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不懂得夢想的能量,如果她真的想獲得獎學金,就沒有什么能阻止她,除非她自暴自棄;因為夢想比條件更重要。
她時刻記著爸爸的話——“夢想比條件更重要”。
她的確做到了!她獲得了學位,盡管這用了她6年的時間,但是她沒有放棄。現(xiàn)在,每當太陽西落,我都會看到她在球場上奔跑、跳躍、投籃,頑強自信,充滿活力。
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依然是:“夢想比條件更重要。”
本書用精美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個充滿哲理的小故事,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達著人間純真,故事精彩,非常好看也耐人尋味,是不可多得的心靈、頭腦、及靈魂的滋養(yǎng)品。作品屬于正面述說,以至深的情感述說著五彩的人生,給每一位讀者都打開了一個正能量的開關(guān),讓真情在心靈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精品讀者》系列文叢用精美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個充滿哲理的小故事,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達著人間最真最純,故事精彩,非常好看也耐人尋味,是不可多得的心靈、頭腦、及靈魂的滋養(yǎng)品。作品屬于正面述說,以至深的情感述說著五彩的人生,給每一位讀者都擰開了一個正能量的開關(guān),讓真情在心靈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精品讀者》就像是一個正有量的火種,去傳播著正能量,和大家分享這些如此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修正心理,幫助蛻變,為靈魂提供避難之所。以生活中的小故事去講述人生的哲學及行事處事的智慧,能有力的渲染讀者,使其更有信心地去追求夢想與憧憬未來。
行者,本名譚波,湖南長沙人,資深出版人,曾擔任《哈韓星球》《巧克力季節(jié)》總編職務(wù),多年來策劃暢銷小說200余篇,編著中篇文集40余冊,曾編著《精品故事吧》《精品文摘》《天下青春》等系列叢書創(chuàng)銷量佳績。
第一輯 愛你,像你愛我一樣
視線之外的視線/茉莉淡開 002
我們身邊的愛情/鄒扶瀾 009
一位母親最后的力量/從玉華 012
懷念繼父/若若 017
愛你,像你愛我一樣/風為裳 021
許你一個香格里拉的未來/風為裳 028
再叫我一聲“兔崽子”/兔子 032
領(lǐng)著她,不要走得太快/一路開花 036
母親的習慣/朱立文 042
父親的躺椅/崔鶴同 045
母親的轉(zhuǎn)變,全是愛/張金剛 048
父愛,讓我把彎路拉直/孟祥菊 051
父愛的距離/秦采桑 053
第二輯 夢想的能量
不要猶豫不決/佚名 061
唱著開心的歌謠去生活/魯先圣 062
得盧斯比的小丑/羅桑那 065
等待花開/匡立慶 068
東京塔的眼淚/龍信 070
風中的白玫瑰/[美]威廉姆斯·科貝爾 牟婕 譯 072
只是一團污跡/林夕 075
夢想的能量/ [美]辛西婭·斯圖爾特 鄧笛 譯 078
交換/老面 080
金錢豹的故事/樊富莊 082
救人的理由/陸子 084
一位獲得了自由的人/[巴西]保羅·科埃略 陳榮生 譯 086
真情與美麗/[美]佚名 辜麗 譯 089
真實的高度/蘇一 092
紙簍里的老鼠/王悅 094
自私的代價/鄧皓 097
總有理由看著火車開走/憶君 099
第三輯 指尖流過的滄桑
守望愛情的野百合/郁離 102
誰能給我水晶鞋/梅吉 106
送往天堂的愛/草草 113
與生命相比,所有的表演都須退讓/石敬濤 116
雨 荷/張曉風 118
早上和晚上/[美]瑪格麗·霍斯爾 榮素禮 譯 119
指尖流過的滄桑/程應(yīng)峰 121
