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古印度貴族青年悉達多為了追求心靈的安寧,孤身一人展開求道之旅的故事。他聆聽教義、結識名妓,還成為富商。此時的悉達多,內在與外在的享受達到巔峰,卻對自己厭惡至極。終于,他拋棄世俗,來到河邊,意圖結束生命。在最絕望的一刻,他聽到了生命之流永恒的聲音……
《流浪者之歌》是諾貝爾文學獎、歌德獎等諸多獎項獲得者赫爾曼?黑塞藝術的一個高峰
德語版于1970年共銷售了41萬本 列為黑塞作品中的五大暢銷書之一
在印度被譯成12種方言
云門舞集林懷民《流浪者之歌》由此改編
黑塞說的是青年人的語言。全球青年口耳相傳,黑塞是被閱讀最多的德語作家。
任何讀過黑塞作品的人,都會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閱歷與感悟,以及浪漫氣息所打動,情不自禁回憶起自己的青年時代。青年沒能在青年時代閱讀黑塞,是一個極大的損失,盡管成年之后重讀時,會感受到這種懊悔。這就是一位只要有過閱讀,就一定會喜歡上的作家,一個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導師。
無論是黑塞的小說,還是黑塞的散文、詩歌,讀來都能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黑塞其人,更能從他展露出心靈、思索、喜樂悲愁乃至憤慨中,得到心靈的凈化。
赫爾曼·黑塞(HesseHermann,1877-1962),文學家、詩人、評論家。原籍德國,1923年入瑞士籍。出生于南德的小鎮卡爾夫,曾就讀墨爾布隆神學校,因神經衰弱而輟學,復學后又在高中讀書一年便退學,結束他在學校的正規教育。以后長期在瑞士隱居鄉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
日后以《彷徨少年時》《鄉愁》《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游戲》等作品飲譽文壇。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由于他的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范例”,1946年獲歌德獎,同年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使他的世界聲譽達于高峰。1962年病逝,享年85歲。
一生追求和平與真理的黑塞,在納粹獨裁暴政時代,也是德國知識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黑塞的作品以真誠剖析探索內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諦而廣受讀者喜愛。
1 譯序
5 黑塞的生平和《流浪者之歌》
23 黑塞主要作品表
27 黑塞年譜
流浪者之歌 第一部分
37 婆羅門之子
56 入山苦修
76 大覺世尊
94 幡然省悟
流浪者之歌 第二部分
111 青樓艷妓
130 隨俗浮沉
141 生死輪回
156 觀河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