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中庸——《中庸》解讀》是一本適合普羅大眾、尤其是國學愛好者的國學經典作品導讀讀物,作者是南懷瑾先生關門弟子,本書乃是魏承思先生繼承先師衣缽,延續前作《管子解讀》繼續國學研究,本書以儒家經典、四書之《中庸》為主要研究對象,內容以平易近人之語,鞭辟入里地對其進行逐句分析。作者語言風趣質樸,見解獨到,常常發不同尋常之言,頗有可讀之處,可以引導國學愛好者對《中庸》這一部國學“研究生”級別的重量級著作有一個明晰而全面的理解。
全書是由講稿整理而成,開篇討論《中庸》一書的基礎概念與基本信息,接下來再對這部國學經典進行了逐字逐句的分析與探討,聯系當下生活實際,將儒學理念引入平凡生活,內容詳實、深入淺出,文筆淺白易懂,是一本對《中庸》進行科普解讀的極好讀物。
緣起
今天開講《中庸》,恰好是南懷瑾先生三周年忌日,是我們對他最好的紀念。我發心講《中庸》是和他老人家有關的。十多年前,南老師在香港。現代管理學大師、《第五項修煉》作者彼得?圣吉第一次去見他,問道:“我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應該讀些什么書?”南老師推薦了三本書:《論語》、《中庸》和《管子》。南老師逝世前,只出版了講解《論語》的書。我就發心研究剩下的兩部書。去年夏天出版了《管子解讀》。年底,在去南極的船上,我開始一遍遍研讀《中庸》,頗有心得,打算給學生們講一講。在決定開這個講習班以后,南老師講解《中庸》的書也出版了。我還要不要再講呢?反復思考之后還是決定講。有三個理由:一是南老師當年在臺灣講《中庸》時的聽課對象,國學底子都很好,所以他講解的內容,對今天讀者的程度來說還是偏深的。我就當作對大家閱讀《中庸講記》的一次輔導,一字一句來講解。二是南老師講《中庸》的路線是以禪解儒,偏重如何修行。對不了解禪修的讀者來說,會有閱讀困難。我講《中庸》希望能讓一般讀者也能讀懂這部經典。第三,最重要的是《中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學說的經典作品,必定有其經久不息的生命力。不同的時代,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人生體驗去讀它,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會。就像英國作家笠頓說的那樣:“你想見到新意嗎?請去讀舊書;你想找舊見解嗎? 請看新出版的。”這句話含義很深。書不在于新舊,而是讀的時候要聯系現實,聯系自己所處的時代,就會不斷產生新的見解。南老師給學生講《中庸》,他的老師袁煥仙先生也給他講過《中庸》。南老師的聽課筆記后來就整理成《中庸勝唱》一書。袁老先生之前,也有很多人講《中庸》。目前有案可查的一直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南梁武帝蕭衍(464-549年)曾作《中庸講疏》。這些都是不同時代的人對《中庸》的不同理解。到了今天,時代又變了,所以我覺得還是值得給大家講一講《中庸》。
魏承思,1951年生于上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UCLA碩士、華東師范大學學士,先后師從楊廷福、蘇淵雷、趙樸初和南懷瑾等名師研習佛學。1990年,應趙樸初會長邀請擔任中圍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香港佛學研究協會會長,太湖大學堂專任教授。著有《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佛教的現代啟示》(中華書局,1990年)等,主編《佛教與人生系列叢書》(明報出版社,1997年),發表佛學論文數十篇。
緣起
《中庸》全文序章
1、學問的體和用
2、為什么讀《中庸》
3、《中庸》和禮
4、《中庸》的作者是誰?
5、子思為什么作《中庸》
6、《中庸》和朱熹
7、中庸不是鄉愿
8、如何解釋“中庸”
9、字義和文義
10、玩索《中庸》
第一章
11、什么是道?
12、王陽明的四句教
13、如何修道?
14、怎樣才是得道氣象?
第二章
15、君子和小人
16、中庸是最高境界
17、中道難行
第三章
18、中庸與智慧
第四章
19、難在堅持
第五章
20、孔子論強者
21、君子之強
第六章
22、孔子論正道直行
第七章
23、道在哪里?
第八章
24、行道不能舍近求遠
25、謹言慎行,安份守己
第九章
26、行道的起點
第十章
27、神道設教
第十一章
28、什么是大孝?
第十二章
29、繼往開來的文王父子
30、周公以孝治天下
第十三章
31、為政在人,人亡政息
32、中國特色的仁政
33、五達道和三達德
第十四章
34、治國的九項原則
35、如何實施九經
第十五章
36、如何取信于人?
