人聚斂所得的膏粱子弟當要蕩產傾家,家天下的皇帝而要為所欲為,走那亡國敗家的道路,天下人自然都吃苦頭了。明皇和楊妃的愛情后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害,也給當事人本身造成了歷史上典型的悲劇。這惡果是怎么招來的呢?二十世紀的英國皇儲“不重江山重美人”,可以為了情婦敝屣尊榮,比翼雙飛,飄然遠行,并不受那一切人為的阻礙,人們也沒有受到他的影響。而明皇卻因過愛所歡引起變亂,以致翠華西去,六軍不發,眼睜睜望著他的心頭愛寵慘死馬嵬,埋香黃土,掩面悲咽,無可如何。到了“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人夢”,孤燈挑盡、徹骨相思之時,也只能把萬分沉痛的心情寄托于虛空渺茫之中,苦尋那臨邛道士,意圖為他天上人間覓致芳魂,重溫“密誓”,受制于媳,長恨以終,豈不正是當時社會所造成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