治不好的失眠癥/周學珍 123
自由的種子/林夕 125
做人的力量/[美]羅伯特·保爾 鄧笛 譯 127
撫摸的力量/張港 129
傷了你的心的我傷心/sunday 132
失去的不只是戒指/夢琪藍雪 137
十 年/易瑪格格 139
第四輯 最美好的時刻
是誰打碎了我的花瓶/佚名 145
小理想/陳紹龍 149
上帝派我來愛你/童素心 151
用心用力,“烏合之眾”也能贏/[美]羅格·丁·克舍 范子盛 譯 154
最美好的時刻/[美]格拉迪·貝爾 司一 譯 156
用理解來表達需要/蔣光宇 158
自由的雞/[美]南西·文思克萊 榮素禮 譯 160
用曲別針敲開求婚門/蔣光宇 161
如果累了就相愛吧/王凱 163
天使不想念/賀朗年 171
第五輯 生命的姿勢
啟 示/[新加波]尤今 182
生命的姿勢/佚名 184
我已經(jīng)祈禱過了/[美]瑪蘿·托馬斯 方亞瀾 譯 186
臥車廂里的人生/范春歌 188
向大樹道歉/錢星博 191
向上走,向下走/江北風 193
每月第一個禮拜五/[美]阿雷詹德奧·迪茲 佚名 譯 195
讓人落淚的電話號碼/一夫 198
平分生命/佚名 200
白襯衫 黑木炭/南北 202
半壺水/佚名 204
寶石不如草/蔣光宇 206
抱頭的動作/佚名 208
老鷹的再生/佚名 210
李禾禾的單飛之路/陳梅 211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美]米歇爾·瑞安 佚名 譯 215
她已經(jīng)87歲,到了衰老的時候,但當她得知65歲的大兒子因盜竊入獄后,她以最原始的方式,步行近百里地去看他。這個一生貧苦、不識字的老婦人,背著饅頭、西瓜和雞蛋,一天內(nèi)來回走了近兩百里地,只為短短半個小時的探視……趙巧云許多時候已經(jīng)開始犯迷糊。蒲扇剛剛還拿在手上,可出去收了趟曬在院里的被子,就記不起擱哪兒了。藍頭巾前一天明明還在床頭,第二天不知怎么就到雞窩上了,甚至連自己10個孩子的名字,她也記不全。她已經(jīng)87歲,漸漸“迷了,老了”,到了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時光。但有個念頭在她心里卻一直很清晰—她想念兒子。6月,她收到周口監(jiān)獄的一封來信。鄰居對著不識字、耳朵又背的老太太,足足喊了10多分鐘,才讓她明白,65歲的大兒子因盜竊罪入獄了。這是大兒子第三次入獄,她并不太吃驚。“彪兒(大兒子乳名)打小都不學好,可好兒子,賴兒子,都是俺兒子。”她這樣對村里人說。因為不知道兒子在監(jiān)獄過得怎么樣,能不能吃飽穿暖,所以她決定去探望她的彪兒。她一點也不清楚,從她家所在的河南省太康縣大許寨鄉(xiāng)黃寺村到周口監(jiān)獄到底有多遠,究竟要過幾座橋,穿幾個村,經(jīng)幾個縣。她只知012道,她得去看彪兒。等兩只母雞下了8只雞蛋,她決定上路。她沒有告訴任何人她要出遠門,包括住在附近的小兒子。臨走前一天,她親手蒸了10多個饅頭,又拿麥子換了兩個西瓜,還用手團了4個醬豆餅,統(tǒng)統(tǒng)裝進一個編織袋。7月10日,天剛蒙蒙亮,老人就準備出發(fā)。她不知道確切的時間,因為床頭裸露著指針和電池的鐘,已經(jīng)好幾年不走了。她從床邊的紅繩子上扯下一件舊得看不出底色的衣服,套上她瘦小的身板,又穿上一雙帶絆兒的繡花黑布鞋。她揣上幾乎所有的積蓄,總共85元,這其中“還有一張是50元的大票子”。她把那個編織袋扛在背后,然后動身了。她打算走著去監(jiān)獄,因為舍不得一出門就花錢—“老了,賺不來錢,一分錢看得跟磨盤一樣大。”她總這樣嘮叨。方圓數(shù)十里地,她很熟。年輕時,她在周圍討過飯,所以“路感”很好,甚至還能分“南北”。但走出這片地后,她就迷路了,只好拿著監(jiān)獄的來信四處問路,問路邊開小店的,問豆子地里正在干活兒的農(nóng)人,還不時攔下騎自行車的漢子。她不停地走。餓了,就從編織袋里掏出饅頭,邊啃邊趕路;渴了,就去路邊人家討水。盡管兩個小西瓜在背上滾來滾去,可她舍不得吃。她固執(zhí)地想:“那就該是給兒子的。”她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還有多遠。