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開國第一任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省長、市長)的革命生涯為主線,以相關歷史事件和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歷史為背景,以他們在中國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發揮的主要作用為敘事點,運用多種來源的歷史文獻資料,生動、真實地記錄了他們光輝的一生。
第一任省長共29位,他們是:聶榮臻、黃敬、楊秀峰、程子華、烏蘭夫、杜者蘅、周持蘅、于毅夫、陳毅、譚震林、曾希圣、張鼎丞、邵式平、康生、吳芝圃、李先念、王首道、葉劍英……
宋國濤,1965年生,河南開封,碩士研究生學歷,現在北京某研究單位擔任研究員,并任高等院校兼職教授。長期從事軍事歷史、軍事人物、國家安全及國際問題研究工作,撰寫國際反恐、國內外軍事歷史人物著作20余部,代表作品有《中國元帥將軍授銜全紀錄》、《十大參謀長》、《十大上將》、《十大中將》、《十大少將》、《民國總理檔案》等等。
第一章 北京市市長 聶榮臻
(1)見證古都獲解放
(2)參加北平入城式
(3)指揮開國大閱兵
(4)人民市長愛人民
第二章 天津市市長 黃 敬
(1)名門望族“三少爺”
(2)學生運動當先鋒
(3)主席點將任市長
(4)率部入津忙接管
(5)建設天津留口碑
第三章 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 楊秀峰
(1)“紅色教授”鬧革命
(2)投筆從戎當司令
(3)冀南抗日雄風起
(4)踐行革命教育家
(5)懲治貪腐威自嚴
第四章 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程子華
(1)馳騁疆場建功勛
(2)冀中推廣地道戰
(3)控制北寧戰綏中
(4)塔山激戰阻頑敵
(5)奔赴西南建三線
第五章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烏蘭夫
(1)“紅色之子”愛草原
(2)打響抗戰第一槍
(3)單刀赴會戰群雄
(4)綠色屏障澤后人
(5)收養孤兒傳佳話
第六章 遼寧省人民政府主席 杜者蘅
(1)抗日烽火燃邢臺
(2)征戰遼北保四平
(3)暢通堅固運輸線
(4)互助合作強農業
(5)主政遼寧作貢獻
第七章 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 周持衡
(1)學生時代求真理
(2)挺進泰西斗敵頑
(3)堅守冀南促抗戰
(4)慶祝吉林獲解放
(5)全力建設新吉林
第八章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主席 于毅夫
(1)政壇巨星作家夢
(2)抗日救亡沖在前
(3)紅色特工寫傳奇
(4)險遭刺殺躲暗算
(5)心系教育情未了
第九章 上海市市長 陳 毅
(1)慎重接管大上海
(2)恢復建設促生產
(3)煞敵威風震四方
(4)特殊戰斗悄打響
(5)斬斷魔爪斗敵特
第十章 江蘇省人民政府主席 譚震林
(1)滿門英烈獻國家
(2)紅色政權當主席
(3)追隨革命上井岡
(4)軍政工作雙肩挑
(5)鴻門宴上智斗敵
(6)新省江蘇掌門人
第十一章 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 譚震林
(1)家鄉革命結殊緣
(2)“老板”美稱楊蘇南
(3)新式整軍糾偏差
(4)淮海決戰出奇兵
(5)政治攻勢顯威力
(6)堪當大任主浙江
第十二章 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 曾希圣
(1)軍事情報創業人
(2)創建七師戰功著
(3)“包產到戶”當先驅
(4)全力推廣“責任田”
(5)“一意孤行”釀悲劇
第十三章 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 張鼎丞
(1)閩西蘇區建政權
(2)艱苦卓絕游擊戰
(3)懲奸除惡震四方
(4)主政福建開新風
(5)三次辭官傳佳話
第十四章 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邵式平
(1)結識摯友方志敏
(2)弋橫暴動驚江西
(3)左輪手槍滑稽事
(4)攻心為上奪武器
(5)長征路上交朋友
(6)苦心孤詣興教育
第十五章 山東省人民政府主席 康 生
(1)投機革命會鉆營
(2)勾結江青干壞事
(3)制造冤案埋后患
(4)誣陷迫害劉少奇
(5)罪有應得受審判
第十六章 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吳芝圃
(1)中原革命起汴梁
(2)游擊抗日戰豫東
(3)深入虎穴智多謀
(4)角逐中原建功業
(5)主政河南建家鄉
第十七章 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 李先念
(1)主席夸“前途無量”
(2)西路軍魂牽夢縈
(3)“抓武裝”沃野中原
(4)建奇功中原突圍
(5)眾望歸主政湖北
第十八章 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王首道
(1)農民運動當先驅
(2)蒙冤受屈不灰心
(3)南下支隊躍萬里
(4)建設東北抓財經
(5)主政湖南立新功
第十九章 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 葉劍英
(1)呂端大事不糊涂
(2)家鄉人民父母官
(3)剿匪鎮反穩人心
(4)愛僑富僑建僑鄉
(5)大處著眼抓經濟
(6)五湖四海用干部
第二十章 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張云逸
(1)少年坎坷鑄大志
(2)百色起義驚天地
(3)絕處逢生大轉移
(4)險情磨礪成將才
(5)八桂大地展新顏
第二十一章 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 李井泉
(1)追求革命志不移
(2)風雨坎坷長征路
(3)大青山麓寫輝煌
(4)揮師西南進成都
(5)嘔心瀝血建三線
第二十二章 貴州省人民政府主席 楊 勇
(1)血染湘江破封鎖
(2)護送中央脫險境
(3)百戰沙場傷無數
(4)呂梁三捷殲日軍
(5)貴水黔山主政人
(6)“三楊開泰”揚威名
第二十三章 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陳 賡
(1)東征路上救蔣命
(2)堅拒“勸降”有定力
