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河西走廊民居、裝飾藝術視域下的張掖古民居、建筑藝術視野下的張掖古民居、生態視野下的河西走廊民承、民俗文化語境下的張掖民居、旅游產業背景下的張掖古民居、家庭文化語境下的張掖民居、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張掖古民居等10章內容。
"
民居無疑是開始最早,分布最廣的一種建筑形式。《易•系辭》中載“上古穴居而野處”,《禮記》中的“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檀巢”,都是對上古之人居住活動的描述。不論是營窟或是筑巢,都是建造活動的起始,其建造的目的只是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一個可以遮風雨、避野獸的場所。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地理,南北東西,各有不同,因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傳統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平面布局和環境特征。它是社會制度、家庭組織、習俗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體現。2)結構和外形特征。它映了氣候、地理和材料、構造技術等對建筑的影響。3)裝飾裝修和細部特征。它是文化、習俗和審美意識在民居建筑內部和外觀藝術上的表現。
中國傳統民居根植于流傳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代表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這些形式各異、瑰麗多姿的民居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遺產中的一份寶貴財富,也是當今建造新民居時可資借鑒的源泉。傳統民居的形成與社會、文化、習俗等有關,又受到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影響。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由于各地氣候懸殊,地理條件不同,材料資源又有很大差別,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造成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式、立面外觀和內外空間處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國民居建筑具有鮮明、豐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例如:在封建社會,血緣、親緣、家族體系和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漢族人的家庭組織及其生活方式,在傳統民居中就出現院落式布局方式,我國漢族民居大多屬于此類布局方式。但是由于南北氣候的懸殊,東西地理的差異,在北方干寒地區形成的是合院式民居,在南方濕熱地區就形成天井式民居,在中原黃土地帶形成的是窯洞民居,在沿海多臺風和內陸多地震地區則形成穿斗式民居。
人們在實踐中所創造的技術和藝術處理經驗,如民居建筑的通風、防熱、防寒、防水、防潮、防臺風、防蟲、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筑結合山水、地形的做法,民居建筑裝飾裝修處理等,在今天仍有實用和參考價值,值得探索。中國傳統民居建筑與社會、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有關,與儒禮、道學、陰陽五行等思想也有密切關系。例如:在家庭制度盛行的農村,聚族而居的現象非常普遍,民居與家廟、祠堂布局一起。古代盛行的天命觀、家族觀、等級觀和陰陽五行思想,對民居的選址、擇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筑的正面、大門、山墻、墻尖屋脊、裝飾裝修等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本書結合歷史、地理、社會、風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探討它們與傳統民居之間的互動關系。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東段的主要干線,漢唐時期,東西方文化通過戰爭、宗教和商貿等渠道交匯于此,對其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西走廊的建筑蘊含了異質文化碰撞、交匯的成果,是探討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典范。河西走廊建筑包括塞防建筑、民居建筑、佛教石窟、寺廟等。
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以來,生活在河西走廊上的人們,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共同發展、相互融合,促進了區域文化的形成,多種文化景觀形成了豐富的河西走廊文化。歷史轉入明清時期,河西地區轉變為一個特定文化區域,在長時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逐步發展、完善和成熟,其文化景觀表現出在本地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以中原農耕文明為代表的移民文化與河西走廊西邊的地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為主,兼具其他多元文化的影響。河西建筑也在多種文化因子交織影響的基礎之上構成了地域性特色。河西地區的自然環境是河西建筑發展的背景,河西地區綠洲農業環境中十分重視水利資源的利用,工程地質條件下發展出的建筑措施以及以土為材的河西地區民居形式,都是自然環境在建筑上的最直接反映。此外,出于保護自身安全和適應自然環境的目的,河西人民采用軍事聚落的演變產物堡寨作為其重要的聚落形式。明清統治者對河西走廊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中原建筑持續影響,在嫁接到河西地區的同時,其功能、用途也伴隨著區位的不同發生著改變,形成了適應其地域特征而不斷豐富的河西建筑。河西的祠廟建筑更多地發揮了化解用水糾紛、緩和民族矛盾、維護地方穩定的作用。河西建筑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受到多種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廣泛吸收伊斯蘭教、藏傳佛教等多種建筑文化的特征,構成河西建筑的特色,河西建筑景觀也因此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河西建筑因服務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現實作用,自身的創造力不斷發揮,使得河西建筑在建造方法上表現出異常豐富的形態。隨著河西文化的穩定與發展,明清時期的河西建筑也出現了與關中建筑及中原建筑相區別的本地化建筑特征和建造方法,如裝飾性與結構性相統一的檐下處理方式、弧腹向上的三件套角梁做法、抹角梁法的屋面支撐結構,并且在清代中后期,河西地區逐漸發展出一套相對獨立的河西建筑工藝體系。而河西走廊與鄰近的寧夏地區通過溝通兩者的寧武商路,由地理位置的接近和人員的流動形成了兩個地域間較為一致的建筑特征。此外,河西建筑的特征還沿黑河北上影響至內蒙古額濟納旗,并自張掖起北行越人祖山輻射到阿拉善等蒙古西部地區。清乾隆后期,大批河西軍民遷移到天山南北駐防屯田,致使河西建筑工藝傳統也被帶到了新疆天山沿線地區,一直抵達邊境的伊犁州,產生出用“宏觀河西建筑”的視野審視超越河西地域本身的建筑工藝的影響,在河西文化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地域特色和不斷向外輻射的河西建筑文化范疇
"
"
目 錄
引 言