第十六章
37、誠從不說假話做起
第十七章
38、《中庸》論學
第十八章
39、圣人和君子
第十九章
40、如何看待算命
第二十章
41、君子以誠為貴
第二十一章
42、至誠禮贊
第二十二章
43、鵝湖之會
44、有理想,不空疏
第二十三章
45、明哲保身不容易
第二十四章
46、孔子不贊成復古
第二十五章
47、人輕言微
48、君子的三不朽
第二十六章
49、孔子是圣人
第二十七章
50、中庸是君子至德
參考資料
附錄一:古本《中庸》全文
附錄二:朱本《中庸章句》全文
附錄三:中華現代禮儀(初稿)
第一章按朱熹的說法,是《中庸》全文的綱領,也就是中心思想。這章的核心是一個“道”字,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講什么叫做道。第二個層次是講如何修道。第三個層次是講怎樣才算是得道。
在中國傳統思想里,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墨家、法家或佛家都講“道”,都講如何修道,怎樣才算得道。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道,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嘛。那么儒家的道是什么呢?儒家主張如何來修這個道呢? 儒家又是怎么去檢驗得道氣象,怎樣才算是得道,什么樣的人叫做得道呢?
先看第一段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里的“天”不是指天空的天,而是天然、自然的意思,指不是人類的力量能夠改變的東西。《論語》中“吾誰欺?欺天乎?”(《子罕》)和“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的“天”;《孟子?萬章》中“莫之為而為者,天也”的“天”,指的都是這個天。它與佛教的三十三天不同,與道教的最高之神—天皇大帝、昊天大帝的“天”也不同。它與天主教的天有同,也有不同:相同的地方都是講唯一的、至尊無上的。不同之處是什么呢?天主教的天是宗教的;儒家的天是哲學的,是講一種不為人類左右的自然力量,是一種哲學范疇,相當于西方哲學里講的宇宙本體。什么叫“莫之為而為者”?“為者”就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存在不是人類可以“為之”,可以擺布的。儒家把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源叫做“天”。這個“天”相當于《易經》里的“無極”和佛經里的“如來藏”。
“天命”不是《西游記》里玉皇大帝下的命令,是指“天”這個本體的起用。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自然規律。古人常說:天命不可違。你非要說“人定勝天”。那么天就會懲罰你,報復你。春夏秋冬,夏暑冬寒,這是天命,是自然規律。你非要冬暖夏涼,發明空調機,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結果臭氧層就被破壞了,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反常。自然規律只可以發現,不可違背的。這個“天命”,或叫做自然規律的東西,儒家把它叫做“性”。換言之,性是天生的、自然而然存在的,不是人造的。因此,有時候也叫做“自性”。在英文里“性”翻譯成nature, 和自然是同一個單詞。按照儒家的說法,天的自性也就是萬物的自性、人的自性。“天命”落實到人,人性也和物性一樣,和自然界各種現象、各種事物的性質一樣,是自然稟賦,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學校教的。我剛才講到1993年在湖北郭店戰國楚墓發現的竹簡。郭店楚簡上面就有“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說法。兩句話合起來就解釋了“天命之謂性”。你有了這條命就有了這個性,你的自性是娘肚子里帶出來的。命哪里來的?命自天降,生命的來源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特別要注意,這里講的是一般的人性,而不是張三李四的個性。
自然賦予的人性,人生下來的本性是干干凈凈,沒有任何污染的,是善良的。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受到外界影響,社會經驗越多,離開他的本性就越遠,個性就出來了。貪欲啊,說謊啊,行賄啊,拍馬屁啊,什么都出來了。現在一歲多的小孩就開始懂得拍馬屁了,為了要吃糖去討好大人,慢慢都學會了。這種說法和佛教是相通的。儒家和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有相同的說法。禪宗六祖慧能開悟時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楞嚴經》講:“妙覺明心,清凈本然。”人心生下來是清凈自然的。這個“心”就是“天命之謂性”的“性”。儒家講性命,佛家叫佛心。每個人天生都有一個佛心在那里。性和心是一回事。“性”字是一個形聲字,左面是“心”字,是字義;右邊“生”字是它的讀音部分。你會說這個“生”字讀xing,不讀sheng啊。那你就要懂古音韻學。現在的普通話,英文譯成mandarin,“滿大人”的音譯,是最初滿洲人講的漢話。古代的讀音完全不是這樣的。唐韻就是念“seng”,和“生”的古音一樣。這可以從現在的廣東話里得到印證。很多古音保留在現在的廣東話和福建話當中。用普通話去讀唐詩,很多不押韻。因為不押韻,所以難背誦,但用古音讀的話,都是押韻的。用廣東話讀的時候就跟普通話讀出來的完全不同。從“性”字的構造,我們知道性就是心,心就是性;人性就是人心。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認為:“即心即性”,心性一致,比較符合早期儒家思想。至于宋代程朱理學認為心和性是不同的,那是他們的發揮。至于為什么他們講心性不同,而陸王心學要講即心即性?這里就不展開了。