(3)性格開朗敢直言
(4)彭總愛將情誼深
(5)邊界戰役鑄輝煌
第二十四章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阿沛·阿旺晉美
(1)肩負使命赴北京
(2)忍辱負重迎挑戰
(3)心愛哈達獻九天
(4)旗幟鮮明反叛亂
(5)民主改革為民眾
(6)鞠躬盡瘁建西藏
第二十五章 陜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馬明方
(1)鬧革命奠基陜北
(2)入牢獄不懈斗爭
(3)清匪患保民平安
(4)富民生發展經濟
第二十六章 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 鄧寶珊
(1)追求正義向光明
(2)團結抗日鎮榆林
(3)解放北平“金鑰匙”
(4)人民稱道“好省長”
(5)高層交往結緣深
第二十七章 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 趙壽山
(1)追隨將軍楊虎城
(2)決心投奔共產黨
(3)主政青海受重托
(4)清除匪患保政權
(5)開拓青海建功業
第二十八章 寧夏省人民政府主席 潘自力
(1)鬧革命活躍陜甘
(2)建武裝渭華起義
(3)找隊伍參加紅軍
(4)建功勛主政寧夏
(5)為民眾造福一方
第二十九章 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 包爾漢
(1)漂泊他鄉思祖國
(2)煉獄生活受考驗
(3)人民政府當主席
(4)民族團結生命線
(5)結交王震成諍友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新中國的首都定在北平,并改名為北京。原北平市市長葉劍英率軍南下,職務由聶榮臻接任。聶榮臻成為開國第一任北京市市長。
(1)見證古都獲解放
千年古都北平是和平解放的,聶榮臻親眼見證了北平和平解放及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的歷史時刻。在所有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傅作義是實權最大的一位,說其位高權重一點也不過分,所以他起義的過程也最為艱難。新中國成立后,接替北平市長葉劍英出任第一任北京市長的聶榮臻,對此有著深刻的記憶。
在偉大的解放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傅作義先生接受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完好地保存了千年古都的完整,使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免遭破壞,北平人民的生命財產免遭涂炭,兩軍將士免受傷亡,這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重大勝利。但是,北平和平解放是來之不易的。
遼沈戰役結束不久,毛澤東要求東北野戰軍迅速隱蔽入關,準備發起平津戰役。1948年12月中旬,毛澤東發出關于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指示,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接到中央軍委緊急通知,要他星夜兼程立即趕往平津戰役指揮部。隨后不久,中央軍委決定迅速組建中共平津戰役三人總前委,進入戰役最后準備階段,聶榮臻是總前委之一,另外兩位是林彪和羅榮桓。
離開晉察冀軍區之前,聶榮臻趕到西柏坡領受任務。毛澤東看見聶榮臻來了,從一堆文稿中抬起頭來,非常高興地說:“淮海戰役正在進行,華北戰場上的敵人屢遭我軍沉重打擊之后,已經失去了南北兩面的依托,軍心動搖,孤立無援,可以說已經山窮水盡嘍!”
毛澤東面帶微笑,十分輕松而又精辟地分析了平津戰役的作戰形勢,向聶榮臻詳細介紹了參戰部隊的任務和部署,聶榮臻邊聽邊記,心里已基本上有了底數。
從毛澤東住處出來,聶榮臻又去看望了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然后他匆忙趕回晉察冀軍區駐地,他覺得平津戰役將會是一篇大文章。簡單交代了軍區的工作,聶榮臻輕車簡從,帶上作戰參謀等隨從人員,由軍區駐地平山縣孫莊乘車出發,日夜兼程,直奔北平東面的孟家樓,這里是平津戰役指揮部所在地。
“來得正好,我們都快等急了。”在平津戰役指揮部等候多時的羅榮桓沒有任何客套,談話直奔主題。
羅榮桓在一張長方形的桌子上攤開地圖,對聶榮臻說:“傅作義指揮的部隊,大約還有60萬余人,他的主力部隊4個兵團,12個軍,52個師,部署在東起北寧線的灤縣,西至平綏縣的柴溝堡,約1200多里的狹長地帶,以北平、天津、張家口、塘沽、唐山為重點,擺成了一字長蛇陣。”
聶榮臻一邊聽著羅榮桓的介紹,一邊自言自語:“在具體兵力部署上,傅作義是煞費苦心啊!”他抬起頭對羅榮桓說:“傅作義有意將蔣系部隊擺在北寧線,把自己的部隊擺在平綏線,一旦東北我軍入關,蔣系部隊首當其沖,而傅作義部隊在不利情況下,可以向綏遠逃之夭夭。”
聶榮臻接著分析:“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是固守平津,還是從平津撤退,蔣介石與傅作義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蔣介石是既想讓傅作義固守華北,遲滯我大軍南下,又想把華北兵力全部南撤,鞏固江南防務,舉棋不定。傅作義也是腳踩兩只船,想看看形勢變化,平津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西逃綏遠,不得已時就向南逃跑,但又擺出固守的架勢,想急取美援,擴充實力。”
羅榮桓完全同意聶榮臻的分析,他說:“傅作義有可能西逃,也有可能南逃,但西逃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傅作義是從綏遠走出來的,他是在那兒打的天下。”
聶榮臻、羅榮桓在匯總了各種意見之后,將上述想法上報中央軍委,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肯定。毛澤東指示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主動從綏遠撤圍,不使傅作義感到太緊張,隨后又迅速包圍張家口、宣化,誘使傅作義派兵西援,以便掩護東北我軍秘密入關。毛澤東還指示中原和華東野戰軍,不急于殲滅淮海戰場之敵,使蔣介石難以從海上撤退平津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