第一章 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河西走廊民居
第二章 裝飾藝術視域下的張掖古民居
第三章 建筑藝術視野下的張掖古民居
第四章 生態視野下的河西走廊民居
第五章 民俗文化語境下的張掖古民居
第六章 旅游產業背景下的張掖古民居
第七章 家族文化語境下的張掖民居
第八章 地域文化視角下的張掖古民居
第九章 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張掖古民居
第十章 張掖古民居(大院)口述記錄
結 語
附 錄 張掖古民居的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
"
民居無疑是開始最早,分布最廣的一種建筑形式。《易•系辭》中載“上古穴居而野處”,《禮記》中的“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檀巢”,都是對上古之人居住活動的描述。不論是營窟或是筑巢,都是建造活動的起始,其建造的目的只是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一個可以遮風雨、避野獸的場所。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地理,南北東西,各有不同,因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傳統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平面布局和環境特征。它是社會制度、家庭組織、習俗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體現。2)結構和外形特征。它映了氣候、地理和材料、構造技術等對建筑的影響。3)裝飾裝修和細部特征。它是文化、習俗和審美意識在民居建筑內部和外觀藝術上的表現。
中國傳統民居根植于流傳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代表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這些形式各異、瑰麗多姿的民居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遺產中的一份寶貴財富,也是當今建造新民居時可資借鑒的源泉。傳統民居的形成與社會、文化、習俗等有關,又受到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影響。中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由于各地氣候懸殊,地理條件不同,材料資源又有很大差別,加上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造成傳統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式、立面外觀和內外空間處理也不相同,使得中國民居建筑具有鮮明、豐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例如:在封建社會,血緣、親緣、家族體系和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漢族人的家庭組織及其生活方式,在傳統民居中就出現院落式布局方式,我國漢族民居大多屬于此類布局方式。但是由于南北氣候的懸殊,東西地理的差異,在北方干寒地區形成的是合院式民居,在南方濕熱地區就形成天井式民居,在中原黃土地帶形成的是窯洞民居,在沿海多臺風和內陸多地震地區則形成穿斗式民居。
人們在實踐中所創造的技術和藝術處理經驗,如民居建筑的通風、防熱、防寒、防水、防潮、防臺風、防蟲、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筑結合山水、地形的做法,民居建筑裝飾裝修處理等,在今天仍有實用和參考價值,值得探索。中國傳統民居建筑與社會、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有關,與儒禮、道學、陰陽五行等思想也有密切關系。例如:在家庭制度盛行的農村,聚族而居的現象非常普遍,民居與家廟、祠堂布局一起。古代盛行的天命觀、家族觀、等級觀和陰陽五行思想,對民居的選址、擇位、定向、布局以及建筑的正面、大門、山墻、墻尖屋脊、裝飾裝修等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本書結合歷史、地理、社會、風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探討它們與傳統民居之間的互動關系。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東段的主要干線,漢唐時期,東西方文化通過戰爭、宗教和商貿等渠道交匯于此,對其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西走廊的建筑蘊含了異質文化碰撞、交匯的成果,是探討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典范。河西走廊建筑包括塞防建筑、民居建筑、佛教石窟、寺廟等。
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以來,生活在河西走廊上的人們,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共同發展、相互融合,促進了區域文化的形成,多種文化景觀形成了豐富的河西走廊文化。歷史轉入明清時期,河西地區轉變為一個特定文化區域,在長時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逐步發展、完善和成熟,其文化景觀表現出在本地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以中原農耕文明為代表的移民文化與河西走廊西邊的地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為主,兼具其他多元文化的影響。河西建筑也在多種文化因子交織影響的基礎之上構成了地域性特色。河西地區的自然環境是河西建筑發展的背景,河西地區綠洲農業環境中十分重視水利資源的利用,工程地質條件下發展出的建筑措施以及以土為材的河西地區民居形式,都是自然環境在建筑上的最直接反映。此外,出于保護自身安全和適應自然環境的目的,河西人民采用軍事聚落的演變產物堡寨作為其重要的聚落形式。明清統治者對河西走廊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中原建筑持續影響,在嫁接到河西地區的同時,其功能、用途也伴隨著區位的不同發生著改變,形成了適應其地域特征而不斷豐富的河西建筑。河西的祠廟建筑更多地發揮了化解用水糾紛、緩和民族矛盾、維護地方穩定的作用。河西建筑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受到多種民族文化相互影響,廣泛吸收伊斯蘭教、藏傳佛教等多種建筑文化的特征,構成河西建筑的特色,河西建筑景觀也因此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河西建筑因服務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現實作用,自身的創造力不斷發揮,使得河西建筑在建造方法上表現出異常豐富的形態。隨著河西文化的穩定與發展,明清時期的河西建筑也出現了與關中建筑及中原建筑相區別的本地化建筑特征和建造方法,如裝飾性與結構性相統一的檐下處理方式、弧腹向上的三件套角梁做法、抹角梁法的屋面支撐結構,并且在清代中后期,河西地區逐漸發展出一套相對獨立的河西建筑工藝體系。而河西走廊與鄰近的寧夏地區通過溝通兩者的寧武商路,由地理位置的接近和人員的流動形成了兩個地域間較為一致的建筑特征。此外,河西建筑的特征還沿黑河北上影響至內蒙古額濟納旗,并自張掖起北行越人祖山輻射到阿拉善等蒙古西部地區。清乾隆后期,大批河西軍民遷移到天山南北駐防屯田,致使河西建筑工藝傳統也被帶到了新疆天山沿線地區,一直抵達邊境的伊犁州,產生出用“宏觀河西建筑”的視野審視超越河西地域本身的建筑工藝的影響,在河西文化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地域特色和不斷向外輻射的河西建筑文化范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