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特別呈現金貝爾美術館的建筑手稿集。
金貝爾美術館,竣工于1972年,是路易斯·康后期作品之一。本書將重點介紹一批創作于1969—1971年的施工圖,它們來自普雷斯頓·格倫事務所的收藏。這家事務所從項目設計初期開始便參與其中,協助康一同完成了這座建筑。
書中收錄了對格倫事務所兩位建筑師的專訪,正如文中所提到的,他們都曾在金貝爾項目中與康的事務所密切合作。而借助這些施工圖,可以愈發清楚地看到康的理念如何一步步化為現實。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建筑學院的勞倫斯·斯佩克教授的文章,則向我們介紹了設計過程中的各種合作。作為美術館館長的理查德·布朗所創建的偉大計劃無疑給設計帶來了諸多影響;而其他人,例如康事務所的馬歇爾·梅耶、照明顧問理查德·凱利、結構工程師奧古斯特·科曼丹及普雷斯頓·格倫事務所的弗蘭克·謝伍德,也都對美術館最終形態的呈現起到了重要作用。萊斯大學建筑學院的卡洛斯·希門尼斯教授則撰文討論了金貝爾美術館給人帶來的永恒感。
金貝爾美術館是康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我們不可能將它帶給參觀者的感受在這里一一傳達。然而,這些細節部分與不常向公眾開放的工作區域的手稿,或許會促使我們反思,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這座意義非凡的美術館。
路易斯·康對金貝爾美術館的思考是富有洞察力與遠見的。無論是對路易斯·康設計理念的研究,還是對金貝爾美術館的拱頂、細節與采光的介紹,都曾在其他文章或書籍中多次提及,但《金貝爾美術館手稿集》從另一個角度介紹了這位偉大的建筑師和這座偉大的建筑,不僅通過金貝爾的珍貴手稿和相關訪談與文章展示了建筑創作過程中的細致思考,更展示了金貝爾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即優秀建筑背后廣泛的團隊合作和偉大建筑師的個人特質。
《a+u(建筑與都市)》編輯部于1971年成立于日本東京,致力于以權威的視角和中立的姿態介紹世界范圍的新銳建筑作品。
金貝爾美術館景色
論文:建筑是一項團隊運動
勞倫斯·斯佩克
普雷斯頓·格倫建筑手稿
平面圖
拱頂與墻壁
訪談:金貝爾美術館建造中的合作關系
弗蘭克·謝伍德,德維恩·曼寧,凱蒂·皮爾斯·梅耶(采訪者)
室內采光
采光中庭
圖書館
禮堂
商店區域和辦公室
論文:當下的遠古與未來之景:金貝爾美術館印象
卡洛斯·希門尼斯
其他圖紙
從1967年3月的第一稿設計方案中可以看出,康的想法是將建筑設計為一系列帶有頂部采光開口的倉庫結構。建筑最初為帶有棱角的設計(與兩年前勒·柯布西耶的威尼斯醫院方案極為相似),后來在修改稿中改為了半圓。布朗對這兩種都不滿意,他認為對于陳列出來的小體積展品,過高的天花板只會使空間顯得過于龐大而缺乏親近感。
于是康事務所的一位項目建筑師馬歇爾·梅耶提出了一份方案,建議采用中央扁平側邊圓弧的形式來降低拱頂高度。扁平部分設有連續線性天窗,天窗下方設置反射板,一部分光線通過反射板反射到拱頂內側曲面上,另一部分光線則穿透反射板直接進入室內。梅耶說:“康很喜歡這個創意,稱它為‘一種新式窗戶’,并提交給布朗。”盡管后來擺線形式的拱頂很快取而代之,但天窗與反射板仍被保留了下來。
1968年制作反射板時,團隊嘗試了各種外形與材質(如帶有夾層的曲面玻璃與樹脂玻璃),但始終沒有找到能夠同時滿足成本與效果需求的方法,直到照明顧問理查德·凱利加入。1969年2月,他建議使用穿孔鋁板,并設計了一種新式樣的反射板,令光線能夠完美地反射到擺線內壁上。同年,為了完成精確的數學計算,實現一個極其老式的關于擺線上反射光亮度的計算機模型的運作,凱利還找來了紐約愛迪生普萊斯照明公司的埃塞克·古德巴,最終解決了反射光的問題。
但是制作穿孔反射板的決定一直到1971年年中才最終落實。這是由于當時已有的兩個實體模型都射入了過多的直射光,以至于康幾乎要放棄這一形式。此時普雷斯頓·格倫事務所的項目負責人弗蘭克·謝伍德(合作建筑師)提議,將展廳內的反射板做成部分實心與部分穿孔,而在禮堂、書店等光線控制不太重要的公共空間仍保留全部帶孔。這樣一來,康與布朗都欣然接受了新方案。
在金貝爾項目中,還有許多關鍵性設計元素可以像這樣追溯到出色建筑師、工程師及顧問們的通力合作。結構工程師奧古斯特·科曼丹博士曾在著作中專辟一章,記述了他在研究嘗試擺線拱頂時的角色;音效顧問博納博士在與聲音相關的設計上——尤其是禮堂部分——同樣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舉例種種并非是要削弱康在項目中的重要性,而是要說明,他最偉大的作品正是源于廣泛的合作,以及——正如布朗所指出的——他愿意聽取他人建議的個人特質。
然而為何建筑評論家與歷史學家都傾向于將偉大的建筑作品歸結于一人之力呢?以金貝爾美術館為例,被談論起的通常只有路易斯·康。眼下我們仍在“明星建筑師”的時代中止步不前,人們常常側重于宏觀敘述建筑作品之優秀,而對其中合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輕描淡寫。然而,建筑歸根到底是一項團隊運動。