明白了“天”、“天命”、“性”這一系列范疇和“天命之謂性”,再來看“率性之謂道”就容易多了。這句話的關鍵詞是“率”字。“率”是“循”的意思,遵循的循。率性就是循其性,順應宇宙萬物和人的自性。換句話說,順應自然本性就是“道”。西方哲學強調征服自然,中國哲學強調順應自然。漢語“道”的解釋也很多,本意是道路途徑,由途徑延伸到方法,方法也叫道。比如“求學之道”,就是指求學的方法。方法相對穩定之后就成了原則,道也可以解釋為原則。比如“商道”,做生意的原則;“武士道”,做武士的原則。但這里的“道”則是一個哲學范疇,指事物的根本,原則的原則,最高的原則。這個道和作為本體的天是一體兩面的。沒有天這個本體,也就無所謂道。天的起用就是道。率性就是道,遵循天命去做,順應自性,就叫做道。因此,道和天是不可分割的。
我們現在一般理解的率性,是任性,是隨心所欲。人們常常會說:“這個人很率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庸》里的“率性”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叫做道。這就大錯特錯了。有人問:“君子率性謂之道”,和“小人任性所為,隨心所欲”,這兩者什么區別?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君子遵循的是人性,人類的本性。小人任性而為的“性”是他的個性,被污染了的人性。前面那個本性是一種沒有妄念、沒有欲望,本來自得的。后面講的性,是你生出來、長大后,受到社會環境影響,有了妄念,有了欲望,形成的個性。
“率性之謂道”,為什么《中庸》要這么講?這就涉及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告子上》)人性本來善這個道理,就像水永遠往低處流一樣,是不言而喻的。另外一派是荀子主張的“性惡論
”,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才能“化性起偽”,成為好人。由荀子思想發展出后期的法家。他的兩個學生,一個韓非子,是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另一個李斯,實踐法家理論,實行嚴刑酷法,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專制集權的國家。后來也因為嚴刑峻法導致陳勝吳廣大起義,推翻了秦王朝。可以說,成也李斯,敗也李斯。
《中庸》是思孟學派的代表作,當然是主張性善論的。“天命謂之性”,人的自然稟賦,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為什么會出壞人,會有人干壞事呢?后天的環境影響使然。這種后天的影響造成人的個性被扭曲。用佛教的話,就是良善之心被污染了。一個剛生下來的嬰兒,跟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生下的,或者跟一百年前生下的嬰兒,有什么不同呢 ?在人性上,他們沒有什么不同。后來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不同呢?環境變了,比如一百年前沒電視,現在有了電視。小孩子很小就會看電視了,受到了電視的很多影響。時代不一樣,地域不一樣,家庭背景不一樣,社會經歷不一樣,都會造成不一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后天的。比如一個老太太在路上摔倒了,你的第一個念頭是要把她攙扶起來。這就是你的本性,良善之性。但這個念頭剛閃過,馬上想到她會不會是碰瓷,想敲詐我一下,給我添麻煩啊?我還是不要管閑事吧。這后面的念頭,就是環境使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不會這么想,因為那時候沒見過“碰瓷”的,也沒有南京法院的那個判決。現在環境變了,想法就不一樣。這些想法都是后天的。人的第一閃念,我要去攙扶她,這是人性的本來面目。接下來可能有一百個理由叫你不要去做。難的是對付這后面的一百個念頭。如果你能夠不考慮后面的那些因素,遵循著自己的第一個念頭,順應自己的良善之心去做,那就叫做“道”。所以道說來也沒那么復雜,不外乎順應著人人本身具有的良善天性,不加上后天的心思,不加上后天的染污,直道而行。
后面這一句“修道之謂教”,人天生的心性是相同的,但生下來后,成長過程中,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的各種影響,會讓人心變得齷蹉了,歪了,壞了,不能“率性”了。這就是古人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怎么辦呢?圣人教誨天下人要修行,要修道。這里的“修”就是修正、糾正。糾正你自己的行為,回到你那個良善的本性,回到“率性”這個道上來,遵照你的本性去做事。修道并不是要你增加什么新知識。我以前經常講,佛法是減法。修道是做減法,把很多錯誤的觀念去除掉,把蒙在你心靈上的灰塵掃干凈,恢復你的本來面貌。如果你不去行,不去悟,懂得再多的理論也沒有用。圣人告訴你如何修道的方法就叫做“教”。
在這個問題上,儒家和佛家是很接近的。有很多高僧解讀《中庸》。為什么?因為他們覺得《中庸》跟佛家的很多道理完全一樣。南宋禪師大慧宗杲就講過:“天命之謂性”,就是佛教講的“清凈法身”。佛經上說,法身不生不滅,無相無不相,是佛及眾生各自皆有的法體。因此,這個法身也就是人的天性、本性、自性,都是一個意思。“率性之謂道,便是圓滿報身”。報身是指修行圓滿,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了佛智慧的色身。如果你能遵循天生的良善本性,就符合了儒家的道,就算圓滿了。這就相當于佛教的報身。“修道之謂教,便是千百億化身。”化身也叫應身,指佛為度化眾生而在世間出現的各種形象。“教”就是得道的人再去弘道,把自己的良善之心擴展開去,改變整個社會。這就像大乘佛教提倡的普度眾生。佛的法身變成了千百億化身去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