她只是不停地走,就像出嫁前“淹三年、旱三年、蝗三年”那會兒,她跟母親四處逃荒,走的路看不到頭。天越來越熱,衣服濕透了,濕褲腳裹在腿上,害得她好幾次都險些摔跤。腳上沒有穿襪子,鞋浸著汗,一走就“咯吱咯吱”響。編織袋像雨布一樣貼在背上,越來越沉。她不得不一次次歇下來,找一棵樹,貼著樹干蹲013下,再脫下鞋,塞在屁股下,最后坐踏實。不過她很克制,歇不了一會兒,就又站起來走,因為怕歇久了,腿軟了,站不起來。身上經(jīng)常汗津津地發(fā)癢,她就在樹上蹭蹭。“跟牲口一樣。”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她要去探望的彪兒,是她10個孩子中活下來的4個孩子之一。大女兒嫁到了河北,在她看來是孩子們中生活最好的,“生意做得大,發(fā)了大財,一年能賺一兩萬呢”。小女兒嫁在同村,如今在溫州打工討生計,快50歲的小兒子是個泥瓦匠,家里日子也緊巴。唯獨大兒子最讓她操心,也沒少挨她打。村里人總能見到80多歲的母親舉著棍子、拿著鞋子追著60多歲的兒子打。前些年大兒子常年不回家,回一次,就往母親手里塞錢塞物,但做母親的拿著錢就往地上摔,說這錢不干凈。“我啥也不要,我只要你好!”母親苦口婆心地嚷嚷著說。每個孩子在她心里都“般般重”。直到去年,年近九旬的趙巧云還幫著小兒子放羊。在她早年拉扯孩子最艱難的時候,曾有人要收養(yǎng)她的孩子,她哭了好幾天,哪個也不舍得給。最后,她不得不帶著最大11歲、最小6個月的孩子外出討飯。盡管如此,每年春節(jié),她還是會分給孩子們每人5分錢的壓歲錢。“那日子,拔不出來的苦!”她回憶說。但這一輩子,她可沒想過放棄。這一次,也一樣。她又上路了。走得時間長了,腿肚子越來越硬,“突突跳得疼”。終于一步一挪地挨到了西華營,她有些支撐不住了,“累得像根面條”。看著一趟趟從西華營到西華縣城的長途中巴打身邊過,她猶豫了好一會兒,終于上了一輛。為此她花了5塊錢。這5塊錢讓她少走了近40里地。但西華縣城到監(jiān)獄還有好一段路,攬活兒的摩托車開價10元。“貴得嚇人。”她嘟囔著,又開始悶頭往前走。014終于,在離監(jiān)獄不太遠的地方,兩個好心的姑娘用摩托車把她送到了目的地。有人給她算了算,從她家到監(jiān)獄大約110里地,她走了足足有70里。當老人踉蹌著來到監(jiān)獄時,下午探監(jiān)的時間還沒到。她就坐在門口等。她乎一輩子都在等這個兒子。他總是在外流浪,很少回家,一到春節(jié),她就苦苦地等他。她還記得自己吃的最后一餐肉,是去年春節(jié)年三十,跟大兒子一起包的餃子。這回,她又等來了自己的兒子。當她被領(lǐng)進探視間,隔著雙層玻璃,她一就看到了她的彪兒。不等開口,淚就順著滿是褶子的臉頰滾落下來。親屬和犯人只能通過玻璃兩邊的電話通話。她耳朵背,聽不清電話里說什么,只是一口一個“彪兒”地叫,邊喊邊比劃,急得哇哇大哭。兒子知道母親走了近百里路來看他,號啕大哭。兒子緊緊地把臉和手貼在玻璃上,老人就隔著玻璃,不停地摩挲著,一遍遍“摸”兒子。但時間很快到了。按照規(guī)定,探監(jiān)不得超過半小時。又有規(guī)定,監(jiān)獄不能接收外面帶來的食物。于是老人把身上所有的錢都留給兒子,自己又扛起那個裝著西瓜、饅頭和雞蛋的編織袋,走上了回家的路。從大約下午4點離開監(jiān)獄,她又開始了漫長的行走,走走歇歇,天一路黑下來。幸好在離家最后20里地的公路上,她遇到同村的熟人,熟人用摩托車把她送到家。老人從編織袋里掏出原本帶給兒子的那8只雞蛋塞給他,他死活不收。這時,天早已經(jīng)黑透,她“累得像團棉花”。直到幾天后,有記者從北京拜訪她,老人才知道自己上了報。她家里沒有報紙,甚至連一張手紙都沒有。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故事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她從沒見過電腦。事實上,她已經(jīng)8年沒用過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