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是部長篇自傳體小說中,作者力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為主線,塑造出一個努力探索生活的意義,尋找新的生活道路、內心充滿了激烈沖突的人物。情節富于傳奇和童話色彩,人物具有特異的精神力量。而繪聲繪色的景物描寫與色彩斑斕的語言,則造成了激情洋溢的藝術效果和一種歌唱般的語言風格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的筆名,他是沙皇俄國后期和蘇聯初期的*名作家,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政治活動家。高爾基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歲時便出外謀生,到處流浪,當過鞋店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在碼頭上搬過貨物、給富農干過活,還干過鐵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門人、園丁……這在小說《童年》里都有反映。在饑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通過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只上過兩年小學的高爾基在24歲那年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瑪卡爾·楚德拉》。 高爾基留下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和書信、政論文章等。尤其是他作于1901年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的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斗,這首詩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贊。 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并主持召開了全蘇**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投身于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被介紹到中國并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陸桂榮,江蘇省太倉市人,畢業于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從事高等教育工作40多年。譯著包括《融雪季節》、《地槽》、《我的大學》、《后方有后方的責任》等10部中長篇小說及一系列俄蘇作家的短篇小說。
《我的大學》:
我終于乘船去喀山大學上學了。
我想上大學的念頭是受了一個叫尼古拉·葉夫列伊諾夫的中學生的開導而產生的。他是個可愛的青年,長得又漂亮,有一雙似女性般的溫柔可親的眼睛。
當時,他和我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他住在閣樓上。他常常看到我手里拿著書本,這就引起了他對我的注意,于是我們就認識了。不久,葉夫列伊諾夫就讓我相信:我有“罕見的科研能力”。
“您天生是為科學服務的!”他對我說,同時瀟灑地甩動著他那馬鬃似的長發。
那時候我還不懂,即使是個只起著家兔作用的人也是能為科學服務的。可是葉夫列伊諾夫如此令人信服地向我表明:大學里正需要我這樣的小伙子。不消說,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②的陰魂也被驚動了。葉夫列伊諾夫說,我去喀山后可以住在他那兒,用一個秋季和一個冬季的時間,我就能完成中學的課程。只消考好“隨便幾門”課程(是這樣說的:“隨便幾門”),大學就會提供我助學金,再過那么五年工夫,我就可以成為一個“學者”了。所有這一切看來都非常簡單,因為葉夫列伊諾夫那時只有十九歲,而他又有一顆善良的心。
他考完試后,過了兩周,我隨他之后,也動身了。
我外婆送我時勸告我:“你啊,不要再跟人家斗氣了,你老是使性子,又厲害又高傲!這都是外公傳給你的。可你外公算什么?這苦命的老頭子,活著活著.結果成了個大傻瓜。你要記住一件事:上帝不判斷人們的是非,只有魔鬼才喜歡干這事呢!好啦,告ttpl~……”她一面擦去她那褐色的、松弛的臉頰上的寥寥幾顆眼淚,一面說道:“我們再也不能見面了。你這個坐不住的孩子呀,要遠走高飛了。可是我呢?我就要死了……”前段時間,我離開了這個可親的老人,甚至很少和她見面。此時此刻,我突然痛苦地感覺到,以后我再也見不到這個如此貼心的親人了。
我站在輪船的尾部,瞧著她站在那邊碼頭的邊緣,用一只手在自己身上畫十字,另一只手拿著舊披巾的一角擦著她的臉和那雙充滿著對人們無限憐愛的光芒的黑眼睛。
于是我就到了這個半韃靼式的城市,住在一座狹小的平房住所里。這座小屋孤零零地屹立在一條陋巷盡頭的小土山上。小屋的一堵墻對著那片荒涼的、失過火的場地,在這片荒地上,長出了密密層層的野草。在長著苦艾、牛蒡和酸模的雜草叢中,接骨木的灌木林里隆起一片磚瓦建筑物的廢墟,廢墟下面有一個非常大的地窖。一條條無家可歸的狗棲息在那里,也死在那里。這個地窖我將永世不忘,它是我所上的幾所大學中的一所。
葉夫列伊諾夫一家(他母親和她的另外兩個兒子)以少得可憐的撫恤金為生。在剛到這兒的最初的日子里,我不時看到這個臉色蒼白而又瘦小的寡婦從市場回來,把買回的東西攤在廚房里的桌子上。她十分困窘,發愁地算起了一個難題:不把她自己算在內,怎樣用這些小塊的肉為這三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做頓數量足夠的美餐呢?她沉默寡言,在她那雙灰色的眼睛里,凝集著宛如一匹耗盡全力的母馬的那種絕望、溫順而倔強的勁兒,這匹可憐的馬兒拉著大車上山,它知道“我拉不動了”,可是它仍然在拉著!在我到這里的第四天早晨,我到廚房里幫她洗菜,當時孩子們還在睡覺。她低聲而謹慎地問我道:“您來這里干什么?”“來念書,上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